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花久吧 关注:115贴子:3,856
  • 0回复贴,共1
这几天我一直在认真阅读国家卫健委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这一版是在仝小林院士等中医人的参与下,撰写出来的。
之前诊疗方案的第三版我也看过,那一稿则凝聚了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等中医老师的心血。
仝小林,刘清泉都亲赴了武汉临床一线,诊疗过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而且仝小林院士还是03年抗击非典的一线战士,在那场非典战役中,他亲手诊疗了200多例SARS患者,其中11例患者用纯中药治疗,不仅全部治愈,而且因为没有使用激素,未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
对比下来,两版诊疗方案的中医药部分,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中医病性,病因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刘清泉老师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其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致病,在病机上“湿毒”为主,湿重于热,不能贸然使用清热解毒之法,过早用上寒凉药物,以免出现“冰伏”,治疗上应以使用芳香化浊避秽药物为主,注意呵护脾胃,恢复脾胃的升降。
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对“湿瘟”产生误解,认为,“湿瘟”就是一种热邪,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吴又可在他的《温疫论》中指出:“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气,亦自不及,外邪因而乘之。”
也就是说,温疫的本意是一种能够通过空气传播,从口鼻入的疾病。湿邪,是一种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具有重浊黏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的特点。
而所谓“湿瘟”,本质上就是一种“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从口鼻而入”的“湿邪”。
“湿瘟”一病,若热重湿轻,湿热交蒸化燥,容易耗损阴液,若湿重热轻,湿浊久郁不解,则湿渐伤阳。刘清泉老师指出这次的“湿瘟”,以湿毒为主,湿重于热,不可贸然使用清热解毒之法,仝小林院士进一步指出,这一次的“湿瘟”,以寒湿疫毒为主,再一次强调了这次湿瘟容易伤阳的特点。
他们的认识是符合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情的。
这一次感染,潜伏期较长,从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为9天,大量患者发热不明显,仅仅表现为低热,也没有明显的流涕、打喷嚏、鼻塞症状,一部分患者以咽痛,干咳为主要表现,又一部分患者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之感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会出现乏力,舌苔白腻,这些都符合“湿瘟”发病较缓,病势缠绵,身热不扬,身重肢倦的特点。
而且这次感染,中老年人容易发为危重病,年轻人症状轻微,不易出现症状,甚至有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1-29 22: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