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吧 关注:3,372贴子:16,064
  • 12回复贴,共1

陆德富|邓太后征济北、河间王子事发微(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汉书·和帝纪》云:“(建光元年)三月癸巳,皇太后邓氏崩。丙午,葬和熹皇后。丁未,乐安王宠薨。戊申,追尊皇考清河孝王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后,祖妣宋贵人曰敬隐皇后。”安帝入承大统,乃是继和帝之嗣。(《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 204 页)《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云“为人后者为之子也”,立为他人后者,不应再尊奉私亲。西汉哀帝以定陶王子继成帝之嗣,祖母傅太后欲去“定陶”称号而与王太后同尊,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大司马傅喜等人坚执不可,被史家称为“正议”(《汉书》卷八十二《傅喜传》,第 3381 页)。东汉光武帝正位后,张纯、窦融等人以为光武继体西汉元帝,应亲奉元帝祭祀,至于生父南顿君,则可由群臣奉祠,所谓“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后汉书》卷三十五《张纯列传》,第 1194 页)。因此,从礼制上说,安帝应被视为和帝与邓太后之嫡子。安帝此时追尊生身父母为孝德皇、孝德皇后,就意味着否认自己是和帝、邓太后之子。这是不合礼制的。而且,此举距离邓太后葬毕只隔一天,显然是冲着邓太后去的。清代的常州学者赵烈文指出,安帝此举“若大不满于后”(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第 1 册,长沙:岳麓书社,2013 年,第 210 页),确为精辟之论。


IP属地:北京1楼2024-01-20 00:58回复
    建光元年,安帝已经二十八岁。被邓太后压制十五年,他的心中怀有怨怼,此乃人之常情。但是,如安帝这般不加掩饰地对待邓太后,究属罕见。更何况,若非邓太后的安排,安帝就没有即位的机会。邓太后曾以为,择立刘祜为帝,将来“必当德&&也”(《续汉书·五行四》,第 3335 页),这个愿望看来是落空了。而且,即便对邓太后有再大的不满,安帝也应平稳地过渡一段时间再作计较。这样既可以避免引起&&的过激反应,又可以示世人以宽厚之心。当年汉宣帝处置霍光一族,就用了这样的策略。现在邓太后甫一去世,安帝就作出如此刻薄寡恩之举,未免令人侧目。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有安帝性格上的因素,此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
    事出有因。安帝元初年间,宫中曾一度传闻安帝将被平原王刘得取代。《后汉书·孙程列传》记载:
    时邓太后临朝,帝不亲政事。小黄门李闰与帝乳母王圣常共谮太后兄执金吾悝等,言欲废帝,立平原王德(得),帝每忿惧。及太后崩,遂诛邓氏而废平原王,封闰雍乡侯。
    文中的“德”乃得之借字,德、得音同可通。(得、德二字相通之例,可参看高亨纂著《古字通假会典》,第 408—409 页)“平原王德”即平原王得。
    永初七年夏四月,平原王胜薨。(《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 219 页)刘得之续封平原王,当在此年。李闰、王圣等人经常对安帝说,太后之兄邓悝等人打算废他而立平原王刘得。这引起了安帝的忿恨与恐惧。但在邓太后生前,安帝对此无可奈何。


    IP属地:北京2楼2024-01-20 01:34
    回复
      看樓主在此吧一個人默默的發帖、發文,也有好幾年了吧,堅持不容易啊


      IP属地:江西3楼2024-01-20 10:18
      回复
        《后汉书·邓骘列传》也记载了这一传闻,但具体说法略有不同,其云:“及太后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弘、阊先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据此所述,则废立之事乃由受罚之宫人揭发于太后崩殂之后。其实,这两处记载并不矛盾。大概太后生前,废立之事就已在宫中私下流传,被小黄门李闰等人探知。不过,此时邓太后临朝,无人敢公言废立之事。及太后崩,安帝当政,众人已少有顾忌,受罚之宫人遂将此事公开。
        ——————————————————————————————
        清人万承苍指出,从《章帝八王列传》“安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江京等谮邓骘兄弟及(平原王)翼,云与中大夫赵王谋图不轨,窥觎神器,怀大逆心”等记载看,《邓骘列传》中的“平原王得”当作“平原王翼”(《后汉书》卷十六《邓骘列传》,第 636 页)。另一清代学者何焯也认为,《孙程列传》中“平原王德”当作“平原王翼”,中华书局点校本遂据何焯之说而改《孙程列传》的“德”字为“翼”(《后汉书》卷七十八《孙程列传》,第 2514 页)。
        ————————————————————————
        今按,中华书局点校本《邓骘列传》所附之校勘记云(《后汉书》卷十六《邓骘列传》,第 636 页) :
        据《章八王传》,得薨在元初六年,而邓弘先卒于元初二年,悝、阊卒于元初五年,今诬告弘等,必弘未卒前事,时为平原王者得也。安帝贬翼,追怨其父而迁怒其子耳(校勘记以得、翼为父子,不确。平原王胜死,无嗣,邓太后立乐安王宠子得奉胜之后。刘得立六年而薨,亦无子。邓太后再以河间王开子翼奉胜之后(《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传》,第1808 页)。得、翼所继均为刘胜之嗣,可见二人并非父子关系),安得以此为据。万说未允。


        IP属地:北京4楼2024-01-21 01:10
        回复
          邓弘、邓悝、邓阊三人均先于平原王刘得而卒,故而他们等人所谋立的,只能是刘得。此说可从,前引万、何二氏之说有误。中华书局点校本将《孙程列传》中的“平原王德”改作“平原王翼”,似不妥当,而且可能还遮蔽了宫中一度传闻废安帝而立刘得的史事。
          上引《邓骘列传》《孙程列传》均记宫中传闻邓悝兄弟欲行废立之事,当非实情,确可称 “谮”称“诬”。邓悝兄弟贵为外戚,权倾一时,但擅行废立乃悖逆不道之举,人臣岂敢轻易怀思。权臣如霍光者,究为少数。况且&&一门,“自祖父禹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后汉书》卷十六《邓骘列传》,第 616 页),&&长期处于&&高层,饱经人事兴替,邓骘兄弟对于高处不胜寒的&&风险,自有深切的体会。观其平日深自畏惕,言行谦让恭谨,所谓“功成身退,让国逊位”(《后汉书》卷十六《邓骘列传》,第 617 页),谅亦不敢出此。


          IP属地:北京5楼2024-01-21 01:12
          回复
            不过,废立非寻常小事。无端捏造废立传闻,关于性命,似无人有此胆量。因此,李闰、王圣等人的说法,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安帝成年以来,对于亲政的愿望愈发强烈,由此引发与邓太后之间的矛盾,导致邓太后对安帝心生不满。在此情况下,邓太后废安帝而立平原王得,并非不可能。毕竟她两度操纵过帝位人选。而且,若以平原王得为帝,则大统仍归于和帝一系,可谓顺理成章。当然,如立刘得为帝,当是继殇帝之嗣。刘得乃章帝曾孙,同为曾孙的尚有刘鸿、刘延平二人,所以前文在论及邓太后征召对象时,将刘鸿、刘延平一并计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最终,邓太后选中了刘得。总之,我认为邓太后确有废立之思,但一直在犹豫观望中,并未付诸实施。
            ————————————————————————————————————
            邓太后有废立之思,不免要征求&&兄弟的意见。当初拥立安帝,正是邓太后与邓骘等兄弟共同定策的。(《后汉书》卷十六《邓骘列传》,第 612 页)因此,邓悝等人虽不敢擅行废立,但不代表他们不知情。这些情形被李闰等人探知,遂播弄于御前,引起安帝的忿恨与畏惧。最终,被推到前台的是邓悝兄弟,矛头指向的却是邓太后。不过,碍于邓太后的身份,且此时已经崩殂,何况还对安帝有拥立之恩,李闰、王圣等人只能将罪名归到邓悝兄弟的头上,而不敢直接指斥邓太后。这样的移花接木,乃是出于政&&争的需要。司马光等人修《资治通鉴》时于此事则曰:“王圣见太后久不归政,虑有废置,常与小黄门李闰、江京候伺左右,共毁短太后于帝,帝每怀忿惧。”(《资治通鉴》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第 1644 页)揭出太后在废立传闻中的主导地位,深具卓识。


            IP属地:北京6楼2024-01-21 01:13
            回复
              据《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六年六月丙戌,处于废立传闻中心的平原王刘得亡故。恰在此年,邓太后征召济北、河间二王之子女至京。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明末清初的学者尤侗对此曾评论说:“(太后)既见安帝失德,后征济北、河间以备不虞,此其先识远矣”(尤侗《看鉴偶评》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33 页),点出邓太后对安帝不满与征召济北、河间王子入京间的关系,洵为有见。可以进一步明确,太后征召济北、河间王子入京,就是为了废立作准备。可资类比的是,顺帝时皇后之父梁商被宦官诬陷,罪名正是“欲征诸王子,图议废立”(《后汉书》卷二十四《梁统列传·附梁商》,第 1176 页),可见皇帝在位时忽然征召诸王子进京,往往被认为是废立的前兆。因此,邓太后此举,固然有对宗室及&&亲近子弟善加教导的用意,但她更深一层的用意,当是从济北、河间二王的子弟中考察合适的帝位人选。现在看来,《后汉书·皇后纪上》所记邓太后“躬自监试”“抚循诏导”之举,恐怕是她考察帝位人选的必要手段。既然是为了考察合适的帝位人选,而安帝本为清河王之子,则清河一系的延平不会在考虑之列,且刘庆的下一代只剩下女儿们,自然也不必征召。


              IP属地:北京7楼2024-01-21 01:15
              回复
                此前,平原王得将取代安帝的传闻,可能已经令后者寝食难安。如今,邓太后再征召济北、河间二王之子至京,也许更让安帝心惊胆战。当年殇帝在位时,邓太后为备不虞,将刘祜留在京师,后立为帝。邓太后此次的安排,难道又是为备不虞? 回忆起自己当日即位的前前后后,安帝心中的忿恨与畏惧恐怕是有增而无减。
                ————————————————————————————————————
                而且,这些王子征至京师后,宫内确实再度传闻有废立之事。此次卷入旋涡的,是河间王之子刘翼。
                《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云:
                蠡吾侯翼,元初六年邓太后征济北、河间王诸子诣京师,奇翼美仪容,故以为平原怀王后焉。留在京师。岁余,太后崩。安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江京等谮邓骘兄弟及翼,云与中大夫赵王谋图不轨,窥觎神器,怀大逆心。
                此时悝、弘、阊三人已逝,“邓骘兄弟”当指邓骘与从弟豹、遵、畅等人。
                邓骘作为太后倚信之兄长,且与政多年,应当知晓邓太后的废立之思。不过,《后汉书·邓骘列传》明确说“骘不与谋”,又说邓氏被废之后,“众庶多为骘称枉”,可见他并未参与废立,没有支持邓太后。如前文所说,虽然行废立是邓太后的想法,但此事不可牵涉她,故而只能“谮”在世的邓骘等人。


                IP属地:北京8楼2024-01-21 01:16
                回复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邓太后多有批评,说她“视天位如置棋,任其喜怒”,其表现之一便是“宠平原王翼,欲废帝而立之”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503 页)。看来,王夫之也是相信邓太后有废立之思的。王氏所说,于史书确有以下线索可寻,一则,邓太后“奇翼美仪容”,说明她对刘翼特为留意;再则,刘翼被封为平原王,继刘胜之嗣。刘胜系和帝长子,本当继承帝位,却被封为平原王,嗣子刘得又是传闻要取代安帝之人。如此一来,平原王就成为最接近大统的位子(此点承蒙审稿专家提示);最后,及太后崩,王圣等人又称刘翼等人图谋不轨,觊觎帝位。这些迹象表明,在所征召的济北、河间二王诸子中,刘翼确曾是邓太后意中的帝位人选。


                  IP属地:北京9楼2024-01-21 01:16
                  回复

                    当然,邓太后终究没有废安帝而另立他人。盖废立乃动摇国本之举,牵涉太广,风险极大,“非常人所及”(《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列传》,第 2375 页)。能行此事者必为如霍光、董卓般强圉果毅之&臣,所废之帝亦须即位日浅,根基未深者,且必待谋诸宰执、咨诸群臣而后方可。观此前昌邑王刘贺与此后少帝刘辩二人之废,莫不如此。邓太后究为女主,施政近于仁义,与霍、董之为人,终不可同日而语。她虽曾操纵过帝位人选,但与中途废立毕竟不同。其时安帝即位日久,法统已入人心,倘若邓太后擅行废立,恐会引起上下哗然,甚至可能激成大变。这个后果,邓太后不能不考虑在内。
                    而且,就在永宁元年的春季,河西的羌人与西域的车师后王先后兴兵作乱,好不容易才恢复平静的西北边疆,再度掀起波澜。这些外部的突发情况,同样会对邓太后的废立之思有所牵绊。
                    羌人世居河西,东汉以来陆续归降内迁。至和帝时,陇西、汉阳、安定、三辅等地区均有羌人居住。内迁的羌人被分散在诸多的郡县之中,“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时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久而久之,他们必然要与&&或豪强产生矛盾,爆发冲突。
                    安帝刚即位的永初元年(107),朝廷派遣骑都尉王弘发金城、陇西、汉阳羌数百千骑征西域,“弘迫促发遣,群羌惧远屯不还,行到酒泉,多有散叛。诸郡各发兵侥遮,或覆其庐落。于是勒姐、当煎大豪东岸等愈惊,遂同时奔溃”。不久,滇零羌在北地郡自称“天子”,并纠集武都、上郡等地羌人,“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朝廷对此竟无办法。永初五年春,羌人乘势“入寇河东,至河内”,对京师构成不小的威胁。羌人东进南至,“百姓相惊,多奔南度河”,京师不免震怖,朝廷“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以作防备。西北地区的长吏多为内郡之人,面对羌人势力的炽盛,他们“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此举竟然得到朝廷的允准,于是“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看来朝廷已有收缩势力范围,逐步退出西北的打算。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1-21 01:18
                    回复
                      转折发生在元初二年(115),负责征讨羌人的中郎将任尚接受虞诩的建议,“舍甲胄,驰轻兵,以万骑之众,逐数千之虏,追尾掩截”,利用骑兵与羌人征战,此举果然奏效。此后,邓遵等人率领南匈奴的骑兵,继续沿用此法,又派人刺杀羌人头领,于是羌人或遁或降,终于在元初五年基本被瓦解。(以上三段引文,俱参《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 2886—2&&1 页)
                      值得注意的是,次年邓太后即征召济北、河间二王子女进京,考察继位人选,为废立作准备。显然,邓太后选择在这个时候重新考虑帝位的人选,其外部条件就是持续十余年的羌乱平定,西北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固。只有在这样的情势下,邓太后才能兴起废立之思,并着手行废立之事。
                      然而,就在邓太后犹豫不决之际,西北地区的羌人再度兴兵。永宁元年(120)春三月,上郡的沈氐种羌寇略张掖,当煎种大蒙饥五等趁乱寇略金城,西北地区有再度陷入羌乱的风险。本来十余年的羌乱,已经使得朝廷空虚,人民疲敝,所谓“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 2897 页。)。现在羌人再度寇略郡县,是否会重新兵连祸结 ? 作为帝国的当政者,邓太后不能不将这个可能性考虑在内。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1-21 01:19
                      回复
                        西域此时也不平静。东汉初年,西域就是东汉朝廷与北匈奴的争夺重点。经过班超三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东汉&&终于取得胜利,重新在西域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然而,继任西域都护任尚行事乖方,不能得到西域各国的支持。殇帝延平元年,西域各地起兵反对任尚,东汉政府改派段禧为都护,并且派兵五千前往平叛。次年即安帝永初元年,又派王弘率河西羌人增援,结果发生前述的大规模羌乱。此后,朝廷一方面忙于平定羌乱,无暇西顾,另一方面认为西域过于遥远,难以有效控制,干脆弃之不顾。于是北匈奴趁机役使西域诸国,不断骚扰汉帝国的西部边疆。
                        ————————————————————————————————————————————
                        为了遏止边害,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派遣行长史索班率领千余人屯兵伊吾,以招抚西域诸国。此举得到部分呼应,车师前王与鄯善王主动来降。(《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 2911 页)数月之后,永宁元年三月,“车师后王叛,杀部司马”,一同遇害的还有索班。其实,单凭车师后王个人,并没有胆量公然反对东汉&&。他的此次行动,是在北匈奴的带领下实施的。(《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 2911 页。)这是北匈奴对东汉&&着手西域事务,分化西域诸国的回击。他们在杀害索班等人后,又东入敦煌等地,结果“河西大被其害”(《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列传·附班勇》,第 15&& 页)。假如北匈奴、车师再进一步,与羌人势力相联结,后果恐怕就难以逆料了。
                        这些突发情况不能不使邓太后放缓废立的脚步,必须对此再作慎重的考虑。西北地区的不靖,如果再伴随着庙堂的动荡,引起内忧外困的交臻,那时候就更加难以措置。于是我们看到,紧接着的下个月,即永宁元年的夏四月丙寅,皇子保被立为皇太子。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1-21 01:20
                        回复
                          尾声
                          刘保被立为太子,意味着国本已经底定,和帝—安帝—太子保的统绪得以确立。两天后的己巳日,刘翼被封为平原王。(《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 231 页。)君臣名分由此确定。安帝的地位,暂时稳固了。不过,邓太后仍将刘翼留在京师近一年之久,似乎还留有余地,令人遐思。
                          当然,邓太后最终并未废安帝而另立他人。建光元年三月,邓太后崩。安帝得以亲理政务。距离邓太后葬毕仅隔一日,安帝就追尊本生父母为孝德皇、孝德皇后,随后一举翦除&&宗族的势力,至五月丙申又“贬平原王翼为都乡侯”(《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 233 页)。这一切无不与此前的废立之事有关。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1-21 0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