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吧 关注:3,374贴子:16,079
  • 10回复贴,共1

魏斌:古人堤简牍与东汉武陵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3-08-09 15:25回复
    文章呢,被百度吞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8-10 21:59
    回复
      本文转自公众号“先秦秦汉史”。发布时间是2018年3月11日。
      根据文末附记,本文原载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1分,2014年3月,页61-103。
      ---------------------------------------------------------
      作者附记: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细致修改意见,修订稿多有参考。另外,本文写作及修订过程中,先后得到孙闻博、凌文超、孟彦弘、陈侃理、胡鸿、游逸飞、侯旭东、池田雄一、妹尾达彦、阿部幸信、谷口建速、宋华强以及吕博、李永生、蒋晓亮等师友同学的指正或帮助,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作者简介:魏斌,1976年10月生,山东临朐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http://www.history.whu.edu.cn/info/1242/4299.htm


      IP属地:北京3楼2023-08-10 23:29
      回复
        长江中游以南地区蛮人的持续性反乱,是东汉时期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可能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范晔撰述《后汉书》时特别创设〈南蛮传〉,记录了武陵蛮、长沙蛮、巴郡南郡蛮等蛮人种落的活动,成为研究这一问题最基本的史料。不过,由于〈南蛮传〉记事简略,相关史料亦极为缺乏,学术界对于这些蛮人种落的研究和认识,在具体、微观层面上一直推进不大,不少问题隐晦难明。幸运的是,随着近些年来湖南、湖北等地简牍资料的不断发现和刊布,让人看到了这个课题重获生命力的可能性。[2]
        稍读〈南蛮传〉即可获知,上述种落中最为活跃的是武陵蛮。正如范晔所云:“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3]迄今为止,有关东汉三国间武陵蛮活动的文献记载,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仔细的梳理和研究。[4]尽管如此,由于相关史料语焉不详,甚至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仍不太清楚。比如说,武陵蛮的空间构成如何?与廪君、槃瓠传说的关系如何?朝廷在武陵蛮地区的统治形态怎样?是否存在西北边塞那样的屯戍体系?蛮人编户化和官府认同程度如何?如果没有新的出土资料,这些问题很难获得深入的认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1987年湖南省张家界市区古人堤遗址出土的一批东汉残简牍中,竟然出现了武陵蛮的踪迹。本文打算以这批简牍为线索,重新审视范晔书中的一些记述。


        IP属地:北京5楼2023-08-10 23:32
        回复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堤简牍利用起来有诸多不便。遗址位于张家界市区(原大庸县)城西的澧水北岸台地低洼处,1987年发掘时出土简牍90片,残破严重。[5]《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公布的简牍释文,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整理时利用红外线仪器识读的。该期同时公布了一小部分简牍照片,但字迹辨识困难。[6]由于内容残破,又缺乏清晰照片对读,迄今为止,除水间大辅曾讨论过其中的贼律、盗律残文外,[7]学界对这批简牍很少关注。本文主要仍只能根据释文进行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尽量做到简牍文字与文献记载互证使用,而不过于依赖释文。
          ----------------------------------------------
          一、10号封检与将军号
          古人堤简牍中透露出武陵蛮讯息的,是编号为10的封检。该封检保存情况相对较好,正面、背面均有文字。正面右起墨书三行:
          充長之印
          兵曹掾猛使福以郵行
          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起廷


          IP属地:北京6楼2023-08-10 23:33
          回复
            简报同时公布了正面照片(见附录),书写格式和部分字迹大体可辨。上述三行文字的解读涉及到东汉充县治的位置和古人堤遗址的性质,将在下节详细考辨,这里暂置不论。简而言之,右侧上部的「充长之印」四字,表明封检背面内容与充县有关。简报没有公布背面照片,据整理者说明,文字「残存两栏」,并不完整。从释文著录情况来推测,似乎是分为上下两栏。目前存字上栏八行,下栏两行。转录释文如下:
            □中右部士卌人 伏波卅四人
            剽(驃)騎士卌人 城中左部卅六人
            黃弩卅三人
            雁門士五十三人
            中部士卅四人
            揚武士卅四人
            武威士卅六人
            惟管卅三人


            IP属地:北京7楼2023-08-10 23:33
            回复
              背面内容是兵士的分类统计,现存十项,分别是:□中右部士、城中左部(士)、中部士、伏波、剽(骠)骑士、黄弩、雁门士、扬武士、武威士、惟管。每项人数三十至五十人不等,总计三百七十三人。其中,惟管不见于史籍,未详所指。[8]黄弩为专司强弩的特殊兵种,[9]汉代文献中常见的「积射士」,性质相近。[10]城中左右部,当与军队组织有关,《后汉书》志二四〈百官志一〉:「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大通上孙家寨汉简记载:「曲千人各正其曲,成左右部。」[11]此外,居延边塞在候官之下有「部」,有候长等职,「部」下则辖有若干隧。[12]城中左右部应指屯驻于城内的兵士,具体则不详。「中部士」前未冠「城中」,或与城中左右部不同。


              IP属地:北京8楼2023-08-10 23:34
              回复


                IP属地:北京9楼2023-08-10 23:35
                收起回复
                  [2] 利用简牍进行的相关研究,可以参看满田刚,〈长沙走马楼吏民田家莂に见える姓について〉,《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长沙吴简研究报告 第1集》(日本长沙吴简研究会编,2001),页80-95;王素,〈说「夷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5:49-52;魏斌,〈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4(2008):23-45;罗新,〈「真吏」新解〉,《中华文史论丛》2009.1: 121-131;王万隽,〈汉末三国长沙族群关系与大姓研究之一——汉末部分〉,《早期中国史研究》2.1(2010):43-86;魏斌,〈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12.1:36-53。概括性的反思,参见罗新,〈王化与山险——中古早期南方诸蛮历史命运之概观〉,《历史研究》2009.2:4-20。
                  -------------------------------------------------------------
                  [3]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页2831。
                  -------------------------------------------------------------
                  [4] 相关研究成果繁多,主要可以参看谷口房男,〈后汉时代の武陵蛮〉、〈三国时代の武陵蛮〉、〈蛮族の诸传说をめぐって〉,均收入《华南民族史研究》(东京:绿荫书房,1996),页1-55、81-111;张雄,〈汉魏以来「武陵五溪蛮」的活动地域及民族成分述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1:25-33;陈致远,〈东汉武陵「五溪蛮」大起义考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81-84;鲁西奇,〈释「蛮」〉,《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页23-56。相关的概述性讨论很多,如张雄,《中国中南民族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页43-53;吴永章主编,《中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页48-57;伍新福,《湖南民族关系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页88-122。


                  IP属地:北京10楼2023-08-10 23:37
                  回复
                    [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中国历史文物》2003.2:66-71。据整理者称,简牍最初是作为废弃物随意丢弃的,后又自然干燥脱水,故字迹难辨。
                    [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释文与简注〉,《中国历史文物》2003.2:72-84。以下所引古人堤简牍释文、照片均据此,除非必要,不另出注。
                    [7] 水间大辅,〈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出土汉简に见える汉律の贼律・盗律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报》2(2003):185-212。
                    --------------------------------------------
                    [8]“惟管”显然也是一种兵士类别。按,「惟」或可通「帷」,《汉官旧仪》:「辇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车驾则卫官填街,骑士塞路。」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30;《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一O九〈李将军列传〉索隐引「大颜」之语:「凡将军谓之莫府者,盖兵行舍于帷帐,故称(莫)[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页2870;《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六〈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彊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页193。根据这些推测,「惟管士」或指帐下亲兵。
                    --------------------------------------------
                    [9] 关于「黄弩」,可以参看整理者的考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释文与简注〉,《中国历史文物》2003.2:76。
                    [10] 《后汉书》卷二四〈马防传〉记建初二年金城、陇西羌人反,防拜行车骑将军事,「将北军五校兵及诸郡积射士三万人击之」,即是一例(页855)。关于汉代兵种问题的概要说明,参看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页203-241。
                    [11] 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页37。
                    [12] 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52-55。


                    IP属地:北京11楼2023-08-10 2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