逸翥吧 关注:13贴子:216

黄永年先生《碑刻学》讲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百度


IP属地:广东1楼2013-07-25 10:26回复

    一、绪论
    历史与现状早就有了,开始研究在北宋。在宋之前,是很少纯粹研究学问的,确切一点,太讲学以致用了,骈体文就是一种应用文,考据学以前也是没有的。金石学,包括今日的许多学问,也包括碑刻学(清末称矿物学,亦用这个名称,毫不相干)。青铜器,主要研究铭文,文人之故,形制花纹,欣赏而已。碑,主要搜集拓本,一是欣赏书法,二是提取史料。元太短,明不搞考证(有明一代值得研究),清代大盛,今日流传著作多系清人所为。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宋人不讲究收藏原件,清人开始收藏,开始收藏比较轻便的,墓志。光绪,渭南赵乾生收集了五十余方,乾隆时毕沅带了四方唐墓志到苏州,以财力之差,地位之差,可看出一种风气。端方(陶斋)也收藏,赵乾生所藏几乎尽归于他。最后收藏石头的周进印了一本“居贞草堂刻拓片”;(宁谨案:周季木名进,周馥之孙。平生酷爱金石收藏,辑有《居贞草堂汉晋石刻墨影》,名家说他的收藏远胜端方《陶斋藏石记》。方地山曾撰赠周季木联:“所得石碑堪作屋;要收秦印比封泥”)张钫,河南新安人,专藏洛阳出土的墓志,东汉以来的古墓多极了。清偶有出土,《大清律》,盗墓是要处死刑的,北魏(墓志)二三百大洋,此公没有这么多钱,唐墓志五块钱,千唐志;于右任,很多北魏的,鸳鸯(夫妻墓志)七志斋,全部送给了碑林,相当一大批。在这样一种空气之下,一般的文人不算,要成为高级知识分子,会做诗、散文还不行,还要做骈体文,经学亦要懂一点;字,古雅,北魏书最好,馆阁体不行;版本,碑刻;不作论文,题跋式,《观堂集林》、寅恪的短文都是这一路。清末西学东渐,分化,青铜器分到考古学,铭文,古文字学,金不存在了,但分出去后却大发展;碑刻可怜了,欧洲人用石头为建筑,中国人以石头刻字,一些考古学者也不懂碑刻,这门学问一下子冷落下来了,北京碑帖铺的人懂一些,爱收藏的人如周绍良亦是内行,河南,《等慈寺碑》锯成碎块,陕西,《王忠嗣碑》烧成石灰,马衡在北大开过一门金石学,只此一家,绝无分处,断了继承人。考古专业,都没有定为必修课。


    IP属地:广东3楼2013-07-25 10:27
    回复

      命名金学分出去了,单称石学,不当;用石刻学吧,不一定有文字;石刻文字学好像好一点,但太长,印章亦应划出去;用碑志学,文集之中,亦不是其研究范围;我姑定为碑刻学。
      对象以碑为主,极个别青瓷墓志亦包括其中,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不是为了让人欣赏书法,而是为实用而作的。开始简单,后来也多起来,同时还要找字好一点的来写。帖与碑不同,《说文》:“帖,帛书也。”后来变为信札、书札,如二王父子的真迹。太宗淳化年间,搞了《淳化秘阁法帖》十卷以广流传,刻在石头上,开始时刻在木头上,不是为了看内容,而是为了欣赏书法。后来称刻碑帖为碑,称拓本为帖,这是不对的。两者的外形也有区别,帖为了方便携带,诗条石,苏州园林长条石就是帖,帖是另外一个系统,我们亦不讲。
      参考书《金石书录目》,中研院抗战前出过一本线装的,容媛所编,专家不用的。全,包括地方志。


      IP属地:广东4楼2013-07-25 10:27
      回复

        (一)通论。
        叶昌炽《语石》十卷,线装六本,研究碑刻学第一部比较科学的,由零碎到有条理,是中国碑刻学的奠基者。
        马衡(叔平)《中国金石学概要》,二十年代在北大的讲义,线装,谢刚主(国祯)先生送我一本《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西结合,重新加以分类,本人也是收藏家,接《语石》之后。至现在,够水平的就这两种。
        朱剑心(建新)《金石学》,金,极为陈旧,石,抄《语石》的,不过抄的妙一些,编的。


        IP属地:广东5楼2013-07-25 10:28
        回复

          (二)碑目(名称、年月最重要、撰者、书者)。
          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近的不收,错误也不少,据拓本著
          录,名称、年月重复的不少。
          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总的有用的。赵之谦,粗笔花鸟、北魏
          书、篆刻。
          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刻八本,一万多种,过去无人突破一千,清末最全的一个本子。
          民国以来、解放以后,碑出土的不多,清末至今,墓志,大多民国时期。
          《北平图书馆藏墓志目录》。
          罗振玉《墓志征存目录》,互有详略,稍多于前,两本。
          解放后出土的没有目录。
          周绍良《唐墓志》(录文)。(宁谨案:周绍良主编《唐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IP属地:广东6楼2013-07-25 10:28
          回复

            (三)题跋。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续、又续、三续。
            清武亿《金石一跋》、《二跋》、《三跋》、《续跋》,考证制度,多见于此书。


            IP属地:广东7楼2013-07-25 10:29
            回复

              (五)拓片。伪造拓片的情况比碑刻还要复杂,鉴别。
              《校碑随笔》,方若(药雨),汉奸,天津。(宁谨案:方若(1869~1955),字药雨,原名方城,浙江定海人,定居天津。前清秀才,曾任永定河工委员、北洋大学文案兼教习、《国闻报》主笔、《天津日日新报》总编,“七七”事变后,方若出任伪职。 1945年11月,以汉奸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方若喜好诗词,擅长绘画,收藏宏富,尤以古钱币、碑刻的研究著名)《契苾明(何力)〉,道光,原。(宁谨案:意思是有夸大的毛病,把道光拓本说成是原拓明本)
              《校碑随笔增补》,王壮弘,比前者好,但不能十全十美。
              《集古求真》线装两函十六本,欧阳辅(江西人),开智书局石印,略论书法。
              《善本碑帖录》张彦生,琉璃厂学徒出身,文字错误亦不少。
              王壮弘《碑帖鉴别常识》,什么出身,搞不清楚。(宁谨案:1931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慈溪。精于碑帖考证鉴别,兼擅书法。曾在上海朵云轩长期从事碑帖书画的鉴别、征集、出版。还著有《崇善楼笔记》、《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历代碑刻外流考》等)


              IP属地:广东9楼2013-07-26 12:32
              回复

                (六)书法(书道)。
                包世臣《艺舟双楫》有些神秘,读不懂。论文,学文言文有用。论书,提倡写北魏,从碑、墓志开讲。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名字不通的,只讲书,后改名为《书镜》,小时候如获至宝,文笔很好,后来所闻所见与之差矣,康老先生吹过头了,也提倡写北魏书。
                启功(元白),满族,八旗子弟,龙子龙孙,百分之百的汉化,从他老太爷开始。七十多岁了,与我岳父是好朋友,尊称世叔。右派,北师大,一网打尽老家伙,北大,小家伙,求字的人太多,很有礼貌,出告示,无法看碑帖,确实字写的很好,唐碑,吸收宋人米蔡字体,不是宋流行的颜字,瘦,很好看。《启功丛稿》倒是真正的《广艺舟双楫》,看了以后可以眼高。
                (六)词典。
                杨震方《碑帖叙录》,不行的,不成体例。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7-26 12:33
                回复

                  (七)图录。
                  《增订寰宇贞石图》、四本,杨守敬,日本人增订。
                  《魏晋南北朝(含隋)墓志集释》六本线装,24元,总的很好,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人必读,收的相当全,有名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也收,尽可能选旧拓本。集释,名不副实,介绍而已。缺点,石印,字小,不清爽。(宁谨案:王其袆、周晓薇别有《隋墓志汇考》六卷,包括图录、释文、考证,线装书局2007年)
                  《千唐志斋藏石》,过去整套、拓片每张一、二角钱,大名人不多,都是无名小卒,此地,昭陵地区,一出土,就是高水平的。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7-26 12:33
                  回复

                    (八)宋元人书。
                    北宋欧阳修《稽古录》,只有题跋流传。
                    赵明诚《金石录》,目、跋。
                    王象之《舆地碑目》,《舆地纪胜》中辑出。
                    缺名《宝刻类编》,按类,目录存。
                    陈思书棚本《宝刻丛编》,按时代,目录、跋皆有。
                    元陶宗仪《古刻丛钞》,录文,很多唐碑失传了,依此保存一些,正文都钞下来了。这些,《金石萃编》是不收的。
                    方法个人体会,要看一点,尽量看拓片、影印本,不光记名称,熟练到放幻灯片一样,最起码的,然后自吹可以了。书法、史料(马嵬坡事变使用两块唐墓志),自己写的字不说大书法家,至少要挂出去,真正懂得书法源流。有些人字写得好,并不懂书法源流。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7-26 12:34
                    回复

                      二、分类
                      重视宋以前,一般都在北方,文化中心之故也。
                      准则从来不买权威的帐。石刻外形、石刻文字内容结合起来,什么文字往往考虑到形式。碣、碑、墓志、画像、造像、石经、题名、建筑物器物刻字(宁谨案:共八类)。有的分类法,还有摩崖一类,有的碑也利用这种形式,造像,龙门题名。
                      碣碣,特立之石,平地突起之意也。最早,风翔,一辆卡车运一个,十个。(宁谨案;大概是讲抗战时,石鼓随其他故宫文物转徙西南天地间)句子,四字,与《诗经》一样,石鼓是后来的名字,原名不可考也。记载内容,秦公打猎,石鼓或猎碣,实际上大篆,与金文也差不多,东方有无,函谷关以外没有发现。通行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北宋拓本,日本藏,考证很敏锐,太聪明,想入非非,即使错了,也有看头,不像有些人七拼八凑。唐兰亦有一看法,秦灵公。他的文章发表后,我老丈人(笑什么?男子正常的都是要做女婿的)写文章驳他,反反复复,都未成定论。(宁谨案;黄君惕著有《秦刻十碣考释》,齐鲁书社1983年)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7-26 12:34
                      回复

                        秦统一六国,东巡,不是为游山玩水,显示军威,歌功颂德老手。邹峄山,不存,碑林,北宋刻得峄山碑;泰山,二十九字,十字,泰华双碑字馆,阮元书斋名;琅邪,有,模糊;碣石,无;会稽,元翻刻,也无;芝罘,有二。据记载,与石鼓差不多,滚圆四方,更证明这是陕西的文化。
                        碑 最早用木头的。《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礼记· 檀弓》:“公室视丰碑。”郑注:“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紣绕。”《仪礼》中也有,那个早说不清。石头碑花色品种繁多,个别、个别,千分之一由左至右,穿,木头碑遗留下来的,确实没有什么用,偏在一边。“螭,残龙也。”《孟子》“龙蛇聚之。”小时候叫龟。明代福建人谢在杭,小草斋,《五杂俎》:龙生五子,皆不相同。有种赑屃,样子像龟,贱得很,喜欢负重,发挥专长,驮碑。明代人编的,不肯下功夫读书。杨慎,我也相信,以博学自负,错了,上了明代人的鬼当。考明器(宁谨案:黄先生早年在复旦读书时,曾考证唐代明器,纠正罗振玉的错讹),《唐会要》卷三十八:“旧制,五品以上立碑。”注:“螭首,龟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尾,螭首,方趺,趺上石不过四尺”(十品以上不许立碑)。边上往往刻有花纹,过去我们不重视,日本人很重视,图像画很精彩的史料,鲁迅很重视,汉画。


                        IP属地:广东14楼2013-07-26 12:35
                        回复

                          (1)墓碑:《礼记》:“墓而不坟。”唐代长沙,象灾(宁谨案:意思可能是古代未开发时的荒凉)。西汉很少,东汉大量出现。《郑固碑》、《孔宙》、《衡方》,隶书;《袁安碑》(袁安卧雪图,此典)、《袁敞碑》,篆书小篆,清末明初发现,有人说假,无论如何假不了。
                          三国曹魏,《曹真》,断碑有“蜀贼诸葛亮”等字,清去之,价值大小,从此可观出百倍。(宁谨案:道光癸卯西安城外田间出土,光绪间运京,归端方,又归周进,现藏故宫。初拓本第八行蜀贼贼字未凿损,其后拓本第八行诸葛亮未凿损,后继续凿损廿余字)
                          东晋云南,《爨(炊)宝子碑》,的的确确的少数民族。《爨龙颜碑》,世袭刺史,康有为捧上了天,不错,但不如唐碑,光绪时拓本;乾隆,两元钱(宁谨案:黄先生收藏有以两元钱买来的《爨龙颜碑》乾隆以前旧拓),石头质地不同,前者好,后者剥落,云南二爨,很有名。
                          北魏,《郑羲(文公)碑》,山东掖县,刻在山壁,一般都是下碑(上下碑),内容文字一样,上小下大。挺有名,圆笔、方笔。(宁谨案:吕思勉先生尝曰:“作散文须在《史记》中用过一番功,学写字须在《郑文公碑》中用过一番功,如此,便无迫蹙之气”)《高贞碑》,山东,比龙门好得多,名气之故也,字好得多。
                          唐碑最集中昭陵。《姜瑕碑》,只有几个字,贵得不得了,几百个银元,一半完好的出土了。地不爱宝,又出来了。(宁谨案:碑原存下半卅三行,行卅四字左右,又名姜瑕断碑,近闻此石在陕西出土;又近醴泉出土《姜瑕碑》上半截,石断为二)和尚道士死后有的也有碑,名称有时有点变化,但也有神道碑的名称。有名的,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文史述林》,史念海(宁谨案,意思可能是由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论文集《文史述林》封面题字是用此碑字体),比其老子(欧阳询)更古雅。《玄秘塔碑》,清末流行,不练不好,练了不好,柳字之故也。异名《大达法师碑》。另外还有一些,《不空碑》(密宗),徐浩书。薛少保(薛稷,欧、虞、褚、薛)《信行禅师碑》,清代道州何氏(子贞)收藏,卖到日本,连影印本都极为少见。《孟法师碑》(道士),传下来宋拓,临川李氏(临川十宝之一),褚遂良,卖给日本人反而影印本可看到,沈尹默临最像,“取上无法”。另一道士碑,镇江《魏法师碑》,很少见,(我)藏有拓片。(宁谨案:碑在江苏镇江丹徒,光绪中王可庄守镇江始访得)女道士,唐代妇女取名之情况。(宁谨案:黄先生《碑刻学》注:孟法师系女道士,名静素)


                          IP属地:广东15楼2013-07-29 10:47
                          回复

                            (2)功德碑:比墓碑少得多,大概有些是自己刻的,不是很热烈的。
                            ①给皇帝歌功颂德,不多,留下更少。唐开元年间《述圣颂》;《中兴颂》书元结,字颜真卿,代宗大历年间,“中兴”见于《左传》,“中此为君代兴”。“六博”,《楚辞》。明清,北京定陵《圣德神功碑》,死了以后弄得,生前所立也,“谀墓之词”,评论一般都靠不住的。
                            ②对官们的:汉代比较多,后来也有。汉碑中有名的《曹全碑》,碑林中汉碑就这一块,还是东汉末的。周秦汉唐之都城,做都城则繁荣,(主要)边防,经济历来都不灵,军事原因硬把它拔高了。书法上挺有价值,胡汉民临得非常逼真。《张迁碑》,风格不同,前者很漂亮,后者马马虎虎,有一个字还写错了。《张猛龙碑》,曲阜孔庙,北魏碑中,相当典范,并不一定自己立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获胜,燕然山,唐人抹去重刻,(东汉)《裴岑碑》,小小的,篆不篆,隶不隶;(唐)《姜行本碑》。
                            ③先贤:北魏《吊比干碑》,元时翻刻。《兖公颂(颜渊颂)》,字非常落伍,唐碑却像魏碑。
                            (3)寺观祠庙碑(庙祭祖宗,最古雅)相当多,特别是寺。


                            IP属地:广东16楼2013-07-29 10:47
                            回复

                              造像 佛教传进来以后大盛。单独,不是落地生根,可以搬来搬去。摩崖,刻在山上,云冈、龙门。有造像记刻在座、两侧、背上。龙门十品,《魏灵藏》、《孙秋生》、《杨大眼》,凹;阳,《始平公》。后有增至二十品,多至龙门五百种。
                              以后也有:杭州灵隐寺飞来峰,最早吴越,元、明清人可能也有。山东有些北宋的。明清时没有了。
                              铜铸佛像。泥佛像,泥模子压出来的,“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
                              清,清嘉道时,刘喜海(燕亭)在雁塔捡到。(宁谨案:1984年,宁在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废址亦捡到此种泥佛像,当为明、清时物)
                              道教也搞造像,石头的,少得多。耀县《姚伯多》,字实在蹩脚。北齐武平九年,《马天祥造像》,隶书,原石已毁,阳文。(宁谨案:黄先生有《记话雨楼旧藏马天祥造像记》)


                              IP属地:广东20楼2013-07-30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