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野鸭吧 关注:2贴子:69
  • 9回复贴,共1

红烧野鸭 历史沿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言三国时期,曹操南征,为鼓舞士气,许愿说:“若有先至乌林者,尝食红烧野鸭”,把美味野鸭当成了物资剌激的手段,曹操创造了一段名食佳话。
据考,红烧野鸭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清代时,紫禁城里的特权阶层每每吃家味腻了,便差人不远千里来洪湖捕捉野鸭装车送京,烧成菜肴大宴宾客。
清末民初时期,湖北省直辖市新堤(解放后设为洪湖市首府)八街九陌、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欣欣向荣,其中八大酒楼之一的“杏花”、“德华”酒楼以"红烧野鸭"出名,色泽枣红,鲜艳油亮,外焦内嫩,厨师还用野鸭的舌、胗、肠、胰、膀、掌等部位做成各种菜,号称“野鸭全席”,闻名全国。
1932年,新堤名师马家年在汉口沔阳饭店悬牌“红烧野鸭大王”,一日,汉剧名流余洪元进店品尝,惊于味美,欲再点一碟。马不肯再做,余不解其意,遂问马何故?马对余说:“您的《兴汉图》为何一周仅上演一次?余无言,至此在武汉烹饪业界流传的‘名家相惜”之说,由此而生。
解放后国营洪湖人民餐馆名师荟萃,其中洪湖传统餐饮大师 盛先典 在总结马家年红烧野鸭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将名菜“洪湖红烧野鸭”进行规整,重新塑造了红烧野鸭的标准制法,并收入1978 年《中国菜谱》、1983《中国名食指南》。
20世纪90年代后,盛先典嫡传弟子洪湖市政府洪湖宾馆国家一级厨师 李成林 在师傅的指导下,推出以"洪湖红烧野鸭"为首的十六款洪湖新款创新菜,对洪湖传统餐饮进行了很好传承和发展。

洪湖红烧野鸭 由 洪湖宾馆 国家一级厨师 李成林 制作
洪湖当地的平常百姓家,每逢春节家人团聚或款待亲朋挚友,都要烹制红烧野鸭作为席上珍品,以示对来客的敬重。


IP属地:北京1楼2018-01-16 20:30回复



    IP属地:北京2楼2018-01-16 22: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18-01-18 12:10
      回复
        关于曹操 与 洪湖红烧野鸭 的那段 故事!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北京8楼2018-01-18 12:31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9楼2018-01-21 14:08
          回复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喜烹饪,并撰写过《四时食制》,南征时创造了一段名食佳话——为鼓舞士气,曾许愿:“若有先至乌林者,尝食红烧野鸭”,把美味的红烧野鸭当成了物资激励的手段。
            元末农民领袖乌林人陈友谅率千余人起义,大军经过大战后到黄蓬山附近的芦苇丛中休整,因几经辗转,条件简陋,缺衣少食,向渔民索取食物,有时会不经意用当地熬制过麦芽糖的土罐加热野鸭来犒劳士兵,这样加工出来的野鸭不仅鲜甜爽口、别有风味,而且光泽红亮、入眼胜画,后来陈友谅称帝为王后,还特意差人回黄蓬寻访此肴。


            IP属地:北京10楼2018-01-24 14:24
            回复
              中国名菜谱(第十二辑)湖南、湖北名菜点【1966年一版一印】



              IP属地:北京11楼2018-01-24 17:37
              回复
                谢谢《新堤怀古》陈厚权老师!
                古镇情景再现清代,日益发展起来的新堤镇,到了道光末年时,己是荆武水师扼守要冲,长江堤防固若金汤,江流舟辑泊岸十里,内河樯帆竞流如梭。镇内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车水马龙。集市中人声鼎沸,尘起喧嚣。
                新堤镇己是小具规模的繁华闹市,街头巷尾层楼水榭,歌舞升平,南商北贾,络泽不绝,镇里内外,堂台亭阁星罗棋布,河东岸西古刹钟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游人倘若有兴,伫立在老闸附近的江堤上,面江眺望,只见江水西来东去,波浪粼粼。天空中鹞鹰、沙鸥翔击,江流里白豚(白鳍豚)、黑猪(江豚)嬉戏。江心中几个由积沙沉淀形成的散落小洲,恰似中流砥柱,在激流潆洄中,任江潮涡流的削蚀,傲然锢立。这就是今时镇南江中南门洲的雏形。
                虽然,几个沙洲面积只有十数丈纵横,料想这些芳草覆盖的洲头,屹立在丰水时节里,在碧空十里,白云出轴,舟帆争流的画卷下,一定是宛如黄绮长练,青螺浮水,碧玉嵌金,一派诗情画意。
                感慨联想之中,而或会被飞乌迎面掠来打断思绪。回首放眼江堤内外的闹市景观,必定会引发一番遐想。转眼一看,两条商业大街行铺鳞次栉比,倚夹着江堤平行分铺江滩堤内外,呈东西向延展,像两条伸展开来的迷魂纽带,把几多商贾求财的身影缠绕在其中,交织着淘金者无尽的忙碌和梦想。
                继而,移步站在老闸堤背上,环顾四周,这里既是新堤内河流入长江的出口,也是河东岸西另外两条新生街道,与江堤内外两条商贸老街呈 " 开 " 字形的中心交汇处。
                新堤老闸,宛如时光的焦点,依此把繁荣变迁,延续古今的新堤发展史,浓缩聚合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四条东西南北街道的文化积淀之中。
                徜徉街头,只见两旁商铺林立,一个集粮、棉、油、果、药、茶、土特产、绸布纱、钱当庄、京广杂,十大行业的商家,间相排列。 自道光末年起,新堤的贸易领地,己不再是本埠商家独领风骚的场所,外省与汉口的商贾,纷纷来此开辟战线。 到了同治初年,总号在汉的 “ 怡和顺 “ 、" 怡合永 " 、” 怡合生 ",三怡钱庄,就在堤就设立了分号,推行了票汇异地通兑的金融体系。当时,由湖南人办的 " 梅通和 "、浙江人办的 " 怡盛 " 店、河南人创建的 “ 皇甫万泰 "、汉口 " 仁仁堂 "分号、咸宁商家开的 " 于至顺 "、 " 吴松茂 "、“ 吴春茂 " 等外来商号,也来新堤安营扎寨抢占机利。 此后,四条长街上,除了本埠商家店号举不胜举外,外地驻新堤打起招牌的还有粤雕新坊、湘木竹站、浏阳鞭爆,巴陵茗茶、吉林三宝、凤阳丐鸡、新疆瓜枣、济南土产、四川老酒、蜀绣洪铺、涪陵榨菜等中等商家。 街间,各家店铺都在自家门前,或者杉木竿上高高悬挂着店号旗帜,有的还在屋檐吊楼下,扯滿各行各业醒目的促销招幡,这些横竖相间的布幅鲜艳夺目,随风猎猎飘扬。
                满街遍布的织锦绸缎、布匹湘纱、豆腐槽坊、酒肆饭庄、竹木藤具、金银锡作、玉器珠宝、银号票庄、车木农具、楫橹桡桨、窑货陶瓷的引客招子,上下左右翻飞在街头空间,如一只只被扯着肚线的风筝,在阵阵信风与高涨的促销气息地鼓吹中,不知疲倦地摇摇曳曳,渲染起繁荣热烈的商业气氛。
                新堤镇内,由街头巷尾戏楼发出的渔鼓、花鼓调,与京、楚、汉剧的唱腔声,附和着铿锵锣鼓节拍有板有眼。还有那说评书,唱皮影戏的南腔北调声,此起彼伏无休无止。

                那敞开店门营业的饭馆酒店,将刚刚烹调好,又色、味、香、形俱佳的 “ 红烧野鸭 " ,由跑堂小二托盘巡展。

                随着他高低交错,诙谐滑稽地唱单声,把一缕缕扑鼻的香味散布开去,引起了食客的称道,也让过往行人驻足瞻望,馋涎欲滴。

                街头,一名茶庄伙计古装古饰,躬立在自家店前,一手端着沏满 " 香妃茶 " 的杯子,另一手夹着南竹制成的快板,唱着数来宝,夸耀着君山名茶的妙处,恭送给过往行人品尝。

                路边,几名蛇身柳腰,浓妆艳抹的青楼女子,穿红着绿地在迎送狎客,从她们嘴里发出的轻佻嗲语,一阵阵随风飘至,与那些穿着土布竖条外衣,身上溢出鱼虾腥味的巴陵小贩,敞开湘音在干货铺前,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声混成一片,组成了不谐调的喧哗杂声,一起充斥在行人的耳中。


                IP属地:北京13楼2018-01-29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