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蜡石吧 关注:484,460贴子:2,886,307
  • 2回复贴,共1

黄蜡石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8-09-18 15:00回复
    戏曲作家高濂生活于明代万历(1573-1620)年前后。他爱好广泛藏书、赏画、论字、侍香无一不精,撰有名著《遵生八笺》十九卷。“蜡石”二字最早就出现在该著作中,由此肯定蜡石的命名有了四百多年之久了。然而人们对蜡石的认识远在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在贺州八步新村发现了旧石器时期的蜡石打砸工具,其质量之好令人感叹!
    公元1700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书卷五 (石语)里,单独列出“蜡石篇”,他认为蜡石“色黄属土,而肌体脂腻多生气”;英石则“瘦削崭岩多杀气”。“以黄润如玉而有岩穴峰峦者为贵”。同时,还提出了一种文化上的观点“泉使人贪,而石使人廉”。
    公元1844年,广东顺德人梁九图在广东清远飞来峡,购得十二方上好黄蜡石,并将其放置佛山的居屋,命名为“十二石斋”。他还恭请了当时有名的诗人张维屏为之撰写了《十二石斋记》, 自己则写了《谈石》一文,提出了“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蜡石。蜡辑逊太湖、英德之锯而盛以磁(瓷)盘,位诸琴案,觉风亭水谢为之改观”的观赏蜡石观点。他后来写下了《自题十二石斋》等 诗,抒发他酷爱蜡石的心态。其中有“衡岳归来兴末阑,壶中蓄石当烟鬃。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更重要的是梁九图首先提出了蜡石以色为重的观点,他在《谈石》中所说,“腊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这种新颖特别的观点与传统观赏石观点有了很大的差异,可以这么说梁九图是中国蜡石艺术以色为重的开山鼻祖。
    蜡石能做为观赏石大众文化的代表石种是有着其它石种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是产地众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有发现它的踪迹;其次蜡石的质地上乘,坚硬细腻,温润可人;第三蜡石的色泽丰富多彩,明亮宜人。这三个条件是良好的物质基础;蜡石拥有众多的玩家,这是民众基础;蜡石是世界上首个确立了自己艺术风格和特色的观赏石品种,这是艺术理论基础。有了这三大要素做后盾,蜡石文化的优势可想而知了。
    蜡石文化与玉石文化有着共同的起点;它们最初都是从实用工具发展而来的。玉石到了东周时期文化的沉淀已大大超越玉的自然属性,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孔子曾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玉有十一德'等理论,可见东周时期人格化玉的魅力。 然而几乎处在同一时期的蜡石文化没能进一步的发展下去,突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与政治与经济发展中心的地理位置在北方有关,也与当时文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关。
    过去我们的文化审美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超越,追求善的精神价值;而今现代化的中国人的世俗审美文化倾向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物欲化特征。蜡石文化的出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玉石文化的“仁、义、智、勇、洁”等五德是玉石的五种特征,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其实也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玉的外观、结构、光泽、物理性质和机械强度。近十多年来,蜡石文化则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这种蜡石文化起源于现代社会流行的大众文化潮流中,就难免带上大众文化的烙印。例如:玉石文化强调的是玉石材质的内涵,蜡石文化则注重蜡石色泽的张扬。蜡石的黄色被赋予富贵的象征;红色被赋予喜庆的吉兆;绿色被赋予时尚的品位;白色被赋予高洁的境界等等。这些认识恰恰符合了我们这个历史时期大多数民众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于是能够大行其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2楼2018-09-18 15:00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9-18 17: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