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探究吧 关注:1,299贴子:3,122
  • 7回复贴,共1

北地苍凉冉闵大帝------廉台之战(整理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在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小说或者史评中,廉台之战的起因被描述为冉闵刚愎自用自不量力,不顾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拒绝部将们劝他暂时避战的忠言,愚蠢简单地立刻冲上去与鲜卑军硬打硬拼,以至兵败被杀。但是当我们细察原始史料,却发现这些说法与真实情况全然不同,存在误解史料或断章取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权威正史的研究,同时参考了他人的某些研究成果,对廉台之战进行了详尽严密的考证。
最近重新研读了一下晋书与资治通鉴,感觉冉闵事先对廉台之战应该是有一定战略谋划的:
《晋书·慕容俊载记》的记载:“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
《资治通鉴》的记载:“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
由此可见,魏昌之廉台就位于泒水之畔,两者是同一地点,换言之,廉台之战的地点就是在泒水之畔的廉台。从史书中记叙来看,冉闵军队是有计划地向常山步步南撤,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河畔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 当然,燕军皆为骑兵,按说是能够很快就能追上冉闵军的,而之所以到廉台才交战,应该是因为冉闵一路上边打边撤,所谓“十败”,盖指从安喜之战开始,到撤退至廉台为止,一路连续10次击败慕容恪。
如图为今河北省地图,由北向南依次为:
中山,今保定市之定州市;
安喜,今保定市之定州市境内;
廉台,今石家庄市无极县境内;
常山,今石家庄市正定县南部;
襄国,今邢台市;
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
从地图上我们可见,冉闵于352年初终于攻克了襄国,终于可以腾出手对付之前一直无暇应付的前燕了,于是冉闵就立即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进驻中山(已被前燕占领)以南的安喜,除了“游食”搜集粮食外,应该还有在此防堵燕军南下的目的,燕王慕容儁则坐镇中山,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南讨伐冉闵,冉闵率军南撤,一路且战且退,连续10次击败燕军的追击,终于撤至泒水之畔的廉台,企图利用这里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的有利地理形势挫败燕军,当然魏军还没来得及进入丛林即被燕军引回,于是两军都始终没有进入丛林,而是在泒水之畔的平地进行了惨烈的最后决战。

下文的部分内容来自他人的考证文章,部分则来自个人的考证结果,这应该就是较接近真实的廉台之战情况:
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了襄国,基本消灭了后赵残余势力,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前燕,遂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一边四处搜集粮食,一边查看地形,准备防堵燕军南下。
4月,已经夺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儁决心灭亡冉魏,吞并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冀州讨伐冉闵,干系冉魏命运的决战就在安喜首先拉开了序幕。
当时冉闵兵少,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说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冉闵闻言大怒道:““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互说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于是全部都绝望自杀了。
冉闵遂不纳董闰、张温之言,而率军进驻于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准备在此同燕军进行决战,慕容恪也随即率军追至。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是:魏军约1万人,多为步兵;燕军约10万人,清一色的优势骑兵。尽管众寡悬殊,且又是以劣势步兵与燕军的优势骑兵在平原上进行野战对决,但是冉闵与燕军进行了数次交锋,均将慕容恪击溃,但由于燕军轻骑兵失利后都是四散逃走,过不了多久又散而复聚,故冉闵也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魏燕两军在安喜一时陷入僵持。
这时冉闵得知慕容儁的主力已经南下,目前正坐镇中山做慕容恪的后援,鉴于安喜距慕容儁的主力太近,且众寡悬殊,自己有遭到包抄的危险,于是就迅速改变了之前在安喜同燕军进行决战的打算。冉闵随即率领部队向常山方向南撤,决意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燕军引向廉台的临河与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慕容恪也紧追不舍,魏军且战且退,一路连续多次击退慕容恪的追击,方才得以顺利撤到泒水南岸的魏昌附近扎营,慕容恪旋即也南渡泒水,和冉闵对峙。


IP属地:北京1楼2014-11-28 12:24回复
    对慕容恪之“连环马”问题的考证:
    在历史上颇有点名气的廉台之战中,慕容恪利用“连环马” 战术击败了冉闵的少数步兵,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感到有必要澄清网上常见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是,慕容恪的先前的“十败”到底是不是诱敌之计?
    《资治通鉴》记载: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
    如果燕军的“十败”真的是假装败退而非真败的话,那么燕军就无须感到恐惧,否则岂不是自我矛盾了?另外慕容恪还不得不特意为此巡陈并发表演讲以激励军心,也正是为了克服燕军的恐惧之心,这同时也证实了燕军此前的“十败”确确实实的是失败了,因而皆有惧敌之心,否则慕容恪就无须特意为此巡陈激励军心,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
    换言之,兵力的众寡悬殊,其实并不妨碍冉闵屡次以少胜多,冉闵凭借着盖世勇猛和出色军事指挥,照样可以多次击溃鲜卑铁骑,这样看来,冉闵拒绝部下的劝阻,执意迎战慕容恪,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缺乏头脑,而是符合他的作战特点的,只是晋书的记载过于模糊与简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而资治通鉴则考证订正了这个问题。更何况,冉闵的迎战也并不是人们所经常误解的那样去发蛮劲硬拼,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有计划地且战且退,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挫败鲜卑骑兵。
      第二个问题, 冉闵十败鲜卑军的地点是到底是平地还是树林?
    目前网上许多人因为不愿认真阅读史书,人云亦云地误以为冉闵十败鲜卑军的地点是树林,认为慕容恪的“十败”不过是因为他的骑兵在树林里优势不明显,而冉闵步兵则在树林中善于发挥优势,然后冉闵中了慕容恪的诱敌之计,愚蠢莽撞地追出树林,把自己送到平地上供慕容恪的骑兵宰割,从而全军覆灭。事实上,这种看法完全是主观臆断和凭空猜测,与真实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按《资治通鉴》记载:“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 ”
    由此可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1,冉闵与慕容恪十战,皆败之;
    2,鲜卑军畏惧,慕容恪巡陈鼓舞军心;
    3,冉闵军队开始离开平地,向树林移动,但是还未进入树林,是在去树林的半路上;
    4,慕容恪派兵在半路上截击魏军,假意败退,诱魏军返回平地。
    由此可见,慕容恪实际上是在善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平地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魏军步兵所击败的,魏军的战斗力之劲强由此可见一斑。 这说明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冉闵也照样能够以劣势步卒击败慕容恪优势骑兵,这样看来,冉闵在廉台之战中依旧把战场选择为平地,就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误的,而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众寡悬殊的不利兵力条件下,在以步战骑的不利装备条件下,在平地上野战对决的不利战场环境下,冉闵也照样能够击溃天时地利人数装备都占尽优势的慕容恪军。换言之,冉闵的失败关键不在于上述诸不利条件,不在于他“不纳忠言”或“愚蠢莽撞”,而在于他遇到了慕容恪的“连环马“。
    至于慕容恪的连环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按《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
    这里似乎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冉闵的兵力大约为1万人,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那么慕容恪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关于燕国军队的总人数,燕军南下前夕,“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有精兵20多万,但是燕军南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攻占了幽州全境和冀州的部分地区,得到了大批的人口以提供兵源和给养,并收编了大量后赵军队,同时又有大批杂胡投降了前燕,所有这些都足以使前燕的兵力获得极大的扩张,因而廉台之战时前燕的总军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余万”。
    再根据史书记载推断,慕容恪军的中军应该一共有两道前锋,一道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道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如果两道前锋的人数相当的话,那么两道前锋合计1万人左右,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因而自然要比前锋多得多,即便只有前锋的2倍,也当有2万人,那么中军一共合计约为3万人。 而鲜卑军分为三部,从慕容恪的部署来看,起决定性攻击作用的是“燕两军从旁夹击”,而正面的燕兵中军主要是用于暂时阻挡冉闵、以待两侧伏兵齐上夹攻而已,因而两侧伏兵人数应该不会少于正面燕兵的中军,那么按左右两侧军与中军相等、均为3万人的话,那么鲜卑军总人数应该至少有9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不能再少了,但是再多的话也恐遭人诟病说太夸张,所以我就取鲜卑军为10万人。

    由于慕容恪骑兵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墙,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当然,连环马之前方还应该有另外一层骑兵,用于阻挡魏军的视线迷惑魏军,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慕容恪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冉闵“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亦即发现中计没有退路后,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并顺风斩杀数百鲜卑勇士,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
    应该说,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行动还是很迅速的:“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但是正面的连环马鲜卑骑士却被冉闵本人瞬间斩杀数百人,盖因他们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同理被冉闵部下所斩杀的也必然极多,很快就死伤殆尽了。毕竟,这些燕军将士无法自由躲闪,很容易被人砍杀丧命。但笨招归笨招,对付冉闵这种前所未见的强敌还是终究有奇效的,冉闵似乎也没有料到慕容恪居然会不惜牺牲部下将士们的性命去博取战争。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于是“围闵数重”,而这是此前世界上任何名将都不曾碰到的新情况,也是冉闵所事先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因而遭到挫败,全军覆灭。


    IP属地:北京3楼2014-11-28 12:29
    回复
      因为冉闵的经历不符合犬儒忠的思想吧,所以一直被蔑视,当然其行为也会被曲解


      IP属地:江苏4楼2016-09-08 15:29
      回复
        奠冉敏大帝,愿祭之为神!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9-28 17:22
        回复
          燕军后来被前秦王猛所败,后虽又复国但终于被北魏再度消灭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12-04 00:56
          回复
            mark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04 04:00
            回复
              廉台虽败,但冉闵论勇武他是当之无愧的,毕竟他是中国十大勇将之一,杀胡也为汉人狠狠出了口恶气


              IP属地:广东10楼2018-06-27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