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667贴子:2,968,903
  • 13回复贴,共1

发个长点的,道与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说:“道之物,唯恍唯忽”。一些人从这句话得出结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老子其实是唯物主义,这就有些想当然了。其实在这里,老子是把道当成一个具体的事物来描述,形象化以方便理解。“道之物”,是“道这个东西”的意思;“有物混成”,是“有一个东西混然一体”的意思。那么道到底具有哪些特性呢?除了以水喻道之外,老子还从道作用于万物而展示出来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因为道自身是无象无形、唯恍唯忽的,所以无法描述。人迷失方向,就要寻找参照;人看不到自己,就要照镜子,这天地万物,就是道的参照和镜子。


IP属地:云南1楼2014-11-18 14:33回复
    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能看出这个人品德如何,道,也同样具有自己的品德。火焰自然而然向上,水流自然而然趋下,它们都是遵循自己的本性在自然运行,而并不需要刻意的学习和效仿,因为它们具备了相应的德性。火学习水,水学习火,永远只能似是而非,因为并不具备对方的德性。火有火德,水有水德,道,也同样有道之德。老子说道虽然简单,易行,世人却莫能知,莫能行,正是因为不具备道之德。


    IP属地:云南2楼2014-11-18 14:33
    回复

      庄子说:“盗亦有道”(《庄子·外篇·胠箧》),这里的道就和“商道”一样,同属道的运用,而并非道的本体。道如果为盗,万物将何以生?道如果为商,万物何以不言利?道之德性,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演化方向。就好像水趋下,火向上,而道,主生发。所以道之德,我也称它为“母德”。“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外篇·天地》),能让万物得以生,继而生生不息者,即为此德。


      IP属地:云南3楼2014-11-18 14:34
      回复

        假如人人生而不死,就不会再有新生儿的生存空间;假如万物长存不绝,就不会再有新事物的替代更新。“敝”而才能有“新”,“洼”而才能有“盈”,所以“夫物云云”,仍然“各复归于其根”。“新”起于“敝”,“盈”源于“洼”,万物源于其根,根虽老旧,但能孕育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归于其根,则有新生命复生。故而游离其根过远的,就会遭到天道的荼毒——“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根为弱;“高者抑之”,根为下;“损有余”,根为不盈;“贵富而骄,自遗咎也”,根为贱;“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根为慈;“功遂身退”,根为无为。“毒之”而又“养之”,“养之”而又“复之”。“毒之”为反,“养之”为复,一反一复,万象更新,则天地间生机长存,此为天之道也。


        IP属地:云南4楼2014-11-18 14:34
        收起回复

          故,万物珍惜自己的生命,尽力求生而避免灭亡,因为道尚生。故,虽然万物都尽力求生,但也没有任何生命能长存不绝,因为道尚更新;故,母亲耗费精力孕育和保护子女,草木枯槁的同时也抛洒出成千上万的种子,因为道尚慈,畜养守护;故,生不是为了灭,灭中自有生的延续,因为道尚生生不息。所以生,才是道的主旋律;创造和更新,才是道的运行;薪尽火传、生生不息,才是道的演化方向。


          IP属地:云南5楼2014-11-18 14:35
          回复

            因此,如果遵从于道,就应该沿着它的演化方向,追随它前进的脚步,而不应该仅仅持守道之方术,只把道当成一种方法论,当成一种工具,以自我为王,随意使用。自我本身就是盲目而没有任何依凭的,所以我们才会需要找到心灵和行为的依托,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以自我为王,那么“我”到底做什么才算是“应该”,怎么做才算是“合适”,做成什么样才算是“功成”?没有世界观的引导,这些问题就没有答案,而只能追随心中的主观欲望。被欲望所主导的人,就很容易迷失本性,被欲望控制着去损人伤物,害人害己。


            IP属地:云南6楼2014-11-18 14:37
            回复

              我们处身大自然,会感受到自由、和谐、无争、生机勃勃,这自由、和谐、无争和生机,就是道遵循自己的德性运行而呈现出来的结果。水遵循自己的德性自在流行,却能滋润万物;道遵循自己的德性自在运行,却能生养万物。人如果具备了道的这种德性,自在行走于世间,就能为世人带来自由、和谐、不争和生机。所以有德者为天下贵,因为他与世无争、无害;与人无拘、无碍;能让自己所到之处,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IP属地:云南7楼2014-11-18 14:37
              回复

                “道生之而德畜之”。生万物,却不能培育畜养万物,为不德,因为难以让生机延续;培育畜养万物,却不能生万物,为不道,因为失去了生机的本源,故而“不道早已”。唯有“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万物方能得以生生不息,这就是有德之道的外在行为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大量道的运用,但有德者用之,为福;无德者用之,为祸。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为对修道者来说,德才是体,道不过是用。修“仁”如果没有仁者之心,就只能修成虚伪的假仁;修道术如果无道德,最终也只能得到道的皮毛。


                IP属地:云南8楼2014-11-18 14:43
                回复

                  觉醒自己的道性,从修养自己的心性开始,修养自己的心性,从明见自己的本性开始。人在没有目的心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才算是出于自己的本性。假如一个人出于本性的行为,别人却告诉他不要这么干,因为这么干是“不仁”,那么他更改了行为方式,是不是就变成“仁”了呢?并非如此。因为他的本性,仍然是“不仁”,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他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而掩盖了自己的本性,换句话说就是学会了虚伪和欺诈。


                  IP属地:云南10楼2014-11-18 14:49
                  回复

                    春秋末期,鲁国柳下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所到之处各诸侯国望风披靡,史称“柳下跖起义”,柳下跖也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庄子曾写过一篇寓言,说孔子和盗跖的哥哥柳下季是好朋友,听说盗跖的恶行,就想要代替柳下季履行一下做兄长教育弟弟的义务。孔子找到盗跖,先是恭维他相貌绝伦,才智无双,勇猛过人,又说具备这么好条件的人却被人骂作“盗跖”,实在令人遗憾,不如听从我的劝告,轻而易举就可获封为诸侯。谁知盗跖听了孔子这番话,却劈头盖脸就是一通痛骂。


                    IP属地:云南11楼2014-11-18 14:49
                    回复

                      “世上所尊崇的,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战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大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讨商纣,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这以上的六个人,都是你们所尊崇的,但是仔细评论起来,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本真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禀赋,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极为可耻的。你孔丘所说的,全都是我想要废弃的,你赶快离开这里滚回去,不要再说了!你的那套主张,颠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本真,又有什么好谈论的呢!”


                      IP属地:云南13楼2014-11-18 14:50
                      回复

                        在庄子看来,天性为盗而为盗之人,都比伪装成仁义欺世盗名之人要值得赞赏。因为天性为盗,只是天性使然;但伪装成仁义去欺世盗名,却是连天性都背弃了。虎狼天性凶狠,斑鸠天性占巢,杜鹃天性寄生,但我们能指责它们什么呢?然而如果虎狼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而伪装成善良;斑鸠为了避免别人的指责而伪装成能干;杜鹃为了得到良好的名声而伪装成慈爱,这就尤其令人厌恶了。仁义之心,只存在于人的天性,是学习不来的,我们所能学习的,唯有知识。而智慧、境界、道、德,这些需要在领悟中觉醒自我天性,“中有主”而后才能拥有的东西,都是无法言传、无法学习的。所以通过学习而得来的“仁”,全都是伪装出来的假仁;通过学习而得来的“义”,全都是伪装出来的假义。


                        IP属地:云南14楼2014-11-18 16:03
                        回复

                          修德,与知识无关,而且知识的累积,会让人有目的性的伪装自己的本性行为,反而会蒙蔽人的天性,所以道家反对一味追求知识,主张“为道者日损”。儒家提倡的自我克制,压抑本性,让人内心滞碍不得通达,反而会损害自己的天性,所以道家反对“克己修身”,崇尚天性自然。自然天性即保,“少思寡欲”而又“损之又损”,正如大浪淘沙,最终就能在天性中寻找到处于本源位置的、继承于“道”的基因,把握它,觉醒它,便能拥有道之德性。


                          IP属地:云南15楼2014-11-18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