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吧 关注:4,054贴子:174,296

红楼梦的最新研读 【转帖自天涯社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摆渡


1楼2014-05-27 18:18回复
    破O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5-27 18:22
    回复
      4楼2014-05-27 18:36
      回复
        序 言
        中国的百年“红学”研究是个天大的笑话,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丑闻!《红楼梦》成书几百年以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曲折,真是多灾多难,命运极其坎坷!而到了当代,更是被所谓的“红学家”们曲解为庸俗不堪的“曹家抄家史”!实在是令人发指到了极点!他们居然能够这样忍心糟蹋如此伟大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靠着编织各种各样的谎言骗得了一辈子的名利!更是将众多的“红学”爱好者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让大家在“曹家”和“清史”这个死胡同里拼命地撞墙,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各种各样雷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其走火入魔的程度成为中国文华史上的一大奇观!这是《红楼梦》的悲哀,也是作者们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5楼2014-05-27 18:39
        回复

          作者发自肺腹地喊出“谁解其中味”这一哀叹贯穿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如果他们地下有灵,会因我们这些无知无识、甚至无聊而又无耻的后人痛心疾首,他们“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辛苦努力好像真的要彻底付诸东流了,书中儿女私情的故事也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解闷的消遣!几百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难道历史真相真的永远无法浮出水面了吗?也许冥冥之中《红楼梦》有自己的定数,百转千回,千回百转,希望仿佛变得越来越渺茫了,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真的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深藏在书中的惊人秘密,与其残破的表面的爱情故事一起,成了时间胶囊,穿越了300多年来的人间苍桑,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第一次被真正的、全面的解读出来!书中透露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这些不肖的炎黄子孙!
            


          6楼2014-05-27 18:40
          回复

            《红楼梦》一书隐写的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此书是古今中外第一大谜书!不但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这样的写史方式世间绝无仅有的,也是清朝“文字狱”的环境下产生的一朵璀璨的奇葩!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你会越来越惊叹于作者的智慧,越来越感慨于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才能,并对作者超前的、独一无二的创作意识和写作手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总是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然而《红楼梦》这块金子发光发得实在是太迟太迟了!迟得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对不起那些心中充满苦痛而又极其富有历史使命感的、呕心沥血的作者们!我将从今天开始,与大家重温距今近400多年的那段波澜壮阔、血雨腥风、天崩地裂的历史,给大家讲述书中320年来一直未被人挖掘出来的天大秘密!这应该是中国“红学”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也是我们这一代所必需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7楼2014-05-27 18:41
            回复
              (道士)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庚双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庚双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大家看这里的这条批语很奇怪:“此书表里皆有喻也”,我们一直觉得这里不是说“风月宝鉴”这面镜子吗?怎么忽然说是这本书了呢?难道说“风月宝鉴”不是指一面镜子而是一本书?这个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是指本书的表面和里面都有寓意,换句话来说:“风月宝鉴”指的应该不是一面镜子,而是《红楼梦》这本书!所以此书最早的书名才叫《风月宝鉴》,真的是这样吗?道士介绍“风月宝鉴”的时候也有一条批语说得也很明白:
                (道士)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双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
                这条批语明明白白是在告诉我们“此物”就是“此书”!我们再看下一段:
                (道士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双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双夹: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这条批语说得更明确了:也就是说“风月宝鉴”这面镜子指的就是《风月宝鉴》这本书!并不是指一面可以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的“妖镜”,作者想通过贾瑞照“风月宝鉴”的故事来告诉读者如何看这本书,教大家看这本书的方法!也就是说这本书正面和反面都是有内容的,作者还通过道士的口告诉大家:“一定要看反面,要紧,要紧”,这结论实在是太惊人了!往下看还有呢:


              9楼2014-05-27 18:41
              回复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双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双夹:腐儒。〗
                  这里原文和批语中提到“若不早毁此物”和“独此书不可毁”更指明了此镜就是此书!代儒夫妇骂“风月宝鉴”为妖镜,也就是指他们在骂《风月宝鉴》这本书是“妖书”,而“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这条批语是在告诉读者:骂《风月宝鉴》是妖书只不过是迂腐文人对此书的诽谤而已!贾代儒接着又说:“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这个意思就更明确了,作者进一步是指迂腐的文人因为只看到了此书的表面故事而看不出其背面的故事,所以才会认为如果不毁掉这本书那将遗害世人!其中有一条批语说的:“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本书不是野史,而是正史吗?或者说《红楼梦》难道算得上是史书吗?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了!
                  而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这下我们忽然明白了,他烧的不是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的“风月宝鉴”这面镜子,而是正反两面都有内容的《风月宝鉴》,也就是《红楼梦》这本书,所以只有毁掉书用“烧”字才恰当!要知道中国自古就有“焚书坑儒”的“光荣”传统,而贾代儒在这里象征的是那些迂腐的文人,那些只能看到《风月宝鉴》正面情色故事而根本看不出背面隐寓内容的人,那些只把此书当成淫书而一心想毁掉的人!紧接着书中描写到:
                  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庚双夹:观者记之。〗
                  这是指作者在告诫世人:你们只看到书中正面的色情故事,从而把它当作淫书,而不去思考此书背面的隐寓,是你们“自己以假为真”,把书中假的情节当成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来看,把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贾家”当成一个真实中存在过的人家来看,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贾宝玉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看,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也就是说书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你们自己搞错了,反而埋怨这本书而要烧掉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对于第十二回中贾瑞这段故事的理解,建议大家找带有批语的原文好好看看,这样才能豁然开朗,顿开茅塞!这也是看《红楼梦》跟看别的书不一样的地方,最好要看有批语的版本。另外本回还有这样一条批语说得很清楚:


                10楼2014-05-27 18:41
                回复

                  昨日里黄土陇头埋白骨!
                    这里的“白骨”应该也指的是后回里发生的故事的情景,感觉跟前八十回的氛围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前面的故事让人感觉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怎么反面的故事的口味一下子变得这么重了呢?另外在第五回惜春的曲子《虚花语》里有这样几句也有类似的味道: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里也是告诉我们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应该存在着大量“血雨腥风”的悲惨场景,在第一回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为何意?一般人认为这是指作者表在达写书的辛苦,可写书再累用流血来形容是不是有太太夸张了呢?而我们仔细体会就会感觉这是在说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在隐写一段“血腥的历史”!由此看来这样的书流传起来一定很有风险,乾隆年间的宏旰在永贵的《延芬室稿》中批注道:
                    “《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恐其中有碍语也。”
                    看来书中肯定有当时“清朝的广电总局”所不许的、很“反动”的内容,我们这些现代人因为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不太容易看其中的奥秘。


                  13楼2014-05-27 18:44
                  回复
                    首先最近我忙学习,时间比金子还要宝贵,所以近期也希望楼主不要召唤我了,谢谢
                    但还是简单说一向,对此文观点我是全盘否定的,我认为红楼中不存在任何所谓反清思想(不捧清已经是极限了)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过段时间我自会阐释的,望请理解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5-27 18:44
                    收起回复

                      批者想通过贾瑞的故事让那些沉迷于正面情色故事的人能够警醒,需要探究其背面故事才对,可是三百多年来到底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作者和批者的这一番苦心呢?在第四十二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赖大之母因又问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听说,道:“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庚双夹: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痴子弟只看此书的正面故事,那看到只能是情色故事和饮食男女以及家常老婆子嚼舌头的内容,而领悟不到反面隐写的历史。主流“红学”认为:此书的主旨是所谓的作者“曹雪芹”因为自己的叔叔曹頫“骚扰驿站”被皇帝抄家而创作的此书,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当时最高的满清统治者发劳骚:“我叔叔不就在驿站搞了一回敲诈吗?为什么因为这么点儿小事就来抄我们家呀?”要知道作为敲诈勒索的主犯曹頫被戴枷关了几年给放了,那曹家还有可能谁因为此案被杀呢?谁会因此而死呢?曹家被抄家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咎由自取,根本算不上是“血腥的历史”,所以曹家的抄家跟“风月宝鉴”反面中的“一个骷髅”所隐指的含义是根本无法真正能对应得上的!
                        而作者在书中对贾家很多人包括长辈进行了讽刺挖苦甚至批判,试想哪个不孝的作者会这样骂自己的家人呢?按“红学家”的说法,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可这个“曹雪芹”居然不顾自己长辈的名讳,不但在书中几次出现“寅”字,甚至拿“寅”字开玩笑,在第二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15楼2014-05-27 18:44
                      回复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在第十回里有这样一段中也提到了“寅”字: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在第十四回里再次提到了“寅”字:
                          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在第六十九回里又出现了这个倒霉的“寅”字:
                          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红学家”的理论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那这个“曹雪芹”自然不可能不在书中不避讳自己爷爷的名讳呀?可他不但不避自己爷爷的名讳,居然让薛蟠拿“寅”字开这样的黄色玩笑!实在是太大逆不道到了!“红学家”们还考证出这个“曹雪芹”是个遗腹子,他的母亲是马氏,而《红楼梦》里居然有一个叫“马道婆”这样的恶心人物!在嘴脸极其可憎!“曹雪芹”怎么这样不孝?写作的时候稍微动一下笔,将“马道婆”换个姓氏就不成吗?作者难道一点不知道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吗?当然不是,在第二回里作者就介绍了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之事,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16楼2014-05-27 18:45
                        回复

                          可见作者对名讳之事那是相当的了解!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通的常识,应该说每个人都知道,连六岁的黛玉都清楚,更何况作者呢?还有一个更滑稽的地方呢,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著名的批语: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为什么“红学家”们从来不解释这个遗腹子“曹雪芹”怎么会有个叫“棠村”的弟弟呢?如此荒唐的“红学”研究居然在中国存在了如此之久,还成为主流,还愚弄了广大中国读者这么多年,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从现在起,我将一点点扒下传统“红学”虚伪外衣,让大家将其丑陋的嘴脸看个通通透透!暮然回首这近百年的荒诞“红学”史,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
                            我们再看一下《风月宝鉴》这个书名,这其中的“风月”,应该不仅仅是指“男女之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我会在后面详细给大家介绍,到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另外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应该有不少删节,除秦可卿之死被删除以外,很有可能还有一些过于露骨影射历史的内容被删掉了,但增删者也会一不留神漏掉了一些内容没有删除,我会一点点将其挖掘出来展现给大家,这些都是反面故事的关键证据!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红楼梦》这本书,不是我们重蹈“索隐派”的覆辙,而是在贾瑞的故事里作者和批书人的批语中都明明白白、反反复复地告诉了我们:此书反面是有故事的,而且是隐写了一段“血腥的历史”,在第五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甲戌侧批:自批驳,妙极!〗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甲戌眉批: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这里的批语里提到:“更不必追究其隐寓”,这是指明了此书中是有“隐寓”的,而不是像某些所谓的“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无谜可猜,无隐可索”,读完我的研究成果以后你就会发现:《红楼梦》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的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宝藏!我的书更是此书成书320多年以来最深刻的研究成果!而且肯定是“红学”的终极答案!
                            如何做到能够正确索隐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实现而又很艰巨的问题,我们一定首先要确定一个牢固的前提才成,否则不但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有可能走火入魔而不能自拔,无论你个人是什么样的背景,都有可能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笑话出现得实在是太多了。我在下一节里继续跟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本书故事的背景到底发生在是什么时代!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17楼2014-05-27 18:46
                          回复
                            二 贾府有“九道门”的玄机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这样两段不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字,然而却大有玄机!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这里轿出大门,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
                              这是过年时贾家举办重大仪式的时候情景,我们可以看到:荣国府和宁国府都是“一路正门大开”、“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可见当时的场面相当壮观!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贾家壮观得有实在太过头了,因为我们仔细数一下宁国府的大门:“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还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呀!贾府凭什么能有九道门呢?凭他家的身份和地位这绝对算是严重逾制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易经》视为圣典,将其作为天、地、人以及事万事万物的指南,《素问 三部九侯论》中记载着:“天地之至数,始於一,终于九焉”,也就是说“九”这个数是阳数之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而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你有钱就可以把自己家的房子随便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都遵循《易经》上的原则制定的。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曾经提到过贾家的大概级别:
                              “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由此看来贾家的地位不可能建九道门!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8楼2014-05-27 18:46
                            回复
                              在明朝的也有类似的规定: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定官司民房屋,并不许盖造九五间数及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朱门红窗……公候伯前厅中常后常各七间,门屋三间,俱用黑板瓦盖……
                                由此可见,无论是清代还是明代的公候府邸最多也只允许建造四道门,试想宁国府这样的官员家庭,有什么资格在家里有九道门呢?既然作者写了这么古怪的内容,应该说这其中必有缘故!贾瑞照“风月宝鉴”的故事知道:《红楼梦》一书有正反两个故事,作者强调一定要看其中反面的故事,而宁国府有九道门这样的写法应该就是反面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宁国府不是一般的官员家庭,应该是影射皇帝家,是皇宫!所以才叫“贾家”,指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人家。霍国玲还将宁国府这九道门一道一道的与北京故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对应上!让人很是惊呀。大家可参考她的《红楼解梦》一书,能够看到其中的详细分析过程。而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也证明了这一猜测:
                                (黛玉)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20楼2014-05-27 1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