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吧 关注:80,411贴子:214,093
  • 0回复贴,共1

大学内卷真的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声明,纯属个人推测,不包含特殊情况。
从高中到大学会经历一段很怪异的适应阶段,这个阶段被那些老师说成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尤其自主学习这个字眼被提及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是两种极端下的撕裂,分裂开的两部分又再次对抗。接下来我会详细阐述上面这句话:
高中时代的教育有一种特征,学习的动力由小学初中的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转变为对竞争的成就感,这种转变在公立学校进行的尤其彻底,而在某些私立或者某些偏远地区学校存在依然没有很浓烈竞争氛围的情况,由于有些学生本身没有刻意竞争,但是基础一直很好学习环境稳定,所以能考上比较好的学校,也有的是偏远地区的学生,认真读书的很少,所以竞争意识也很淡泊,这些学生属于第一派;同事存在第二类学生,他们在高中彻底完成了学习动力由对知识的乐趣转变为对竞争的乐趣的这一转变,给他一个目标他会感到乏味,给他一个对手,他做梦都想把脚踩到对手头上,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对知识的喜爱有限,而热衷于卷对手。这两派学生就这样进入了大学,结果显而易见,第一派的学生综合下来就是卷不过第二派的,第一派的他们也会好好完成作业,但是大学老师对教学的敷衍,念PPT式上课,让他们对学习无精打采,转而他们会去研究别的东西,文学,诗歌,编程,哲学,心理学,历史,社团,音乐,游戏,一切他们能够真切操作的能够热爱的学科,但是到了大三,他们往往就开始郁郁不得志了,只能回去继续完成学业,毕业走人。第二派学生则只希望各位能卷死我或者被我卷死,他们刻意的去参加比赛,拿各式各样的证书,因为经常接触老师,所以也能经常拿到很好的资源,在学业上步步高升,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并没有太大的乐趣钻研,科研也好,项目也好,能出个啥成果混个论文就行,至于后续怎么样,他们不想管那么多,整个图书馆都是刷题的人,大家都以自己在这儿坐了多久为内卷内容,而从来没见过有人坐在一起讨论弗洛伊德,荣格,叔本华之类的,那为什么还要摆那么多课外书呢?大量的资源被老师有限给了这些喜欢卷的朋友,而那些对心理学有爱好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咱们校区心理老师的办公室在哪儿,(与此同时,那些负责心理学宣传的同学对心理学漠不关心,他只想完成任务并服务好老师,而不是有心理需求的人)如此一来,也确实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有见识的人才,但是他们对研究已经丧失了全部兴趣,还有一些兴趣浓厚的同学,他们也会在稍后的生活中消磨掉全部的研究兴趣,所以我们的国家已经那么就没有著名的文学家(尤其是毕业于某某学校的某某青年),已经很久没有听人谈论社会如何,文化如何,这样的竞争,只会扼杀人才,从摇篮败坏整个培养系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8-31 01: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