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探究吧 关注:1,299贴子:3,122
  • 1回复贴,共1

为什么说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不说他们之间争来争去。最根本的有一个大背景,我们解释历史多多少少依托于现状。现在是民主制度当道。君主不要说专制了,君主连形象都很难保障的时代。我们先入为主觉得禅让制是正确的。
当然,古籍里也常歌颂尚贤,但古代中国以为成法的制度是传嫡。
上古还有人不这么觉得,夏启即位时,启的“庶兄”有扈氏不满意,启没有因为有人反对就罢休了,镇鸭之,把有扈氏后人贬为牧奴。因为在有扈氏南郊叫甘(陕西扶风)的地方决出胜负,夏启作《甘誓》。夏启在誓里说有扈氏违背天意,违背什什么。谁赢了谁就代表正义。一种制度还要靠强权固定下来。华夏文明“历史的进步”是血腥的。吕氏春秋说有扈氏“为义而亡”,可见就是上古末代之士都觉得禅让有道理。有道理归有道理。这是一种飘忽的理想。如果丹朱没有不肖,尧也可能传位于丹朱。那就轮到尧“不义”了。那么禅让是不是一种参考性的做法?但是尧也很听从四岳的意见。
四岳(四方诸侯的代言人。鉴于他们发声的状态是“咸荐”、“皆曰”,取四个人之说)。上古禅让里,四岳起到关键作用,后来四岳的权威下降了,是在他们推荐鲧治水失利后。
舜是四岳推荐给尧的【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舜在尧庙下讨论大事,要“询于四岳”。这么一个反馈。
四岳推荐鲧治水【尧问:“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皆曰鲧可。”】
尧不同意,四岳坚持【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发现不行,于是四岳谦虚了,【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孔传曰:巽,顺也。言四岳能用帝命,故帝欲使之顺行帝位之事,将使摄也。在位之臣,四岳为长,故让位於四岳也。///岳曰:「否德忝帝位。」】意思说,尧问四岳你们谁能继承我,四岳说我们德行不够(举荐治水人错误),不便担任帝位。
后来推荐了舜【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一场大洪水改变了让人们发现,真理似乎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后来尧的继承人舜任用伯禹治水,一样咨询四岳的意见。【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这里只是说提拔禹为司空、伯爵,司空是各个司官里面唯一掌管自然资源的,水土。其他都是掌管人文的,神也是人,建筑也是人文。让他负责治水,没有明说让他当帝王。尧在世时问四岳你们谁能继承我,四岳说我们德行不够。四岳已经弃权。禹上位似乎是舜决定的。
总之上古帝王决定特别是民政大事一般会咨询四岳的意见,到了大禹,开始生变。大禹即位的合法性更多来自于钦点,而非“询于四岳”,故不卖四岳的面子。传位于子。


IP属地:福建1楼2017-10-22 14:29回复
    有扈氏属于地方诸侯,高举尧舜举贤之义,伐无道。尧舜时代举贤必咨询四岳,“尧以唐侯入嗣帝位,舜以司徒因尧授禅”皆“咨四岳”,“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尧上位是基于“义”,“义”来自诸侯,四岳内为王朝之卿,外为诸侯之长,是有扈氏等地方诸侯在中央的利益代言人,在帝位更迭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尧上位前本是诸侯,举义而上位,后来他问四岳你们谁能继承我,因为他本人也是这个流程。四岳选帝侯似乎是一种制度性责任。有扈氏高举尧舜举贤之义,可见有扈氏属于四岳的势力。至少他们在“义”上是一致的。
    有扈氏消灭后,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诸侯,“享神于大陵之上”,能被召集来的一般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此时四岳权威已然一落千丈。


    IP属地:福建3楼2017-10-22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