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上医吧 关注:5,902贴子:62,605

【勤求古训】《伤寒论》学习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内容主要是楼主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郝老师讲课的内容后总结的全面笔记


IP属地:辽宁1楼2021-10-09 11:11回复
    从战争的角度来讲: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战争连年不断,而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话,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IP属地:辽宁3楼2021-10-09 11:18
    回复
      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载历史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所以在《东汉会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IP属地:辽宁4楼2021-10-09 11:18
      回复
        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话呢?他说他在路上走着就看到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的这样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就扔到大路边的草丛中,回头听见孩子的哭泣声,自个擦擦眼泪,不再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知身所往",自己吃了今天的饭,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何能两相完?"怎么能够使我和孩子都能够生存下来呢?所以她忍痛把孩子扔掉了。


        IP属地:辽宁5楼2021-10-09 11:18
        回复
          这样一个社会,自然是传染病大面积地流行,所以,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头,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就是: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二百多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建安纪年,就是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我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就死于传染病、死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自己平脉辨证,这样才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IP属地:辽宁6楼2021-10-09 11:18
          回复
            所以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对张仲景的探索防治传染病的这种路子,是一种激励,是一种督促。另外使他也有机会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实践经验,也使他有机会来收集防治传染病的这些经验和方法。大家说了,你今天是伤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够写一个治疗传染病的一个新的东西?我说我要抄书是可以的,你要让我谈实践经验我是没有的,因为传染病现在很少,即便有的话他们也到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去了,在我们的普通内科门诊几乎见不到。所以我不能写出象张仲景这样的著作来,因为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条件。你看不到多传染病,而张仲景当时天天看到的就是这些病,所以他才能够有机会积累经验, 收集当时的医家和百姓和传染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IP属地:辽宁7楼2021-10-09 11:18
            回复
              1.医经与经方
              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 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这里所说的经方就是经验用方。
              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学著 作。有医经7家,有经方11家。


              IP属地:辽宁8楼2021-10-09 11:19
              回复
                医经7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


                IP属地:辽宁9楼2021-10-09 11:19
                回复
                  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它完全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 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这样一个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著作。所以"医经"是基础理论。


                  IP属地:辽宁10楼2021-10-09 11:19
                  回复
                    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经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方",而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


                    IP属地:辽宁11楼2021-10-09 11:19
                    回复
                      其实古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基层医生。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我曾经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看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疗效还不错,就是凭一种感觉。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没有汗,他就给你写上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有些药就是当地的一些药,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些药呀?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他开的方子留下来了,过几天这个病人来了,病人说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药,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这个方子放在这,方子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又如来一个病人,水肿,憋气,心慌心跳,头晕头痛,然后他又开个方子,开个利尿的方子,过了几天,家属来告诉他,说"大夫呀,吃了您的药,一点也没有好,病人后来死了",这时他这个方子就不留着拉,他就塞到这。过了几天这边攒得多了,他就都烧掉了。这边攒得多了,他就订成本, 留传到后来就是经验用方。


                      IP属地:辽宁12楼2021-10-09 11:20
                      回复
                        所以经验用方是古人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开的一些方,有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来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一些东西。那些就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什么症状用什么方,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谈不上理论指导,又谈不上系统。这些经验用方,有11家,其中在这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他熔"经方"和"医经"两家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


                        IP属地:辽宁13楼2021-10-09 11:20
                        回复
                          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
                          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IP属地:辽宁14楼2021-10-09 11:20
                          回复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


                            IP属地:辽宁15楼2021-10-09 11:20
                            回复
                              所以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IP属地:辽宁16楼2021-10-09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