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moon吧 关注:58,454贴子:627,102
  • 15回复贴,共1

《空之境界》使用“the garden of sinners”为副标题的合理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为授权转载,正文与本人无关。一切与论文相关的讨论请at原作者联系。
原作者:@sunxuyang2013


1楼2017-08-08 23:00回复
    浅论《空之境界》使用“the garden of sinners”为副标题的合理性 (草稿版)
    原贴:https://tieba.baidu.com/p/5263299657


    2楼2017-08-08 23:00
    回复
      二、“空”的概念与所指所延,从佛教浅谈起
      常读《红楼梦》的读者可能对以下词句还有印象:
      “看破的,遁入空门”
      (《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末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
      又 郁达夫《西游日录·游西天目》:
      “这天目山传说中最古的那位昭明太子的父亲,预备着把身体舍给了空门。”
      据此,或可推知汉语中有将“空门”代指佛教、佛门或佛寺的用法,(原始佛教三涅槃法门:空、无相、无愿。又称三三昧,具体参见《显扬圣教论》、《大智度论》等大乘著作或《法集论》、《中部》等小乘著作)故而我们关于“空”的讨论将从佛门的概念中展开。首先,对所谓“空”稍加一番考察:
      梵 :?ūnya(形),?ūnyatā(名)
      巴利语(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所用语言):su??atā
      该词由玄奘法师简译为“空”,(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蕴皆空”);而在其他大乘译本中则有不同译法,如:唐密大师智慧轮、法月、施护本:“五蕴自性皆空”。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本:“五蕴性空”。
      法成本(敦煌石室本):“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大乘佛教澹思居士《论空即是色》: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又《パーリ语辞典》(日 —巴利语辞典):
      su??atā:f.[su??a-tā] 空位,空.
      -anupassanā 空随観,空性観.
      -cetovimutti 空心解説.
      -jhāna 空禅.
      通过以上,可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大小乘佛教在“空”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故对于大乘佛教的分析,尽管各宗间亦有差异,但仍选取大乘八宗④中宣扬“诸法性空”的三论宗加以简析。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观论》)
      “设有一法胜涅盘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大品般若?幻听品》
      “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辩不空。”(《三论玄义》)
      《佛学大辞典》:
      与‘有’相对,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
      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
      日语
      摘编自《三省堂大辞林》和维基辞典日语版⑤(此处将不同假名的几个词放在一起):
      1.(そら)海面等水面を含んだ地上の上方に広がる領域、空間。天。(天空)亦作“虚”。
      2(そら)気持ち(感觉/心情)。
      うわの空(心不在焉)
      不稳定的心情 心が落ち着かない
      3.
      むなしい。(空虚)
      4(そら)何も持たない状態。(一无所有的状态) *等待解释
      5.(クウ 仏教)万物は因縁による仮の姿であり実体はないという概念。(佛教术语。缘起性空?*)
      6. 外見上だけの。見せかけだけの(只是外表上的,仅是虚有其表的)
      7.当てにならない。信頼できない。(不可靠,不可信的)
      8.はっきりした理由がない。わけがわからない。无理由的,理由不明的(事)
      9.むなしいこと。空洞,徒劳(的事)
      又《旧约.传道书》
      1:2,虚空之虚空,虚空之虚空,凡事皆虚空。
      1:14,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1:17,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这部分无法单独讨论,故本节结束,关于该问题的继续讨论见第四节。


      4楼2017-08-08 23:01
      回复
        三、次要词“境界”、“garden”
        境界(日):
        1. 〘仏〙 果報として各自が受ける境遇。(佛,前世因缘造成,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境遇
        2. 土地のさかい目(土地的边界)
        3.物事のさかい目。 「 -領域」(事物的边界?*)
        4. 現在の境遇
        5. 自己の勢力範囲、分限(自己的势力范围、社会地位)
        ————————————————————————
        现代英语中的Garden大意为:花园,院子,公园,庭院。
        如1829年里真茨公园(Regent's Park)北侧动物展区,the Zoological Gardens,即今日英语中的“zoo”。
        词源方面有两种看法:
        1.本意为四周有围墙的耕地,通俗拉丁语hortus gardinus,简称为gardinus,古法语(Old North French)借之为“gardin”,十四世纪,古英语中已出现“geard”(*不确定此处出现的是“garden”还是“geard”)
        2.原始日耳曼语gardaz;古高德garto;古撒克逊语gardo;古弗里西语garda
        这个词来自原始日耳曼语语系还是拉丁语系,笔者无力确定。


        5楼2017-08-08 23:02
        回复
          四、总结;其他关于作品的个人看法
          综合我们上文的一些考察,大致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前文看了,总结部分可以跳过不看,主要是为懒得看前文的读者准备):
          但我们必须在此暂停一下,正如从“精神贵族”的角度探讨尼采是耍流氓,从日常语言出发讨论黑格尔、海德格尔会被耻笑,我们将引入型月体系中的一些概念,以方便最后一节的行文。
          起源
          从起始的因发生的事物的方向性。指使α这个存在成为α的,作为核心的绝对命令。
          例如有着“禁忌”这一起源的东西不论生为人生为兽或者变为植物,都会成为背离群体的道德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轮回转生,人类遵从发生之时的方向性得到肉体和智慧,形成和以前只有些微区别的人格,这样的想法。
          觉醒起源者将被起源所吞噬。因为仅仅百年程度的“人格”这种东西,只会被从原初的起始产生的方向性所覆盖。反面,被起源所覆盖的人类(肉体)将得到强大的力量。
          探索人类的根的荒耶宗莲,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使起源觉醒的术。
          当然,他使之觉醒起源的只有一人。
          “没错,常识已经不在你身上了。在名为常识的世界里,异常者并没有罪。因为异常者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是理所当然,不能用常识来判别善恶。”(杀人考察.境界式)
          魔术
          《魔法使之夜》维基
          魔术是耗费魔力,经由既定的规则和仪式,人为的重现神秘和奇迹的行为的总称。之所以称为神秘,是因为魔术(和魔法)需要常识外的、被隐匿的知识和其成果。虽然表面看上去魔术是万能的,但是基本上仍需满足等价交换原则,其发动和安定化需要耗费自然界和使用者所储藏的魔力,而且在结果上来说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
          “所谓魔术,是以小源(Od)或大源(Mana)为原动力,诉诸于世界的基盘,来引发任何可能发生于这个世界上的现象的一种秘仪……小源(Od)是指个人的生命力,大源(Mana)则是指充斥于这个世界的魔力。”(剥离城第一章)
          以由“αρχή”产生的“元素”为基础。(同上)
          “所谓魔术换言之就是神秘。”(第二章) “隐秘正是魔术的本质。能到达的人越少魔术就会越强大。”
          “卡巴拉是以圣经为基础的魔术”(第三章)
          “归根结底,所谓魔术就是用兜圈子的方法来蒙骗现实的世界。”
          “通过启动魔术回路,魔术师与作为基盘的大魔术式相连,被替换为“行使神秘的系统”。”(第四章)
          “所谓魔术本质上就是快感。”(同上)
          “绝大部分魔术在大致上是分为只是让魔力通过魔术回路的一工程,利用一段咒文固定一种神秘的一小节,将十个以上的小节通过瞬间契约而成的简易仪式这几种。‘’
          “只不过是普通的暗号而已。虽然对魔术师而言是重要的技术,但和魔术自身的本质相去甚远。”(第五章)
          “曰,月为异界之门。”“那自神代起就孕育着魔术、女性与死亡的月”(俯瞰风景)
          “the garden ofsinners”:
          1.可指人类始祖堕落后的伊甸园
          2. 客西马尼园
          3.对本作品而言,角色们活动的场所
          4.对型月体系下的高层存在(盖亚,根源之涡等)而言,于根源,世界本身不过是供其观赏的庭院(或言之,绝对精神或类似概念推演或自我认识的场所。)
          于地球意志,灵长类即是占用自己庭院的恶者。
          “空之境界”:依佛教之论,无处不是“空”的领土。
          2.【】(见矛盾螺旋)
          3.“克除贪嗔痴”的心态(荒野宗莲的心理属不属于这个范畴,我保留意见。)
          4.无意义、徒劳的行为/事物 (例如荒野宗莲的所为, 我没有黑他的意思,真的。)
          我们的冗长论证似乎也证明了奈须氏之语并非虚言:
          “空之境界的故事,是一个魔术师对抗【】的故事。”
          “名为“空の境界”的故事内侧(within),存在的仅有完全的理性、绝对的成熟;非人的魔术师世界,化为概念而存在的人们,追求真理的集合,永远得不到终结的群体——绮丽而悲壮的幽冥怪谈。”
          (讨论主题为“杀人”) 【杀人考察】出现“无意义”10次
          (讨论主题为“痛觉”)【痛觉残留】1次 “浅上藤乃毫无意义地杀死了两个人。”
          (讨论主题为“记忆”和“存在”)【伽蓝之洞】1次 “纵然拥有名为两仪式的空壳,其中的内容物被洗去了也就毫无意义。”
          (讨论主题为“螺旋”、“矛盾”、“(真实)存在”)【矛盾螺旋】12次
          (探讨主题为“记忆”、“忘却”)【忘却录音】8次
          (探讨主题为“漂浮”、“飞行”、“俯瞰/俯视”)【俯瞰风景】3次
          关于“均衡/对称”和“矛盾”
          古希腊智者们将四大元素与《蒂迈欧篇》具有惊人对称性的正立方体一一对应,《会饮篇》中同样有一个关于愤怒的宙斯6将本为男女同体的人类劈开,成现在状况的奇特比喻。亚里士多德曾提及黄金等比代表了生命的终极之美,灵知派完美的均衡二元论,共济会入会时“为有序而对称”的宣告,以及阴阳
          “黑色一方是阴性,即是女性。这个图形是相互缠络的同时也在相克的——是黑与白的螺旋。”
          “相克的——螺旋?”
          那种词汇,我以前似乎听说过——
          “不错。无论说阴与阳,光与暗,正与负都可以。是指根源唯一却一分为二的状态。这个呢,在阴阳道里被称作两仪。”
          “——两仪,那是。”
          “没错,式的姓氏。那是在遥远的过去所决定的,双重人格的事实。是因为两仪的家系才成为双重人格者呢,还是因为预先了解到式的出生才赋予两仪这个姓氏呢。恐怕是后者吧。”
          “再说太极图的延续。从混沌的「」之中一分为二是为两仪。为了追求更进一步的安定,为了增加种别又分成了四象,更为复杂化的则是八卦,这般以二进制不断地分下去。这也表现了式的机能。但是,这也已经不存在了。完美的系统已经崩坏了。现在的式,虽然多少有些问题但毕竟是拥有自我的普通人了。” (矛盾螺旋)
          无数智者苦于人自身的复杂性,“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和另一个分离”是浮士德的哀嚎,斯蒂文森则将人性的善与恶直接化为“哲基尔与海德”两个对立的人格,赫尔曼.黑塞既描绘了荒原狼的处境,又给出了令人叹服的批判与指正:
          那么,我们是因为希望容易为人理解的缘故利用了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现在应该得到纠正。 哈里企图通过把自己分裂为狼与人、欲望与精神的办法来更好地理解他的命运。殊不知,这种两分法太简单化了,是对“真实”的歪曲。哈里发现身上存在许多矛盾,他觉得这些矛盾是他痛苦的根源。然而他对这些矛盾的解释虽然明白易懂,却是错误的。
          “因为从表面看,所有的人似乎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必然的需要,把自我想象为一个整体。这种狂热尽管会经常地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动摇,但它每次都能复元如旧。……如果那些才智超群、感情细腻的人腰拔地意识到自己是多重性格,如果他们如同每个天才那样摆脱单一性格的幻觉,感觉到自己系由许多个自我组成,那末,只要他们把这种意识和感觉告诉人们,多数派就会把他们关起来,他们就会求助于科学,把他们确诊为患有精神分裂症,不让人类从这些不幸者的口中听到真理的呼喊。”
          具体于本作品而言,两(三)个人格共用一具身体的两仪式,一个意识而拥有两具身体的巫条雾绘,起源为【无用】却产生了“意义”的臙条巴,师出同门,但一人想通过制造出“肉体的原型”而达到【】,一人试图通过对灵魂的观测窥视【根源】(橙子和阿鲁巴),敌视着灵长类却又“姓跟视为一生最大敌之物相同”的荒野宗莲,生活于“平凡生活”,屡次接触“异常”而自身并未被改变的黑桐干也……
          “橙子自顾自地继续说,魔术师以前曾这么回答她,自己的敌人是灵长的思想,是很难拯救的人性。那个诅咒,现在在这里形成了。“很奇怪吧,荒耶宗莲。你的姓跟你视为一生最大敌之物相同。但你自己却不知道,你周围所有的人也都没有告诉你。世界真是设下一个坏心眼的陷阱啊,听好了宗莲,这次的矛盾非常多——但,身为支配者的你,就是最大的矛盾!”
          “那种憧憬,在我心中并不存在。由于没有活着的实感,也就不知晓生存的苦痛。”(俯瞰风景)
          首先,【矛盾螺旋】里橙子提到荣格“某心理学家”这段话(和干也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的人偶制作呢,是为了通过完美的人类雏形来达到「」。
          那家伙相反不是通过肉体而是灵魂,总而言之是通过无法测定的小箱中的猫那样的'存在'及'虚无'这种东西来达到「」。肉体有着明确的形态所以无法透过去。但是没有形态的灵魂能够透过去。这与某心理学家所倡导的集合无意识相近。达到那个连锁的话便能想象存在中心吧。
          啊啊,总而言之呢。我也好那家伙也好都在追求着原作。根源是一,人类的原作要说也是一理。”
          然后,
          “——荒耶,我告诉你一件好事。虽然你应该不知道,但有个知名的心理学家定义‘集团无意识’的存在。他认为,所有人类意识的最深层都连接到同一个湖,这是原为和尚你熟悉到不行的思想,也就是非盖亚论的抑止力——灵长无意识下一致的意见。宗莲,这个一般成为阿赖耶识。
          '根源之涡'这件事情。也被称作阿卡夏记录,不过也许考虑成涡的一端所附属的机能更妥当一些。根源之涡这个名称,大概就是指一切的原因。从那里流出全部的现象。知道原因的话终结也自然而然地计算出来了。对于存在体而言那是'究极的知识'。
          最后,
          “古籍的再评价或者再发现这类事你应该听过不少吧。这种‘流行’在现代魔术中被认为是集体性无意识——虽然可能有些语病,但用东洋的话说也可以称其为阿赖耶识吧——是会定期浮出水面的东西。要打比方的话就像本来在深海之底,偶尔会露出一角的冰山一样。”()
          “世界会防止因为自身的缘故而导致毁灭的事物。”(杀人考察.尾声)
          德国的神秘思想家史代纳(RudolfSteiner)曾着有《AusderAkasha-Chronik》一作。阿卡夏记录就是该书的英文译名。「根源漩涡」可能是奈须磨菇从史代纳的阿卡夏记录理论中得到灵感而诞生的。从柏拉图主义到史代纳的人智学(Anthroposophie)为止,可以看出神秘思想(Sophia)和神秘学(Occultism)的概念有着共通之处。
          也就是在我们肉眼所见的世界背后,还有一个看不见(隐藏(神秘))的世界;而不可视的世界反而比可视的世界更接近根源。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只不过是假象,真实则是位于不可视的一侧。(空之境界.解说)
          登场于《未来福音》尾声部分的黑桐干也与两仪式之女,两仪未那(mana),喻指梵文“末那识(manas-vijñna)。我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得到一个结论,在【】和【ki】消失之后,【shi】这一人格仍保有“阿赖耶识”这一隐喻。
          我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
          讨论一点关于人偶的问题(私货/题外话)
          旧约中,上帝以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其鼻孔,他便成为活人。
          土地(adamah) 人(adama)
          毛利人的神话中,提基/图塔恩依自己的形貌造了人。
          塔希提岛上,主神塔洛阿用红土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苏拉威西岛的神话中,似神的人类原型经两次更改,才为诸神所接受。
          尼亚斯岛土著的创始史诗中,人的形象来自泉水中神的模样。
          菲律宾群岛的比拉安人认为,人是缩小了的神。
          …….
          最高的人偶师苍崎橙子追求的【原型】,即是神的形貌。
          关于人注视人偶时的恐惧感:1.人类对自身可被还原为简单结构的恐惧,即对人类自身本属虚无的原始恐惧(来自攻壳03年剧场版:无罪)。
          2.人类对“自由意志”“真实”本属虚幻的恐惧。
          3.人类对个体/群体被替换/取代的恐惧感。
          4.所谓的“恐怖谷理论”,认知差异。
          5.对于类似死体的存在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
          关于空之境界的思想来自于诺替斯主义这一点,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6楼2017-08-08 23:05
          回复
            看不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09 12:19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09 12:36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10 09:49
                回复
                  好贴


                  IP属地:上海12楼2017-08-19 00:14
                  收起回复
                    enmmmm 这个好像他本人发过诶


                    13楼2017-08-19 07:20
                    收起回复
                      emmmmm,太长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8-19 10:22
                      回复
                        比较久了,但解释很精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8-28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