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isiba吧 关注:138贴子:7,244
  • 0回复贴,共1

先有弼唐,后有庞嵩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有弼唐,后有庞嵩考
庞嵩,字振卿,南海弼唐村(现属禅城区)人,生于明正德年间,嘉靖十三年中举。他早年受业于浙江王阳明,后再拜增城湛甘泉为师。庞嵩于嘉靖二十三年开始当官,历任应天府尹,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曲靖知府等职,到五十岁时便辞官归里,潜心钻研甘泉之学。晚年他仍经常奔走于西樵山与罗浮山之间,宏扬理学,最后终老于西樵山大科峰下。有《太极图解》、《图书大旨》等著作传世
嵩亦有“庞弼唐先生”之称,以往有人认为,他谢世后,族人以本村出了个名学者为荣,遂改村名称“弼唐村”,并建祠堂以祀。祠堂门口有石刻对联一对:“泽绍增城湛;恩留曲靖春。”上联赞扬庞嵩继承甘泉理学,下联说他在云南任职时理矿务,浚滇池,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此即所谓“先有庞嵩,后有弼唐”之说。
《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一书,内有《庞氏族谱序(南海)》一篇,为弼唐九世祖庞世高撰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序中有“君庞氏先世始居与襄阳,后徙居东粤南雄保昌县之沙水村牛田坊,因避乱又迁于广州南海之弼唐乡以定居焉。”之说。根据《佛山历史人物录》记,庞嵩生于1512年,1534年中举。“先有庞嵩后有弼唐”论者以为弼唐村是因庞嵩名声而得名,但世高撰序时已经提到“弼唐”一名,而此时嵩年仅四岁,距他成为举人尚有十八年。因此“先有庞嵩后有弼唐”是不可能的。清代顺德罗云山编辑的《广东文献》中有庞嵩亲撰《庞氏族谱序》一文,他因叔辈世高的庞氏族谱“亦未备”(庞嵩语),故接受重修之任。其中序云:“宋末十九公者自南雄迁南海之弼唐村,生三子。一迁省城,一迁叠滘,一留弼唐为嫡宗。至某时又一迁翼涌,一迁海口,凡五大支焉。……嵩少奉父叔训,略识梗概。比长,复会诸宗之有识者考王之,著为今谱。……”此段文字清楚讲明,庞嵩说自己的祖辈由南雄迁来弼唐村,“先有庞嵩,后有弼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再读《庞曲靖弼唐集》之《列传》又云庞嵩,“晚筑西樵大科峰下,年七十有七卒,妇孺皆称弼唐先生。”可见,“庞弼唐”是人们对庞嵩的尊称。
康熙《南海县志》关于南海庞姓起源云:“周毕公之子封于庞,因以国为姓。宋自南雄迁南海弼塘(原文用此‘塘’字)村派衍叠滘佛山海口翼冲紫洞石(石肯)田心小圃……”。该志在介绍庞嵩时有云“所居弼唐(原文用此‘唐’字)乡学者称为弼唐先生”。这本《南海县志》是书目文献出版社从“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丛书”影印而来,两个“唐”字不同,或是编印之误。然推敲其文,仍然是先有弼唐,庞嵩因居该乡而被“学者称为弼唐先生”。
湛若水对自己的学生庞嵩能秉承理学十分肯定,曾有“北有吕泾野,南有庞弼唐,江门之绪不堕”云。吕泾野,陕西人,朱程理学传人,曾与湛若水一同讲学。江门者,指湛若水的老师,庞嵩的祖师爷陈献章。门人以其所居新会白沙里而称白沙先生。故是先有白沙,后有陈献章。其实湛若水也因家居增城甘泉都(即今之新塘镇),而被学者尊之为甘泉先生,称其学为甘泉之学。是以其居地尊称,有祖师爷和老师为先例,非独见于庞嵩也。而后有朱次琦称朱九江先生;康有为称康南海先生亦是一理。因此,应还历史的本来真实:先有弼唐,后有庞嵩。至于弼唐村因何得名,则须进一步研究了。


IP属地:广东1楼2022-12-07 09: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