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吧 关注:3,373贴子:16,062
  • 16回复贴,共1

魏斌:古人堤简牍与东汉武陵蛮(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3-08-10 23:39回复
    其余五种兵士类别,有四种与东汉将军号有关,即骠骑、伏波、扬武、武威。但如所周知,东汉时期讨伐将军只是临时设置,并无专兵之权。伏波、扬武、武威三将军只存在于东汉初期,和帝时期并未设置。[13]这里为何会出现以上述将军号命名的「士」?令人费解。有意思的是,伏波、扬武、武威三将军号竟然与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47-49)讨伐武陵蛮的将领对应。《后汉书》卷八六〈南蛮传〉:
    ---------------
    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泝沅水入武谿击之,……大败,悉为所没。二十四年,相单程等下攻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击之,不能克。明年春,遣伏波将军马援、中郎将刘匡、马武、孙永等,将兵至临沅,击破之。
    ---------------
    这几次武陵蛮讨伐先后由三位将军统领,其中刘尚的将军号是武威将军,马援的将军号是伏波将军,正好对应。另据《后汉书》卷二二〈马成传〉可知,马成在建武四年以后曾长期任扬武将军。[15]这种对应关系显然并非巧合。


    IP属地:北京2楼2023-08-11 23:03
    收起回复
      以统兵将领的将军号指称其军营之兵,东汉多有其例。《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建武九年)使监征南、积弩营于津乡,会征南将军岑彭为刺客所杀,兴领其营。」李贤注:「征南将军岑彭、积弩将军傅俊屯津乡,以拒公孙述。」征南营、积弩营均以将军号指称。同书卷八七〈西羌传〉:「遣侍御史督录征西营兵,存恤死伤。」所谓征西营兵,指阳嘉五年(136)征西将军马贤「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州郡兵十万人屯汉阳」。同书卷九O〈乌桓传〉记阳嘉中「发积射士二千人,度辽营千人,配上郡屯,以讨乌桓」,度辽营指度辽将军营。这种以「将军号省称+营(兵)」的指称方式,提示了一个思路:所谓伏波士、扬武士、武威士,会不会来自于三位将军所率讨伐武陵蛮的营兵呢?[16]
      凑巧的是,最近刚刚公布的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有一枚编号为J1③:325-1-140的木牍,为上述思路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木牍记载了永元十五年(103)「武陵大守伏波营军守司马」朱郢在临湘转运军粮之事,[]可知武陵太守领有「伏波营」。结合10号封检推断,武陵太守领有的应当不止「伏波营」,至少还有「扬武营」和「武威营」。


      IP属地:北京3楼2023-08-11 23:04
      回复
        这些屯营的由来,显然与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的伐蛮行动有关。据上引〈南蛮传〉,武威将军刘尚所率是「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即武陵等三郡郡兵。伏波将军马援所率是「十二郡募士及刑四万余人」。[17]马成所率兵力则不详,他受命伐蛮之前担任中山太守之职,领有北境屯兵,[18]但抽调北境屯兵长驱南下,需费时日,而且从北境战略防御来说,也似乎并不妥当。《后汉书》卷四一〈宋均传〉称:
        --------------------------------------------
        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至而尚已没。会伏波将军马援至,诏因令均监军,与诸将俱进,贼拒阸不得前。
        --------------------------------------------
        本条注引《前书音义》:「擢选精勇,闻命奔走,谓之奔命。」可知宋均是在刘尚陷入困境时,以谒者身份受诏紧急调发江夏郡兵前往救援。此前刘尚所率郡兵未包括江夏,故危急之时首先调发邻近的江夏郡兵。但单凭江夏郡兵,力量显然不足。因此,应该还有与江夏奔命同时被调发的其他郡兵。马成所指挥的或许就是这次调发的军队。他本人无功而返,这批军队则仍留在当地,后与马援合军。换言之,第三次伐蛮的军队中,可能包括了刘尚武威营残部、马成短期统率过的扬武营兵和马援的伏波营兵。[19]


        IP属地:北京4楼2023-08-11 23:06
        回复
          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武陵蛮讨伐期间,骠骑将军是以「行大司马事」统领全国军务的刘隆。[20]他并未统兵至武陵伐蛮,其将军号出现在10号封检中,令人费解。[21]同样费解的还有雁门士。东汉未见雁门将军号,这里的雁门当指雁门郡。雁门是防御匈奴的边郡,驻有屯兵。[22]马援所率的「十二郡募士及(*)刑」中,也许有来自雁门的兵士。但即便如此,为何仅有「雁门士」单列,仍难以解释。
          一种可能是,10号封检中的兵士并非充县的驻屯兵力。《后汉书》卷四〈和帝纪〉载,永元元年「冬十月,令郡国刑输作军营」,10号封检的时间是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或许封检所列正是充县据诏书输作军营的「(*)刑」。这样的话,骠骑士、雁门士就可以理解为输作骠骑将军营、雁门军营的「(*)刑士」。[23]不过,封检中的兵士人数有三百七十三人,充县是否有如此之多的「(*)刑」,令人生疑。另一种可能是,封检内容与这次「令郡国刑输作军营」无关,而只是充县户口中有兵士身份者的统计。作为参考,郴州出土西晋简中就有「口一威远士」、「口九十七南戍武吏」等统计内容。[24]


          IP属地:北京5楼2023-08-11 23:08
          收起回复
            尽管还有不少疑问,但10号封检中的伏波、扬武、武威三营号,与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讨伐武陵蛮的军事行动有关,是可以确认的。值得注意的是,充县在这几次伐蛮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载:
            ------------------------------------------------------------------------------------
            初,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同“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帝初以为疑。及军至,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搤其喉咽,充贼自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
            ------------------------------------------------------------------------------------
            马援进军讨伐的武陵蛮,在这里被称作「充贼」。此外,马援所率四中郎将之一的耿舒,在写给其兄的信中也提到,他的军事意见是「当先击充」。[25]据此可知,相单程之乱虽然波及范围很大,其策源地和核心区却正是位于澧水上游的充县。[26]实际上,建武二十五年以后充县仍一直是武陵蛮动乱的核心地区,如建初三年(78)漊中蛮叛,次年「募充中五里蛮精夫不叛者四千人,击澧中贼」;元初二年(115)澧中蛮叛,「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长吏」。所谓「充中诸种」,即充县蛮人种落之意,其中就包括「五里蛮」。


            IP属地:北京6楼2023-08-11 23:10
            回复
              马援统率的第三次武陵蛮讨伐行动,最终以和谈结束。由于马援病死,军士亦「多温湿疾病,死者太半」,面临困境。《后汉书》卷四一〈宋均传〉:
              --------------------------------------------
              (均)与诸将议曰:「今道远士病,不可以战,欲权承制降之何如?」诸将皆伏地莫敢应。均曰:「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国家,专之可也。」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种奉诏书入虏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后。蛮夷震怖,即共斩其大帅而降,于是入贼营,散其众,遣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均未至,先自劾矫制之罪。光武嘉其功,迎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冢。
              --------------------------------------------
              这是〈后汉书·南蛮传〉所谓「群蛮遂平」的由来。[27]实际结局是精夫相单程为部下所杀,蛮众散归「本郡」,责任归于相单程,从者并未问责。这种有失颜面的「和谈」,已然令光武帝极感满意。不过,宋均的方案并未真正解决武陵蛮的威胁。蛮众虽然散去,重新集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严助描述秦朝派尉屠睢「击越」情形说:「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留军屯守空地,旷日(持)[引]久,士卒劳倦,越(乃)出击之。秦兵大破,乃发适戍以备之。」[28]为了防备武陵蛮再起,建立屯戍体系,是很必要的举措。〈后汉书·南蛮传〉记建初五年武陵郡兵击败溇中蛮覃儿健之乱后:「于是罢武陵屯兵,赏赐各有差。」[29]虽然还不清楚这里提到的「武陵屯兵」设置于何时,但结合〈宋均传〉的记载来看,建武二十五年以后、建初五年以前,武陵郡应当一直有防御武陵蛮的屯兵存在。


              IP属地:北京7楼2023-08-11 23:11
              回复
                古人堤10号封检中的兵士统计,距建初五年「罢武陵屯兵」不足十年。伏波、扬武、武威三营号,依然可见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武陵蛮讨伐的痕迹。这些屯营的主要任务,当然是控御曾给东汉官府带来极大麻烦的武陵蛮。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武陵屯营的屯防体系和空间构成如何?充县在东汉控御武陵蛮的军事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伏波、扬武、武威三营号为何四五十年后仍存在于武陵?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确认的是东汉充县治所的位置,以及出土封检的古人堤遗址的性质。


                IP属地:北京8楼2023-08-11 23:15
                回复
                  [16] 图版、释文见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发掘简报〉,《文物》2013.6:15、22。[17]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页843。
                  [18] 《后汉书》卷二二〈马成传〉,页778-779。
                  [19] 这里有一个疑问,据《后汉书》卷二二〈马成传〉,他在受命伐武陵蛮之前「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故」,已不再任扬武将军。〈南蛮传〉记其伐蛮时的官号为中山太守,未提及将军号,正与本传记载相符。为何扬武将军号仍与伏波将军号、武威将军号一起出现在10号封检中?令人颇感困惑。或许是由于马成此前长期任扬武将军,习惯上仍以旧军号相称。


                  IP属地:北京9楼2023-08-11 23:17
                  回复
                    [20] 《后汉书》,卷二二,〈刘隆传〉,页781。刘隆任南郡太守多年,曾作为马援副手讨伐交趾。
                    [22] 《后汉书》,卷二二,〈杜茂传〉,页776。关于东汉时期的雁门郡,参看饭田祥子,〈关于东汉边郡统治的一个考察——以放弃和重建为线索〉(张学锋译),《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20-121。
                    [23] 关于「(*)刑士」,参看陈直,〈西汉屯戍研究〉,《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7-14。
                    [24] 释文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8集(长沙:岳麓书社,2009),页100。
                    [25]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页844。《后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卷八,〈光武皇帝纪〉建武二十六年条记此事,「击充」作「击充中贼」(页146),「充中」即「充县」之意,参看下文讨论。
                    [26] 参看张雄,〈汉魏以来「武陵五溪蛮」的活动地域及民族成分述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1:27-28。土家族传说和一些较晚的志书中,称相单程出生于桑植县内澧水南源的上峒。其地直至清代仍是蛮人聚居之区,《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卷七七〈湖广三·澧州〉「桑植峒」条:「在司境。志云:司自上、下峒以外所辖凡十八洞,……皆苗、獠出没处。」页3648。


                    IP属地:北京10楼2023-08-11 23:19
                    回复
                      [27] 为何武陵蛮在并非失败的情况接受纳降?有些费解。〈南蛮传〉称其「饥困乞降」,推想起来,可能是经过持续讨伐后,一方「饥困」,一方「多温湿疾病」,均不愿再战,达成了「和谈」共识。
                      [28]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卷六四上,〈严助传〉,页2783-2784。
                      [29] 《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页2832。


                      IP属地:北京11楼2023-08-11 23:1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0-18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