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探究吧 关注:1,298贴子:3,122
  • 2回复贴,共1

阿尔巴尼亚接受中援又跟中翻脸的道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苏联都不认可南斯拉夫,苏联不认可匈牙利捷克。阿尔巴尼亚跟南斯拉夫本有旧恨,其后小弟随大哥的步伐,中国也不承认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自己也修了就主流承认了。其实阿尔巴尼亚维护的是斯大林原教旨主义,强调中央计划,中央集权就是不信任别人,从生产指标、经济决策,定价,工资设定,投资和外贸一把抓,缺乏灵活性,导致市场化条件下没什么竞争力。而恢复了一定市场机制的列宁主义走的更远,但人家没有选,谁知道列宁没死,再干十年苏俄会走到什么地步,迈向南斯拉夫捷克?历史的事情有时候就是天意。
阿尔巴尼亚在解放前是一个火柴和针头都需要进口的本土物资匮乏的国家,奥斯曼帝国没有给他带来繁荣和发展。解放后根据苏东集团的指点倾向重工业,却矫枉过正没考虑到,一个小国有必要搞完善的基础工业么,小国应该积极融入国际分工。然而两大阵营的对峙造成了极端化发展,只能靠一边。本身资源不够丰富,要发展很难摆脱外援。就算是广袤的中国同样依赖外援,没有资本什么事都做不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抱团既有苏联有意主导小弟榨取原料又有外部性——西方世界经济封锁。当然有些聪明的东欧国家很快意识到不对,开始率先脚踏两条船。
苏联在帮助小弟向工业化过渡起了较大的作用,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吸引人的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层强烈意识到没有工业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第三世界起家的,而苏联会提供这种需要,他们的党名大部分跟劳动、多数派之类挂钩,马克思想不到他的构思会变成最后是屌丝形象的一群人来图实现而不是那些老牌富人“良心发现”转变。事实上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增长率即大幅领先于同期东欧水平,阿尔巴尼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后(1966~1970)宣布工业化成功,国民收入占比工业超过了农业,成为了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果阿尔巴尼亚处于资本主义阵营,50年代很可能是继续作为被帝国主义剥削的对象,长期以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姿态存在。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性在屌丝逆袭阶段是有功的。
中国的时机刚好,南斯拉夫开放太早,后来挂了,阿尔巴尼亚改革开放比中国晚了十年,太慢。中国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还是解放前的班底为主,老人家晚年顿悟,八老都经历过旧社会,苏联不一样,苏联起的早,见识过旧社会的老人基本上死光了。且中国前30年动乱比较多,治理上有点民粹,有自己的鞍钢宪法,不像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比如阿尔巴尼亚那样老老实实搞社会主义,改起来没有那么大包袱。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11 13:24回复
    至于阿尔巴尼亚分裂前南,科索沃就是阿族人为主体,阿尔巴尼亚人很多亲戚就是科索沃人,是这种关系,就像中国的福建广东和港台这种关系,即使处于少数派的马其顿议会1/6席位属于阿族,把持了5个政府部门。马其顿独立后翌年西马其顿的阿族人还谋建一个自治的伊利里亚共和国。讨厌阿族的人,说阿族在苏联解体后干了不少坏事,那应该也讨厌科索沃(阿族90%),马其顿(至少23%,主体在西部),这两个国家有大量阿族人,关系深了,属于大阿尔巴尼亚地区。所以巴尔干叫火药桶他的民族马赛克一样分布于各国。南斯拉夫想吞并阿尔巴尼亚,早先就企图垄断阿国的外交。过程不能明目张胆进行,需要通过国际主义的名义来行政治经济渗透之实。前南的第一梯队是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伏伊伏丁那。阿族国家处于落后地区,并且整个族群在红色时代遭受政策压迫,游行,语言被限制使用,行政和教育领域地位有种族歧视感觉。
    当社会主义的框架解开,民族意识最大制约就解开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7-11 13:29
    回复
      都是累死了,还提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11-06 16: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