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吧 关注:1,806贴子:8,263
  • 2回复贴,共1

无斋主人为你解读《三字经》0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篇东西是无斋主人为了日后给幼子启蒙而写的,等吾家麟儿初长成,我打算教他诵读《三字经》和《千字文》,传统启蒙套装“三百千”中的《百家姓》因为并没有内涵在里面,不在我的启蒙计划里,以李渔的《笠翁对韵》替代之。孩子再大一些,便可以跟他一起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当然,如果我的孩子不喜欢这些东西,我也并不强求他死记硬背。通过读这些启蒙读物,只是先慢慢尝试在他心里种下一粒种子。将来孩子长大以后,独自闯荡,游学远方,在读书、工作之余,心底还能有几分诗意留存,这也是我的一些期望了。
《三字经》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版本不一,无斋主人选用章太炎增订本进行解读。解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在读诵的过程中对其内容有所理解,同时三字经里面的典故可以扩展来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孩子听,也许可以使孩子从小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一些兴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一句从字面上来说很简单,就是说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但是这里涉及到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哲学思想问题。在诸子百家中,亚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的看法却是“人之初,性本恶”。三字经由于是启蒙读物,不宜写太多阴暗面,因此采用了孟子的性善说。实际上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还是要告诫孩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孟子的性善说是说对于人应该用教育去引导培养,而不是用制度加以规范。但是我们知道,现实社会中还是荀子的性恶说更加贴近人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人性的恶处就会无限放大,人性本是自私的,需要用法度进行管理,因此后来法家学说一度盛行。至于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孔子的观点,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而受到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人和人之间差别会越来越大。这就强调了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就是如果的意思。秦朝末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时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如果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这一句承接上一句,是说如果不加以教育的话,即使天性善良也会改变。而如何进行教育呢?或者说教育的“道”是什么呢?贵在专一。这个地方可以用荀子在名篇《劝学》中的话加以引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里举了孟母三迁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教之道,贵以专”的道理。这个故事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而多次搬家,这里强调的是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层意思就是说孟母用织布来给孟子说明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这一句是说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影响呢?下一句就紧接着提到父亲的作用。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末年的窦禹均,因祖居燕山邻近的蓟州,因此时称窦燕山。古人喜欢用祖籍来称呼,比如明代宰相张居正,是江陵人,所以也叫张江陵,还有同时代的权相严嵩,是江西分宜县人,因此也叫严分宜。“义方”是指家教。窦禹均有五个儿子,由于家教有方,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这就是“五子登科”的由来。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一句进一步说明父亲和老师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养育孩子而不加以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在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父亲往往是无形的榜样。而教育孩子却不严格,这是老师的过错啊。这也是古时候所谓“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老师教育孩子,要严格,孩子有了错误,老师可以惩罚。当然我们今天不提倡体罚,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对于犯错的孩子不允许老师批评,这样也是不应该的,是矫枉过正,是对孩子的纵容,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是说孩子不学习是不应当的。小时候不学习,到老了又怎么办呢?在汉乐府《长歌行》中这样唱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年轻人应当珍惜少年时光,抓紧学习,否则白发之时就会徒增懊恼。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很简单,是说一块璞玉不经过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精美玉器。一个人不学习,他就不知道什么是仁义,不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一句告诉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方面。孩子小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多亲近良师益友,向师友学习,另一方面,要学习礼貌,要懂规矩,不能做熊孩子。现在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小时候不教孩子礼貌,不给孩子立下规矩,孩子就会得到错误的引导。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举了古代人物的例子,可以做睡前故事给孩子讲。这一句是说黄香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非常孝顺,在寒冬腊月的时候,黄香就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让父亲能安寝。“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对长辈,对长辈的亲人应该孝敬。“所当执”的意思是:没什么可说的,就应该这么去做。当然这是古代的孝道,现代都是一家一个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群大人溺爱孩子,但是“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让孩子从小有这个观念,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一句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想来没有人不知道吧。这一句是说“悌”的道理,孝悌我们经常连起来用,“孝”就是孝顺父母,而“悌”则是对兄长要敬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兄友弟恭”。孔融长大后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北海太守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儿子也很了不起,孔融上书痛斥曹操,曹操派人诛杀孔家满门。孔融望着自己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对行刑之人求情说:“我死不足惜,但孩子是无辜的,能放过他们吗?”行刑的人还没说话,他的儿子却对孔融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也就是成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出处。可见孔氏家风忠烈,稚童尚有如此见识。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这一句承上启下。前面几句讲的是孝悌,也就是说教育孩子,首先要告诉他为人处世的一些礼仪问题,培养他的品德。在思想教育之后,就要增长孩子的见闻,教他各种知识。什么知识呢,要懂数学和语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方面。要了解最基本的数字和认识文字,才可以继续深入学习更多东西。
《三字经》的第一部分就到这里。下一次无斋主人继续解读第二部分。


IP属地:河北1楼2018-05-10 07:32回复
    欢迎大家支持点评


    IP属地:河北2楼2018-05-10 09:19
    回复
      朋友,怎么不写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9-02 0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