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吧 关注:593,193贴子:8,035,064

门外窥泥——浅谈紫砂材质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江湖--“九顶槎山”前辈一篇多年前的好贴,不忍美玉蒙尘,特与诸君分享,如有不当,请大家及时提醒。
正文如下:
门外窥泥,主要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探讨有关紫砂材质美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愿意坦率的承认,对于紫砂,我是一个门外汉,对于紫砂材质,我更是隔了好几道门的门外汉,只是由于兴趣使然,多年来陆续写下了一些文字,想从门外窥见一点名堂,其中可能存在诸多谬误,贴出来一方面是为了让同好分享我的心得,更主要的是为了纠正个人求索过程中的谬误,希望诸位看在小弟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气和呆痴,多给些善意的批评,当然,没有恶意的砖头也是可以承受的。


IP属地:浙江1楼2021-01-25 10:10回复
    门外窥泥之一:三个概念
    鉴赏紫砂壶材质美问题,有三个层面的概念首先应界定清楚,其一是矿——取用的紫砂原矿(图一),其二是泥——配比炼制的泥料(图二),其三是胎——烧成后的胎体(图三)。大多数的鉴赏者乃至研究者,主要面对的对象是第三者,即紫砂壶成品的胎体,而对于前两者知之甚少,有些书籍、著述常常将三者混淆在一起讨论,往往容易造成诸多困惑。

    图一、矿(图片转自紫砂公园)
    首先来讨论紫砂原矿问题。
    小弟拙见,原矿的优劣,是决定紫砂壶成品质地的决定性因素,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只要考察一下紫砂壶的发展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迄今为止,对紫砂原矿一直没有一个系统完备的分类学理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从有紫砂的历史起,开矿、炼泥、制壶乃至研究(撰书),一直是由分工不同的业者完成的,前后脱节,各说各话,而开矿的业者往往都是由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承担,所以原矿命名和分类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先人对手工艺品的观念有关:口授身教,只传宗亲,而文字只作笼统地记录。这样做的缺憾便是许多优秀精湛的工艺失传,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最早相对完备涉及紫砂原矿的文字描述的,应是明代天启年间,周高起著述的《阳羡茗壶系》,分析迄今为止的所有紫砂史料、论著,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紫砂原矿的基本描述,多是依此为滥觞的。
    但是应该注意到,该书论述中对原矿与泥料是不作区分的。
    梳理一下,该书中关于紫砂原矿(泥料)的描述可以归纳为:天青泥、梨皮泥、石黄泥、淡红泥、浅黄泥、白泥、蜜泥、嫩泥、老泥等九种,从中我们发现,泥矿主要是按矿泥的呈色分类的,如前五种,其次也有根据紫砂泥矿的观感分类的,如后三种。
      目前常见的紫砂原矿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其一是以原矿的呈色划分,这也是主要的分类法。一般可以分为:1、青泥矿类(亦称紫泥矿),包括天青矿、底槽青矿等;2、红泥矿类(亦称朱泥矿),包括石黄、石红、本山红泥矿、小红泥矿等;3、绿泥矿类,包括本山绿泥矿、团泥矿等;4、其它泥矿类,如石骨,白泥矿等。
    其二是以原矿的产地(矿脉)划分,一般可以分为:1、黄龙山系,包括天青矿、底槽青矿、本山红泥矿、本山绿泥矿等;2、赵庄山系,包括石黄、石红、小红泥矿、川埠红泥矿等;3、其它产地,包括茯东红泥矿、湖滏绿泥矿等等。
    关于紫砂原矿的分类,紫砂行业协会是否可以参照赏石、红木等行业,确定分类命名准则,制定国家或地方标准,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贯彻之?!我建议以原矿产地(矿脉)加原矿呈色组合,兼顾约定成俗,分类命名,如黄龙山底槽青矿、赵庄山石黄矿,南山白泥矿,黄龙山绿泥矿等等。


    IP属地:浙江2楼2021-01-25 10:11
    回复

      图三、胎(图片转自紫砂公园)
      至于成品紫砂壶的胎体,从因果关系上讲,矿、泥是因,胎体是果,虽然胎体的呈状还与成型技法、精加工工艺、窑温窑氛等有不小的关系,但是,矿泥的优劣无疑是决定决定了胎体优劣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选用优质原矿、泥料成型的紫砂壶,成品虽然未必一定呈现最佳材质美感,但是,凡成品极具材质美感的紫砂壶,其选用的原矿、泥料必定是优良的。有关泥料对胎体的影响,拟在门外窥泥之四:辨识与鉴赏一节展开讨论。


      IP属地:浙江4楼2021-01-25 10:39
      回复
        门外窥泥之二:作用与地位
        我国古代第一部手工业的工艺技术专著《考工记》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材有美”在古代工艺美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图一、书画
        目前对紫砂材质作用的认识,往往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认为紫砂材质等同于书画艺术用的纸墨,只是创作素材而已,工艺师只要掌握泥性创作作品即可,这可能是紫砂业界部分从业者的认识,因为他们大多是从开矿炼泥作坊购买泥料,他们关心的问题不单是原矿的优劣及炼泥技艺,更重要的是其价格和卖相。这种倾向的要害是忽视了紫砂壶的实用属性,这也解释了许多工艺师不懂泥料的传言,是目前市场化工泥、劣质泥流行的原因之一。

        图二、玉石
        另一种倾向认为紫砂材质等同玉雕艺术的宝玉,紫砂壶的造型、工艺、烧结等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主要代表了一部分紫砂壶经销商、经销网站的言论,也加剧了部分爱好者的想象空间,于是各种极品原矿、神奇名泥轮番登场,不断花样翻新,耸人听闻,显然这种观点的要害是将紫砂材质神秘化、绝对化,从另一方面看,也是造成目前市场化工泥、劣质泥满天飞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紫砂材质既不同于书画艺术用的纸墨,也有别于玉雕艺术的宝玉,因为紫砂材质首先是紫砂壶艺术成立的根基,它与纸墨的重要区别在于,紫砂壶独具泡茶品茗的实用性——使用它泡出的茶汤是要入口的,但是它又不像宝玉那样,本身就有不菲的艺术及观赏价值。
        众所周知,影响紫砂壶成品材质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紫砂原矿、泥料炼制、成型技法、精加工程序、烧结窑温窑氛乃至把玩泡养等等,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哪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紫砂材质在影响紫砂壶艺术品质的诸要素中,地位非常特殊。不予以重视是错误的,过分重视可能也是有害的。


        IP属地:浙江5楼2021-01-25 10:40
        回复
          门外窥泥之三:前世今生
          喜欢紫砂之后,我一直很好奇:紫砂矿土的前世状况到底如何?为此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夏俊伟在《中国紫砂茗壶鉴赏》一书是这样叙述的:“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它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叶岩。大自然的神力为壶艺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而张浦生在《宜兴紫砂鉴定与鉴赏》一书讲得更具体一些,界定为“古生代泥盆纪五通组”,这些叙述为我们的想象插上了三亿五千万年的翅膀。

          图一、泥盆纪复原图
          查阅有关资料获知: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距今约6亿~2.5亿年,“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六个纪。泥盆纪,是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如此说来,我们面前这具紫砂壶之原生泥矿,早在有人类之前,就默默地生成着,一直悠悠注视并陪伴着人类的诞生、进化、成长。生生世世,沧海桑田。却原来她的古朴与沧桑、温润与素雅,都是与生俱来的。
          关于紫砂材质的今生,我参照美国旧金山市亚洲美术博物馆的谢瑞华对紫砂陶的分期,拟分为五期:
          一)、草创期:十六世纪早期以前。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提供了最早的实物标本。这时期沉睡了几亿万年的紫砂矿被人们逐步发现,但是炼制方法原始而粗燥,制陶泥料是紫砂与一般陶土(甲泥)混合而成。
          二)、第一期,十六世纪晚期到十七世纪早期。这个时期紫砂的优越性被充分认识,紫砂矿被独立开采,只不过泥料炼制方法简陋,泥料不纯,其中夹杂些许一般陶土(甲泥)。
          三)、第二期,十七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末,此时的紫砂矿的开采和泥料炼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而完备,紫砂陶作为独立的陶瓷品种的一切要素,几乎均得以建构完成。
          四)、第三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紫砂的开采和炼制均以手工完成,但运作更为商业化,锰、铬、钴等金属着色剂开始添加。
          五)、第四期,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战乱多年以后,生产逐步恢复,工业革命的洪流滚滚而来,在泥料开采和泥料炼制过程中,机械开始投入使用。
          探讨紫砂的今生,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紫砂与其它陶瓷材质的区别在哪里?换言之:到底什么是紫砂?查遍能够接触的书籍数据、网站论坛,很遗憾,至今也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我愿意将求索的轨迹和所得,贴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希望得到指正和补充。


          IP属地:浙江6楼2021-01-25 10:41
          回复

            图二、紫砂粉砂岩
            关于紫砂陶的定义,说法比较多,但差别不大,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于1989年6月印制的《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中讲:“江苏紫砂工艺陶,是采用宜兴地区含铁量高的粉砂岩高岭石质粘土为原料,制成的紫红色陶器。产品内外一般不上釉。经1200度高温烧成后,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其造型别致、色泽古朴、工艺精细,并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是我国独特的工艺品”。讲得应该很明白了,但是在实际的材质鉴别中,却漏洞百出,诸如含铁量多高?三分紫砂矿天下的绿泥系的含铁量只有2%左右,也可界定为含铁量高?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是多少?大储量的甲泥、乌泥是不是紫砂?长兴地区的含铁量高的粉砂岩高岭石质粘土是不是紫砂?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常常被提及:具有不具有双气孔团粒结构,是区分紫砂与一般陶土的典型特征。为此特意拜读了孙荆等撰写的《羊角山古窑紫砂残片的显微结构》一文,我认为上述说法是有疑义的。理由是该文章取用的试样,其中三个均是北宋时期的紫砂残片。一般认知,北宋时期是紫砂陶的草创时期,那时的紫砂用泥,粗燥且不纯,其中夹杂着大量一般陶土(甲泥),甚至于,徐秀棠在《中国紫砂》一书中认为,其用泥是夹杂紫砂泥的甲(夹)泥;但是孙荆等的研究表明,他们同样具有双气孔团粒结构。(未完待续)


            IP属地:浙江7楼2021-01-25 10:42
            回复

              图一、审美层面——看(徐徐仿古壶)
              门外窥泥之五:辨识与鉴赏——看
              人们对一把壶的认识,一般始于视觉接触,所以我们先来讨论审美层面的方法——看。
              我们知道,材料是构成工艺艺术品形式美的第一要素,而材料的色彩美和纹理美,是最先被我们感受到的,其中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最强烈、最直接,印象也最深刻,色彩的美感来自于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受的生理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经验联想和生理联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紫砂壶的呈色、纹理,主要与其化学构成、矿物组成、加工工艺及烧成气氛等因素有关。关于紫砂色彩纹理美,前人的叙述应该讲很完备。早在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就不乏赞美之词,一句“果备五色,烂若披锦”,给我们带来多么丰富的想象;而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的描述,更让我们神驰天外:“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栗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廷;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
              所以从审美层面辨别紫砂壶材质,主要是看---通过看,鉴其材质优劣,赏其材质美感。具体地讲可从其色彩、纹理、色泽及水色透度等方面入手。

              图二、色彩之美(韩洪波瑞云壶)
              (一)色彩
              如上所述,紫砂壶呈色丰富多彩,而每个人的喜好又各有不同,如何来鉴别优劣,分清高下呢?我认为应该以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为准绳。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主流,一贯追求朴、拙、素、雅的风格,所以长期以来,对紫砂的丰富色彩,也形成了一些欣赏标准:诸如“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等等,总则是务使其色不艳不俗,或沉着古雅,或朴素自然,或清新明快,或明秀柔和,使人览之澄和宁静,舒目悦心为上。绝对不以花哨、妖娆为美,若其色火而艳、昏而俗、花而妖、览之精神不宁,或刺目,或烦心,或紧张、或浮躁,则应等而下之。

              图三、材质纹理(高振宇素元壶)
              (二)纹理
              紫砂纹理问题,以前典籍中研究不多,小弟尝试着做一浅探,意在抛砖引玉。
              由于紫砂泥矿是由多重矿物组成,所以其成品胎体外观呈状往往不是单一色彩,而是由多种不同的色彩混杂,从而形成烂若披锦的纹理效果。
              一般而言,纹理可以分为自然纹理、人为纹理两种。严格地说,紫砂壶纹理是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纹理,具体可以细分为三种:
              1、 1、材质纹理,即取用自然形成的原矿,而经人工炼制调配而形成的纹理。
              2、 2、加工纹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艺人在创作紫砂壶时,采用绞泥、拉毛等工艺形成的纹理,因属于制作加工工艺范畴,留待以后探讨。
              3、烧结纹理,是指在窑烧过程中形成的收缩纹理、窑变纹理,此类纹理因为更多地与窑温窑火有关,这里也不予讨论。

              图四、加工纹理(曹亚麟浴壶)

              图五、烧结纹理(韩洪波君菱壶)
              显然,材质纹理,是紫砂矿泥质地重要的外在表现。纹理归根结底也是色彩,即由多种色彩构成的纹路。所以,通过它鉴赏材质优劣高下,其标准与上述色彩要素基本相同,再追加一点:大凡壶胎纹理、生动、灵气、清晰自然者,其采用的矿泥多是优质的;反之,如果壶胎纹理呆滞、死板、僵硬,隐晦不清,往往反映其所用矿泥的低劣。
              (三)色(光)泽
              宝石、玉石等收藏品的鉴赏中,色(光)泽也是其重要内容,通常分为金属、玻璃、油脂、丝绒、珍珠等种类。其实在紫砂壶的鉴赏中,史上并没有单独提出色泽的概念,但是零星的讨论中也常有涉及,如玉质感、绸缎感、凝铜感等等。这里,我们原创性地将紫砂壶的色泽问题做一探讨。

              图六、油脂光泽(高振宇德钟壶)
              试分类如下:
              1、油脂光泽,即由于胎体表面伪平滑,使部分光发生散射而呈现的如同玉脂般的光泽;从紫砂的发展历史看,不管从业者或欣赏者,都倾向将紫砂比拟于珠玉,因为紫砂的珠玉般的温润透明,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价值取向。紫砂典籍经常提到的“玉质感”、“凝脂”等,指的应是这种光泽。

              图七、半金属光泽(高振宇金樽壶)
              2、半金属光泽,指比新鲜金属的抛光面略暗一些的光泽,很象古旧金属器皿表面所反射的光泽;紫砂典籍经常提到的“如铁”、“胡金”、“钟鼎”、“凝铜”等,或可比拟。

              图八、丝绒光泽(高鸣包袱壶)
              3、丝绒光泽,即由于紫砂胎体各个微平面的反射光相互影响,而呈现出如丝绒绸缎所表现的那种光泽。

              图九、珍珠光泽(徐维明木已成壶)
              4、珍珠光泽,指由于胎体一系列平行的微平面对光多次反射的结果而呈现出如蚌壳内面的珍珠层所表现的那种光泽。

              图十、毛玻璃光泽(吴界明柱础壶)
              5、毛玻璃光泽,指的是如同毛玻璃表面所反射的光泽,也有人将其比拟于豆沙质感。在紫砂鉴赏中,玻璃光泽一般被指贬为“和尚光”,而毛玻璃光泽是上好材质的紫砂壶,经泡养一段时间所呈现的光泽。
              显然,一具浑身散发上述曼妙光泽的紫砂壶,其材质必然优良的,反之则有理由怀疑其取用泥矿的真假优劣。
              (四)水色和透度
              水色和透度其实也是讲光泽的,只不过着眼点不同,拟在门外窥泥之十:水色与透度一节专论。


              IP属地:浙江9楼2021-01-25 10:43
              回复
                门外窥泥之六:辨识与鉴赏——摸
                众所周知,辨识与鉴赏紫砂壶材质,除了视觉解读之外,最好的办法是“上上手”,这就涉及到把玩层面的方法——摸。
                紫砂壶具有一种最为独到的特性,那就是:一具茶壶经日常使用把玩,摩挲涤试,即能发出黯然之光,如珠似玉,使用者的宝爱与精心养护,仿佛给紫砂壶注入了生命,人与壶的这种互动,常给鉴赏者带来无法言传的愉悦。正如《阳羡茗壶系》中所言:“壶如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

                图一、紫泥肌理(徐达明石瓢壶)
                紫砂壶表面都有一层“肌肤”,由于材质的差异,加上加工工艺、窑火的不同,它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凹凸疏松,或厚重坚硬,这种由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所形成的客观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触觉感受,一般可称之为肌理。

                图二、红泥肌理(何叶圆润壶)
                肌理并不都是美的,而上好泥矿成就的肌理美感是其它任何陶瓷材料无可比拟的:紫泥的栗色暗暗,如金似铁(图一);红泥的细腻柔滑,犹如少女的肌肤吹弹得破(图二);段泥则古朴典雅,有如古鼎凝铜(图三)。有经验的鉴赏者,闭着眼睛一摸,材质的好坏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显然,摸,是鉴别紫砂材质优劣的重要方法。

                图三、段泥肌理(陆文霞秋林话旧)
                如果讲色彩是视觉上的大餐,那么肌理则是触觉上的盛宴。紫砂壶独特曼妙的肌理效果,其中“砂感”、“颗粒感”、“骨力感”等最为突出,《阳羡茗壶系》赞誉为“彀绉周身,珠粒隐隐”,显然,砂砾在这里,不仅提高了紫砂壶的透气性,而且也为人与壶的互动提供了触觉上的张力,这是紫砂壶区别于其它陶器的重要标志。

                图四、朴拙肌理(高峰僧帽壶)

                图五、柔润肌理(韩洪波秋珍壶)
                紫砂壶在使用中,特别强调把玩,因为它除了泡茶外,还要兼任文人骚客“书房清供”的角色,“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在我们摩挲把玩优质紫砂壶时,往往五官尽享,心舒体泰。朴拙者(图四)有如铁板铜琶,抚之心中顿生“大江东去”之豪情;柔润者(图五)犹如南国之红豆,捧之眼角皱起相思之蜜意;珠砂隐现者(图六)犹如秋后的香梨,摸之鼻端浮现百果之香;粗砂平铺者(图七)犹如雨后的溪石,拂之耳边响起珠玉落盘之韵。反之,把玩劣质的紫砂壶,往往粗糙扎手,艰涩枯燥,令人心生烦闷,浮躁不爽。

                图六、珠砂肌理(许艳春西施壶)

                图七、铺砂肌理(黄玉麟提梁壶)
                总之,通过把玩,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鉴别紫砂壶材质的优劣,而且一把具有优良质地的紫砂壶在手,往往令人心澄神驰,物我两忘。
                把玩紫砂?是否紫砂也在把玩我们?!


                IP属地:浙江10楼2021-01-25 10:43
                回复

                  图一、品的境界(转自三醉,作者绿鸽子)
                  门外窥泥之七:辨识与鉴赏——品
                  在辨识与鉴赏——总论中,曾提出紫砂壶材质美辨识与鉴赏的三个方法,这里讨论实用层面的方法——品,这个方法讨论起来可能比较枯燥。
                  一般认为,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紫砂壶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品茗泡茶上。明清两代对紫砂壶的这种优良质量多有叙述,在此不再饶舌。紫砂泥是多种矿物的聚合体,主要成分是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石英及云母、铁质等,泥分子成鳞片状排列,烧成后陶胎生成双重气孔结构,具有适量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此紫砂壶泡茶品茗,不仅可保茶色、茶味、茶香不变,而且使品者“眼、耳、鼻、舌、身、意直入清凉世界”,在视觉、味觉、嗅觉等各方面得到满足。
                  近来紫砂壶艺术创作中有种倾向,就是忽略紫砂壶的适茶性,这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泡茶品茗是紫砂壶的存在和区别它物的依据,如果失去了实用性,也就失去了紫砂壶成立的基础,即使其欣赏性再强,艺术价值再高,也只能属于别的雕塑、陶艺等范畴了。所以高振宇教授高举“为茶而生”的旗帜,正当其时。
                  当然,紫砂壶影响适茶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壶的形态、加工工艺、烧结乃至把玩泡养等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材质质地。这样我们就得出了鉴别紫砂壶材质的最基本方法---品。通过品,辨识紫砂壶的适茶性好坏,实用性高低,从而鉴别材质质地的优劣。
                  具体地讲,就是使用紫砂壶泡茶,对同样的茶品,在茶色、茶味、茶香、喉韵等方面综合表现好的,其材质质地必定是优良的,反之则是劣质的。


                  IP属地:浙江11楼2021-01-25 10:43
                  回复
                    牛,顶一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1-25 11:07
                    收起回复
                      👍👍👍👍👍👍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1-25 12:04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1-25 21:54
                        收起回复
                          写的有才情!特别认同不能当玉石玩材料,也不能当宣纸玩工艺这一观点。紫砂艺术由于其综合性,本质在于材料和工艺的完美融合。而作为茶器,又不能忘掉利茶这一基本功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1-25 23:25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1-01-26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