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2吧 关注:92,449贴子:5,028,168

战马马源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09-04-16 00:02回复
    非原创,原文出处《北方文物》
    ----------------------


    IP属地:山东2楼2009-04-16 00:06
    回复
      冷兵器时代,骑兵长期活跃在战场上,写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篇章。战马是骑兵战士的“忠
      实朋友”和“亲密伙伴”,人马一体化甚深。战马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制约骑兵力量乃至军政势力的消涨。于是骑兵建设便有力地推动养马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学术界至今尚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笔者仅就骑兵史中战马的某些方面进行探讨,以补其缺,以正其是,以匡其
      讹。这既是战争史、军事史、骑兵史的重要内容,又是兵学、养马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IP属地:山东3楼2009-04-16 00:06
      回复
        一、战马需要量之分析
        (一)战马的条件、服役及正常死亡
        骑兵战士乘骑的主要对象是战马。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马都可以骑到战场作战。先人根据
        长期的摸索和经验,早就认识到不同类型的马具有不同的功能。据其功能大体分为四种:驮用马、挽用马、乘用马和兼用马。骑兵所骑的仅是其中的乘用马,如乘用马不足,以兼用马补之。乘用马有特殊的体型特征,系长腱肢,短躯背,体长和身高略近方形。短躯背,则腰身有力,负重物不易凹陷,并有助于后肢的推进力前移,从而增强负重能量,增加速度,增大转动、跳跃、奔驰中的灵敏性。这一点,远不同于挽马。长腱肢则举扬较高,摆动幅度较宽,从而产生较大的步子、较快的速度。这也是不同于、驮马的特点。另外,这种类型的马,蹄质坚韧,肌肉结实,气质活泼。上述类型的马,可作为骑兵理想中的战马。


        IP属地:山东4楼2009-04-16 00:06
        回复
          战马质量直接关系到骑兵战斗力,甚至与骑兵战士的生死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此,有
          专文论述)。基此,原则上战马是根据上述诸条件层层筛选。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战马非常讲究。一个马群里到底有多少乘用型马?严格说来,不多,连半数都不到,再好的马种、马群,也大体如此。然而中原农业民族骑兵战马之质量,就不能这样严格了。基本属于乘用型马供战士骑用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多少余地讲究上述诸多条件!就战斗力言,这是中原农业民族骑兵低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必须组建相当规模的骑兵,必须以发展养马业为前提,使战马有足够的数量和理想的质量。


          IP属地:山东5楼2009-04-16 00:07
          回复
            战马与人一样,年龄制约其体力、能力,由此而决定服役的时间。马的自然寿命,一般为
            25~30岁。前燕政权奠基者慕容的得意坐骑名曰“赭白”,49岁时仍“骏逸不亏”。《乐府诗集》中的宝马“鲍氏骢”,连续为祖孙三代骑用。这种长寿马是极少数的。乘用型马1~2岁时通过手术切除睾丸,以骟马相称。骟马既勇壮、矫捷、有力,又温顺、活泼、步样轻快,易于驾驭,使其条件更加升华。据甲骨文记载,我们祖先最迟于商代就掌握了公马去势的好处。这是存优汰劣、改良马种的重要措施,在世界养马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马3~4岁时为成年界线,经过驯练可骑用。8岁左右,体力、耐力、敏捷程度进入最佳期,可一直延续到14~15岁,甚至更长点。这是战马各种功能尽量发挥的最佳年龄段。然而随着年龄增加,战马的各种功能逐渐下降,随之便减低应付错综复杂的战争场面之能力。正常情况下,战马于18~20岁退役。也就是说,3或4岁至18或20岁之间乘用型骟马可作为战马使用。这个年龄段之前,年龄甚小,尚未成熟;其后,已经老朽,不堪重负。普遍言之,自然法则不可抗拒。


            IP属地:山东6楼2009-04-16 00:07
            回复


              IP属地:山东10楼2009-04-16 00:30
              回复
                回复:9楼
                OK.
                只是还没发完,文章蛮长的, 遇上可恶的韩度审核,看样子有些只能发成图片格式了


                IP属地:山东11楼2009-04-16 00:31
                回复
                  骑兵中每年都有大量战马按时退役。退役后除做些力所能及的
                  杂役外,多为赋闲。战马退役之同时,必须有相应战马陆续补充,如此
                  方可维持原来的骑兵编制,保持固有的军事力量。所以没有雄厚的
                  养马业作为先决条件,何能维持强大的骑兵队伍!从上述情况中,不能
                  不认识到养马业的重要性。


                  IP属地:山东12楼2009-04-16 00:32
                  回复
                    (二)军事活动中战马的非正常死亡
                    损耗战马最多的还是各种形式的军事活动,中原农业区的战马更为明显。
                    行军中,战马驮载除战士外,还有骑兵的盔甲、武器、行李、粮秣、饲马用具和野营用具等。据恩格斯统计,其“总载重量在250~300磅之间”,250市斤左右。中原农业区骑兵,正常情况下,一兵一马,很少配备副马,于是也就没有分担重物、轮流乘换的余地。农业区马匹之质量普遍较低,在山丘、沟涧、草地、沙漠中的行军能力,与北方游牧民族战马相比较总是差些。基此一旦长途行军,特别是急行军、强行军、昼夜行军,战马得不到足够草料、清水和休息。马又有一种强烈竞争心理,并行马总是越走越快,谁也不甘落后。即使气力不足,流汗喘息,仍不愿减速,更不愿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如仍加鞭,则很容易倒毙。在长途急行军、火速传递信息
                    中,如此损耗的战马难以数计。


                    IP属地:山东13楼2009-04-16 00:32
                    回复
                      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事情之一,不仅物资财富损失,人口死亡,战马也要大量损耗。
                      一般战斗中,战马的伤亡情况比骑兵战士大得多。原因有三:其一、骑兵,人马合成一体。战场上,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遭到对方打击的面积,战马总要多于战士数倍。由此可知,战马伤亡率也要多于战士数倍。其二,在与骑兵长年战斗中,人们逐渐摸索到如下规律:“射人先射马。”既然如此,那么战马伤亡的可能性比战士大得多,而且在其先。其三,战士对于来自对方的刺劈砍等打击,采取躲闪避,或用武器挡拨架等办法保护自己。但是战马,即使再敏捷的战马,顶多在躲闪避上有些动作。故战马的伤亡率又增加不少。


                      IP属地:山东16楼2009-04-16 00:34
                      回复
                        这两条文物史料,都是当代人的记录,可信程度较大。综合起来需要说明两点。其一,阙
                        特勤、李世民均为统帅,战阵中必有些警卫人员予以保护,很少带头冲杀拚搏。且所骑之马,都是宝马良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坐骑或中箭,或死亡。然而坐骑主人基本安全无伤。可见战马的损耗之大。若是一般骑兵的战马,或常率众冲锋陷阵的中下级骑兵军官之战马,则损耗量更大。其二,根据李世民四匹战马中箭的部位,主要是前部,其次是背部。在射中战马的20支箭里,前部16支,背部4支。因为对阵时,统帅的战马头部总要正面对着敌方,便于统帅认真观察阵势,指挥调动。由此不由想到,战马盔甲的发展程序:最先从面帘始,然后到鸡颈、挡胸,最后将战马全身都护盖起来,这是符合道理的。


                        IP属地:山东18楼2009-04-16 00:35
                        回复
                          综观前文,战马的减少、损耗大体通过下面几种形式表现出来:战马服役期的有限性及自
                          然死亡;行军及传递情报等军事活动中战马倒毙;战斗中战马的大量伤亡。最后这项死亡的数量,常常是很大的。这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重要事实,战马需要不断补充,否则无法维持骑兵的原有编制。要想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发展养马业势在必行


                          IP属地:山东20楼2009-04-16 00:36
                          回复
                            二、关于战马马源
                            既然战马的需要量如此之大,那么其来源就成为重要问题。综观我国历史,人们采取许多
                            办法拓宽马源。特将其归纳为下面几个情况论之。
                            (一) 北方游牧民族的战马自备
                            北方游牧民族的战马来源,大量史料证明基本上是自备,很少由部落组织和政权供给,似乎是一项较明显的制度传承下来。早在匈奴时期就是如此。作为财富象征的马匹,基本为个人所有,至今尚未发现匈奴单于国国家所有的养马场。长期活跃在我国北方的突厥族也是这样。学者蔡鸿生先生认为:“自备马匹出征是突厥牧民的义务。”契丹“每正军一人,马三匹”。正军的这3匹马及各种武器,还有人马的盔甲等“皆自备”。蒙古族兴起的时候,其战马都属私产,《蒙古秘史》多次透露这种所属关系。然而当契丹、蒙古政权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与中原发生密切关系后,便建立国家所属养马场。在某些情况下,骑兵战马由国家供给、调拨,但仍然保留战马自备的制度


                            IP属地:山东21楼2009-04-16 0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