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大战魔物娘rpg吧 关注:39,936贴子:303,151

【是的,这个人其实在**!】鸭梨的勇战古典名曲BGM整理与鉴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我又突然冒出来了。
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勇战里面的BGM的鉴赏。当然不是全部的BGM,而是BGM中选用的那些知名的古典乐和名曲的整理和鉴赏。
写这个帖子的初衷是玩勇战系列时经常会有一些非常熟悉的著名的BGM闪过,而中章对BGM的运用更是上了一层楼,于是就有了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并和大家分享的想法。
当然,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鉴赏和品评这种东西,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很“高雅”的玩意儿,也有很多人觉得是“附庸风雅”,还有的人觉得自己欣赏不来,得有“艺术细胞”才行,而鸭梨个人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听音乐,就听的权利而言没有什么雅俗之分,而听音乐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是不同的,正如那句“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那样,即使是单纯的觉得“好听”或者“不好听”也是属于个人的感受,对音乐有没有感想、有什么感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行,没有必要去假装是否“听懂”或者假装赞同别人的感受,毕竟虽然俞伯牙和钟子期关于知音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但谁也没规定现在的人不能听《高山流水》啊。
所以以下的乐评全都是鸭梨自己对相关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而对于游戏BGM的搭配的评论,说到底纯粹就是自作多情式的“阅读理解”而已(所以我在标题上不是已经注明了这个帖子是在**吗),制作组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选用这个BGM?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好了,废话不多说,百度现在似乎没办法直接发帖插音乐了,所以这帖子看来没法实现我当初设想的效果,不过也没办法,请大家将就着看吧。
最后,虽然鸭梨听过一些古典乐,但也不是非常多,所以对BGM的梳理难免会有漏掉的或者错误的地方,如果有对这方面比较专业的吧友还请指出,否则就成了贻笑大方之家了。


IP属地:河南1楼2017-10-08 00:48回复
    2楼稍微做一点小说明:
    标题被和谐的字是”Zhvangbility“,最近毕竟比较特殊时期。
    大体上按照游戏离出现的先后顺序来,不过不绝对。
    游戏BGM后面的括号是游戏文件内的文件名,在游戏文件夹的audio/bgm里面可以找到。
    由于没经过反河蟹系统测试,再加上打算贴一些BGM链接,所以有可能会被吞楼,请大家及时提醒。


    IP属地:河南2楼2017-10-08 00:54
    回复
      下面正式开始。


      IP属地:河南3楼2017-10-08 00:54
      回复
        1、BGM:伊莉娅丝村主题(mura1)
        原曲:乔治·比才《卡门·第三幕间奏曲(Intermezzo From Carmen)》
        赏析:实际上,游戏刚开始,随着鲁卡从梦中醒过来,就已经是一首著名的BGM的登场了。那就是鲁卡的家乡伊莉娅丝村的主题BGM,原曲为法国音乐家比才(Georges Bizet)的著名歌剧《卡门》之中的一首著名的间奏曲。
        提到《卡门》,恐怕我们都不会太陌生。它是比才一生中最后的一部作品,更是世界上上演回数最多的歌剧。它讲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平凡的姑娘卡门的爱情与悲剧,也是当时罕见的以平凡人为主要内容的歌剧。而其中一些著名的选段,比如《前奏曲》亦即《卡门序曲》可以说几乎无人不晓,只不过很多人虽然听过却不知道名字而已;还有卡门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和第二幕的雄壮的《斗牛士之歌》等,也都是知名度高到了我们听一会儿就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就听过的地步。当然,像这样的名曲在后面还有很多。
        而游戏中选用的是第二幕和第三幕的间奏曲,也是一首经典的曲子。它主要由长笛演奏,并且已经成为了长笛的代表曲目之一,就像提到《二泉映月》我们立刻会想到二胡一样。而游戏里的这首曲子也基本上还原了原版乐器,因而我们能够很方便地体会到这首曲子最原始的那种意境。
        这首曲子在游戏里相信我们也已经听了很多次了,如果排除审美疲劳的影响,单纯问对这首曲子的印象的话,相信不少人会觉得这首曲子听上去非常地优美、清新,给人一种平静安宁的感觉。
        鸭梨的感受也是这样。因为原作中这段间奏曲所描绘的,正是西班牙的乡下风光,那种田园的惬意和乡间的安宁,让人顿时有一种平静和与世无争的感受。这首曲子特意选用长笛和竖笛或者单簧管对演,就是为了更好地营造那种柔和而优雅的意境。也有人因此将这首曲子命名为《牧笛》,这个名字表现了曲风的婉转清新,好似牧童吹奏的牧歌一样。
        而鲁卡的家乡,那平静的小村,人与史莱姆和谐共存,生活平静到哪怕兔子史莱姆的恶作剧都算大事件,不正是那种安宁而悠闲的田园风光的写照吗?因此这段BGM的选用可以算得上是恰到好处的了。


        IP属地:河南4楼2017-10-08 00:55
        收起回复
          2、BGM:伊莉娅丝神殿主题(sinden)
          原曲: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春之歌(Frühlingslied,6 Songs withoutwords, Book5 Op. 62 No.6 in A major)》
          赏析:这首BGM或许是我们玩勇战R时最常听到的BGM之一,毕竟除了一些剧情限定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想要转职转种都得跑到神殿去。而相信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它的曲调很熟悉,就是不知道名字。
          这首BGM就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的《春之歌》。实际上这首曲子大家觉得很熟悉的原因很正常,它实在是太有名了,经常被各种影视作品拿来用,最典型的例子嘛,去把猫和老鼠再回顾一遍吧,绝对能听到不止一次。(要记得和《春之声》区别开,《春之声》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而且名声甚至更高。)
          说起门德尔松,这位短命的天才音乐家(只活了38岁)是鸭梨个人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是浪漫主义这个词的完美诠释,其旋律之优美简直无与伦比。这种评语确实包含了个人的偏爱,但对鸭梨来说,古典音乐欣赏的启蒙来自自己刚记事不久的时代无意间听到的由童声合唱的《乘着歌声的翅膀(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当时还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名字,只是很单纯地觉得太好听了,比以往听过的歌都要好听。后来再次听到时就记住了它的作曲,也就是门德尔松的名字(作词的是德国诗人海涅)。
          这首《春之歌》,是门德尔松的《无词曲》之一。正如合集的名称一样,这首曲子是纯音乐,没有任何配词。无词曲是作者有意为之,或许他自信只需要旋律就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而《春之歌》应该说完全能体现这一点。虽然除了一个标题之外就再无文字,但这种平和流畅又慢慢上升的旋律中积极向上的风格,让人想到流水轻柔、想到微风拂面,不正有着一种春天般的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气息吗?
          而神殿作为一个游戏功能性为主的地方,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解说又非常诙谐搞笑,配合上轻松的春之歌,不失为勇战主线故事那种沉重氛围之间的一抹令人宽心的港湾。


          IP属地:河南6楼2017-10-08 01:01
          回复
            想求一下 你的初章攻略看看我错过什么东西没 貌似那个帖子没有了


            IP属地:江西8楼2017-10-08 01:06
            回复
              唉,刚开始发就被百度吞楼,只好先用图片凑合一下,对不住各位手机党了,各种吞的楼层都会申诉,而如果一旦被吞,就只能暂时先以图片代替,等元楼层恢复后再把图片删除了,带来的不便请大家谅解。


              IP属地:河南10楼2017-10-08 01:11
              收起回复
                3、BGM:亚米拉主题(amira)
                原曲: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骑士之舞(Dance of theKnights,Romeo andJuliet,Op.64,Sense II,Act I)》
                赏析:是不是有人没想到亚米拉这家伙登场的那段BGM居然大有来头吧?更不用说本源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芭蕾舞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以莎翁的原著为基础,由前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改编的著名芭蕾舞作品,1940年首次上映。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版本的舞剧里面饰演朱丽叶的,是世界著名的舞蹈大师、芭蕾舞女王加琳娜·乌兰诺娃(Galína Sergéyevna Ulánova)。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说过,因此就不再详细介绍了。这首《骑士之舞》选自舞剧的第一幕第二场,戴着假面的罗密欧混入了卡普雷特家族举行的舞会,舞会上朱丽叶亮相并和与自己定亲的帕里斯共舞,而期间罗密欧和朱丽叶无意间看到了对方。这是二人的初遇,并从此一见钟情。而BGM就是舞会的主曲调。
                这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舞会。而舞会的主角是一对虽然订婚但却貌合神离的青年男女,参与的宾客们也非常复杂,甚至来自世仇家族的罗密欧也混了进去。可见这貌似华丽优雅、饱含祝福的舞会却由里到外都透着一种虚伪的气息,却又丝毫不会直接表露出来,就像每个宾客的舞步那样,圆转不停,滴水不漏。无怪乎BGM听上去就像个不住旋转的陀螺,总觉得有些戏谑甚至略微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了。
                亚米拉这个角色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搞笑的,处处把“残念风”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排除掉搞笑成分之后,不要忘了她的本质是个情报贩子,而且论情报收集这一点而言手腕确实相当厉害,绝对是勇战系列当之无愧的头号大忽悠。因而这个BGM和她也挺配的,毕竟她们这种行业最擅长的就是花言巧语和逢场作戏之类的“虚伪”的东西。


                IP属地:河南12楼2017-10-08 01:13
                回复
                  4、BGM:圣伊利亚王宫(Castle1)
                  原曲:弗雷德里希·肖邦《降E大调夜曲(NocturneNo. 2, Op. 9, No. 2 in E-FlatMajor)》
                  赏析:勇战1时代起,大国的王宫BGM使用经典名曲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勇战1到勇战R四大国王宫BGM还是原来的曲子,而且也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任何改编的、原汁原味的原曲。
                  (遗憾的是,只有魔王城没有名曲BGM23333)
                  谈起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的大名,恐怕几乎无人不知。这位来自波兰的天才音乐家被人们称作“钢琴诗人”,是喜好钢琴曲的人们的福音,也是学习钢琴的人们的噩梦。平独镇露大波波这个国家或许很奇葩,鸭梨也对它没什么好感,但肖邦绝对是波兰对世界最优秀的赠礼,且几乎没有之一。正如他的这个美称,肖邦的钢琴曲就像诗篇一样,或甜美,或激昂,柔和时如细语呢喃,激昂时若轰雷滚滚。而这和他的经历密不可分,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他,却在有生之年多次见证祖国波兰的衰落、被击败、被三国瓜分,直到由于外军占领而愤然离开并再也未能回到故土而不到50岁便不幸客死他乡,却一直在用音乐表明“波兰不会覆亡”的心声。所以人们对他的乐曲的形容是“藏在鲜花中的大炮”,而他同样也是鸭梨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
                  鸭梨自己基本不听流行乐,毕竟老古板一个。然而还是多少会听到同学和朋友们哼唱一些歌曲,因而得知周杰伦有一首歌就叫《夜曲》,歌词里面也提到了肖邦的《夜曲》。这没办法,肖邦的夜曲实在是很有名,虽然夜曲这种钢琴曲题材并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却是能称得上是夜曲的大成者,而且他一生中写了足足21首夜曲,因此完全可以说肖邦就是夜曲的代表性人物。
                  夜曲正如其名,主要以描述夜色和月光般的柔和风格为主。作为“乐器之王”,钢琴那足以包罗万象的琴音用来将微风般的轻柔和流水般的顺畅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而肖邦21首夜曲里面,以这一首降E大调夜曲最为著名,为肖邦作品集9号三首夜曲的第二首,可以说是肖邦夜曲的代表。我们把它细细地品味一遍,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夜曲的特点——轻柔、随和,还有那就像月光下亲近的恋人在相依细语一般的亲切和暧昧。
                  圣伊利亚王宫,不仅是教宗的居所,同时也是一座普通民众都可以进入祈福的大圣堂。在这里,人人都是女神的平等的子民。而圣伊利亚王,无论是1的略显迂腐,还是R的老谋深算,都是在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教皇的前提下的。在这里,穷苦的人们能够得到救济,迷惘的人们能够得到开导,虔信的人们能够得到祝福,一切都没有那种权力中心的森严和压抑的感觉。那么BGM选用肖邦最著名的这首令人平和的夜曲,是不是也正好强化了这种印象呢?


                  IP属地:河南14楼2017-10-08 01:17
                  回复
                    5、BGM:撒巴萨王宫(Castle2)
                    原曲:爱德华·埃尔加《D大调威风堂堂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Op. 39,No. 1)》
                    赏析:这首曲子同样是沿用下来的。——好,没错,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就会想歪到某个不太河蟹的东西上。对此鸭梨并不能指责什么,毕竟勇战R本质上也是个小黄油嘛。不过这个帖子毕竟是讨论“艺术”的,所以还是多少先端正心态再来看吧,实在不行想办法让自己进入贤者模式再来也行。
                    这首《威风堂堂进行曲》可是和不河蟹物没有一丁点关系的,毕竟它都已经出品一百多年了,为英国音乐家爱德华·埃尔加所创作一系列进行曲里面的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甚至被对其曲调大为欣赏的英国国王改编成为了加冕使用的音乐《加冕颂(希望与荣耀之国)》,被称作英国的第二国歌。所以这可是一首很正经很庄严的音乐,要老是出戏的话未免就有点儿失礼了。
                    爱德华·埃尔加爵士(Sir Edward William Elgar)是英国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古典浪漫主义最后的几名代表者。毕竟他主要活跃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前期,逝世于1934年,而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已经逐渐向现代转变了,而他坚守的浪漫主义古典乐令他的才华饱受争议。不过埃尔加毫无疑问是一位良作众多的音乐家,且风格比较多样化,例如他的那首甜蜜无比且饱含爱意的提琴小品《爱的礼赞(Salut d'Amour)》可以说是脍炙人口。
                    这首《D大调威风堂堂进行曲》是埃尔加的代表作,曲如其名,雄壮的风格和多次重复且拔高上升的曲调,如同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峰,令人激动万分、心潮澎湃,恰如当时(1901年前后)的大英帝国,那种日不落的环球霸主睥睨天下般的气概,怎能不让国王为之心动?有人说这首曲子是为帝国主义强权者鼓吹赞颂的马屁曲调,但音乐家固然有国籍,音乐却是无国界的,即便是《拉德斯基进行曲》,难道本质上不也是“为军阀庆功的讨好之作”么?然而这照样不影响它作为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的开场。而好的作品当然也不会是皇家专属,直到现在在很多场合,它都是提振气氛的最佳BGM之一。
                    那么,这首雄壮澎湃的进行曲,配合彪悍的沙漠民族撒巴萨,以及那位威风凛凛、刚毅果决的撒巴萨王,或许就没什么争议了嘛。


                    IP属地:河南16楼2017-10-08 01:21
                    回复(1)


                      17楼2017-10-08 01:25
                      回复
                        6、BGM:格兰德尔城大剧场(Senne_Dance2)
                        原曲:朱塞佩·威尔第《茶花女·祝酒歌(Libiamo ne' lieti calici,La traviata,Act I)》
                        赏析:勇战R前章最欢快的一幕,或许莫过于格兰德尔城的那座大剧场了吧。没错,那里是专为欢乐而生的世界,那么自然要有欢快的BGM了,于是那首唱遍了全世界的不朽名曲《祝酒歌》登场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相信《祝酒歌》的知名度恐怕比任何一部西方古典歌剧片段都要高了,毕竟它实在是被传唱得太多次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之子小仲马的不朽名篇《茶花女》,经由意大利剧作家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改编为同名歌剧,更加传神地演绎了这个名为“堕落”(歌剧标题直译)但实际却是“重生”的凄婉而又浪漫的故事。茶花女薇奥莉塔是巴黎上流社会中一位知名的交际花,但实际上这种行当的本质人们都明白。而这样的她和一位体面的富家子弟阿尔弗雷德萌生了爱情,双方为爱不顾世人评价而远离巴黎来到乡下,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误会和隔阂,而虽然误会最终消除,却终究由于世俗的排挤和疾病的折磨而阴阳两隔。生为风尘薄幸女,死守真情未负卿。
                        而《祝酒歌》是歌剧第一幕开场不久后,在薇奥莉塔的家中,为了庆祝她病愈而举办的宴会上,宾客们让正在和薇奥莉塔交往的杜福尔男爵和薇奥莉塔一起带领大家举杯共饮,但男爵拒绝了,随后大家便起哄让阿尔弗雷德和薇奥莉塔一起,阿尔弗雷德同意了,于是二人带领宾客们高唱了这首传世名曲《祝酒歌》,且爱的种子也从此在二人心中发芽。
                        我们提到了大剧场是为欢乐而存在的,毕竟在这里,无论是欣赏各式各样的节目,还是在地下一掷千金,都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暂时从那越来越沉重的主线剧情之中解脱出来。是啊,当你为世事纷扰而苦恼的时候,为何不和信赖的朋友们一起,在这祝酒的曲调之中,举杯共饮,一醉解千愁!


                        IP属地:河南19楼2017-10-08 01:27
                        回复
                          7、BGM:格兰德尔城大剧场地下赌场(Casino)
                          原曲:《单簧管波尔卡(The ClarinetPolka)》(普罗修斯卡整理)
                          赏析:进入大剧院地下的大赌场,又是欢快的《单簧管波尔卡》响了起来。
                          《单簧管波尔卡》源自于东欧地区的民间小调,由波兰音乐家普罗修斯卡整理并改编而成。
                          “波尔卡”是一种舞曲的名称,大约在19世纪早期发源于中欧,主要见于捷克的波西米亚地区,其特点是非常轻快,以二拍子为主,舞步也比较小而细碎,经常出现半步,而波尔卡这个名字本来就有“半”的意思。19世纪很多音乐家都尝试写过波尔卡舞曲,而最著名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位有着“圆舞曲之王”美誉的奥地利音乐家所创作的《闲聊波尔卡》和《雷鸣电闪波尔卡》等著名舞曲现在已经成为了维也纳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单簧管波尔卡》虽然最初是为单簧管而编曲,不过随着它的广为流传,已经出现了众多版本。毕竟它的曲调欢快而又简单,对有音乐基础的人来说并不难掌握。而这首欢乐的小曲,作为一掷千金的赌场的BGM,确实没什么不合适的,毕竟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强赌……天台风有点大。况且几天前发生的事(逝者安息,表示哀悼)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只要你在赌城,就算你不赌都不一定安全啊……
                          这个就不贴参考了,游戏BGM还原度就很不错。


                          IP属地:河南21楼2017-10-08 01:34
                          收起回复
                            BGM:诺亚王宫(Castle3)
                            原曲:沃尔夫冈·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Serenade No. 13 for string quartet and bass in Gmajor,K. 525)》
                            赏析:诺亚王宫的BGM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四大国王宫之中最知名的了,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曲子在哪儿听过”。
                            这首曲子是由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于1787年所做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创作的一系列小夜曲之中的第十三首,亦即最后一首。“小夜曲”跟前面我们提过的钢琴的“夜曲”可是不一样的,它的历史更悠久一些,并且主要由各种弹拨式弦乐器演奏。据说小夜曲发源于中世纪,而且主要用作男女之间的求爱的情歌。被称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Peter Schubert)是小夜曲的集大成者,而很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也都写有自己的小夜曲。如果大家看西方的影视作品比较多的话,应该见过为了求爱而在心仪对象的窗前弹吉他或者别的乐器的人吧,这种时候一般就是小夜曲登场的时候。——咱们实话实说吧,现在有很多人学吉他难道不还是为了类似的目的嘛?
                            而莫扎特的名字,就更不用多提了。用一句话来表述他的地位的话,如果说很多音乐家都是天才,那么莫扎特就是天才中的天才,或者说就是个鬼才,他简直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而这些天才音乐家也大都遭到天妒而一生命运多舛或者短命夭亡,其中莫扎特又是格外悲惨的一位。他倔强的脾气使得自己被打压而生活贫困且重病缠身,可以说是匆匆地结束了自己年仅35岁的人生,不仅死因成迷,甚至在还在出殡时遭遇暴雪而被潦草下葬,而雪停后棺木竟已经找不到,致使一代奇才究竟葬于何方至今无人知晓。
                            而这首弦乐小夜曲,写于莫扎特生涯后期,却丝毫没有因为自身境遇的不平而出现哪怕一丝的悲苦和消极的气息,全曲都很轻快、积极向上,写出了标准的小夜曲的风格,却又不失大气,真的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也就是它能够在各种场合适用,并因此而广为流传的原因。而无论是1还是R都是人魔共存最为和谐的诺亚王国,自由而富有活力,配上这一首轻快的小夜曲,真是恰到好处。而那位无拘无束、不喜欢自持身份的诺亚女王,不也有这种洒脱的风格么。
                            同样不再贴参考链接。


                            IP属地:河南22楼2017-10-08 01:35
                            回复
                              10、BGM:戈德王宫(1代)、戈德仓库(勇战R)(Castle4)
                              原曲:克劳德·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Préludes, Book 1,No. 2)》
                              赏析:在勇战1时代想欣赏戈德王宫BGM的机会可能有限,毕竟随着剧情戈德王宫就出事了。而勇战R的戈德王宫虽然遭遇大同小异,但BGM却在“临时王宫”也就是戈德仓库保留了下来,因此玩家总算能有时间仔细欣赏这首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了。
                              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被人们评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者。不过他本人似乎并不喜欢这个绰号,且一辈子都不希望自己和“印象主义”相提并论。然而,德彪西的音乐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且融合了东西欧长处,并且意境大多比较空灵,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而朦胧的特点也确实和当时在法国时兴的以莫奈、梵高等一批画家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美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他们又大体上算是同时代的人,因而无怪乎世人会如此评价他的音乐了。
                              这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的代表作,是他所创作的共两部二十四首的钢琴《前奏曲》中的第八首。它的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德·李勒(或译作德·列尔,Charles Marie René Leconte de Lisle)于1852年出品的诗集《古诗》之中的同名诗篇,德彪西非常喜欢这首诗,先是在1882年创作了一首以诗为名的歌曲,后来又于1909年前后创作前奏曲时将它再现,最终改编成为了这首经典名作。
                              如同诗篇和歌曲所描写的那样,它所体现的是一位有着亚麻色的头发的美丽少女,在夏日清晨的明媚阳光照耀下的花丛中歌唱的场景。相信在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心中,都有一个美丽而不可亵渎的女神般的梦中情人的形象吧,即使是现代,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这种“套路”始终是没什么变化的。而类似德彪西这样的音乐大家,就能够用音乐把心中的那个形象含蓄而又恰到好处地表述出来。这首曲子正是他的风格的体现,朦胧、空灵,含蓄而又不失浪漫,无论是钢琴还是管乐器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营造这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是不是更像一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却又如同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一般的画?因此“印象主义”这个称谓算是更加坐实了。而那种不可言说的心境,相信有过类似体会的人更能理解个中三味吧。
                              戈德王国是个魔导科技文明相当发达的地方,而戈德王温和谦逊,甚至有些弱气,但在关键时刻却不失决断之能,这首歌所隐含的风格,和他的这种性格也算是对的上的。


                              IP属地:河南25楼2017-10-08 0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