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吧 关注:513,178贴子:12,250,142

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进,如救头然。

  • 49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
  • 196
    各位菩萨大德,晚上好,我是昌雨,2015年皈依,皈依后因为各种原因(业障过于深厚)一直没有机会朝山,这次幸蒙有传济法师带领,才有了这次殊胜的机缘,遂做此记录,愿见者得福,同沾法喜,功德随喜诸位菩萨及法界众生。阿弥陀佛! NO.1 4.30号凌晨四点多从湖南岳阳启程,到5.1号上午10.50分到达山西太原,然后随师兄们一同坐大巴来到五台山,由于是节假日,到达五台山时已是晚饭时间,在车途上师兄们非常随和,虽然互不相识,但都十分热情,
  • 181
    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著    达摩血脉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
    htmgxnn 4-29
  • 13
    不要动摇自己修行的决心,也不要扰乱他人的心。继续你自己的闻思修行,让周围的人通过你的身心变化逐渐对佛法生起信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朋友们讲讲佛法的道理。凡事都有因缘,度化众生也需要观察众生的根基和因缘。作为初学者,最重要的就是自己静下来精进修行。--摘自《寂静之道》(2017年新版)
  • 40
    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境,什么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有了慧心了,就能排除邪见、恶见。 现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个七,或是拜了几天忏,得了一种境界相,他就认为他得到了,认为了不得了,之后还招摇撞骗,这就是魔境,不是圣境。 如果你不起
  • 392
    云栖净土汇语 〔明〕莲池大师著 〔清〕虞执西、严培西同录 目 录 像赞  开示  书  答问  附  记 说  偈颂  赞铭  诗歌  纪事 竹窗随笔  竹窗二笔  竹窗三笔
  • 80
    首先,你能感觉到自己有错误言行,就恭喜你了,这是一大进步,说明你有点智慧。如果愚痴颠倒的人,他在一大堆错误言行当中他浑然不觉,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常常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他一身都是毛病却一谈起来:啊呀,我这个人不错啊,我很善良啊,我心也很清静啊。是这样的情况,说明他是就好像一个生病的人,他都不意识到自己有病,当你意识到自己有病的时候,这一念就是一个回转的机缘呐,你就会谨慎了,啊呀不能乱吃、不能胡来,他
  • 123
    《俱舍论》:万人共造善恶因,每人均得万人果。 欢迎各位师兄发菩提心,实修实证佛法,共同修持菩提道业。 此为佛门吧共修专帖,欢迎大家每天跟帖回复所修佛法功课及普回向。
  • 115
       对于佛弟子而言,“皈依三宝”似乎再熟悉不过。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对之感觉十分平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皈依不仅是一道手续,更不是一次仪式就可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甚至可以说,皈依贯穿着整个成佛的修行。如果不能真正认识三宝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即使履行皈依仪式,亦难免存在诸多问题。    各人走入佛门的因缘不同,或是基于对轮回及三恶道的恐惧而寻求皈依,或是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而寻求依
  • 302
    智敏法师 第一个是,业果是决定的。你造了善业的话,你感的果是乐果;造了恶业的话,感的果决定是苦果,不会错的。不会说我造了很多善业结果受苦了,造了好多的恶业反而受快乐了,这个是没有的。 世间上眼光短浅,喜欢冒险,看见有人做了好事却受苦,做了坏事却发了大财嘛,他搞错了,以为业果是没有的。你看,他做了坏事还不是发财了,这个发财是他过去的业果,过去他是布施供养,所以他现在发财了,但是今生所造的业,将来是要受
  • 70
    古人修道,首重三业清净。三业者,身、口、意也。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不犯贪、嗔、痴,是为三业清净。三业净则障消智朗,德高福崇,胸中磊落,举止光明,入道自然易。 所以古之圣贤,必重戒律。戒律者,所以对治不良习气也。人若无不良习气,戒律将焉用之?释迦佛于往劫因中为比丘,见鹿被猎人追逐过去,猎人来问“鹿何往”,比丘自思:实言则鹿死,不实言则妄语,以故不言,致被猎人割耳截舌、刳
  • 110
    “心ling法门”涉邪教!自称菩萨化身的创办人被限制入境http://mp.weixin.qq.com/s/-AN4xdjZytzVVSLMIZGnjg
  • 98
       永明延寿禅师垂诫   (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札宗门人,最为痛切故附录于后)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
  • 169
    佛说慢法经 西晋三藏释法炬 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 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 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
  • 149
    觉照念佛 今年是2005年,六十五年前,我的老法师,慈舟老法师打念佛七的时候,他讲的开示,我拿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虽然隔了65年了,对我们还是新鲜的。 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应该觉照”。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有觉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一个字,“照”字。 大家要是“觉照”,觉是什么?当你念佛的时候,你觉照:“南无阿弥陀佛!”
  • 334
    「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   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   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
    rf06tu 10-13
  • 24
    世智当悟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 世智又二: 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 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 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 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 何以故?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 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 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 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
  • 109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 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 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
  • 123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在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漫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
  • 24
    这几天有几位同参道友,发心要把我说的话记录下来,我看这是无益之事。佛的经典,祖师的语录,其数无量,都没有人去看。把我这东扯西拉的话,流传出去,有什么用呢?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流传经律论和注疏语录等典章为数不少,最早集成全藏,始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命张从信往四川雇工开雕,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凡历十三年而告成,号为蜀版,世称为北宋本,最为精工,惜久已散佚。此后宋朝续刻大藏经四次,最末一次,系
  • 120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跟我解说了,他是我的善知识。   你想遇到什么样善知识?   文殊菩萨才是善知识,观音菩萨才是善知识,你只能求,一般的凡夫圣人,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   你想救济苦难众生,咱们讲《法华经》,《法华经》都是善知识。《金刚经》,佛说的话都是善知识
  • 49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 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它转。 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
  • 141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
  • 2091
    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念句阿弥陀佛总可以吧?我想每一位道友都会吧?现在夏天了,虫子,蚂蚁,道上到处有各种虫类。你见到给它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叫法布施!不要产生了分别心执着心。你见到一切众生,只要它有神识的,你给它念一句阿弥陀佛。咱们看到很多道友,见到一些众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只要一闻到这声音,给它种下善根去了。这个功德无量。这也叫不住色声布施。 当你对一个蚂蚁念念,你有
    ---- 8-15
  • 190
      发心有非常殊胜的利益,真正的入大乘门是靠什么?发菩提心。这是宗大师给我们末世的众生非常慈悲的一个教授。在过去印度包括西藏,有很多时候很难抉择大小乘怎么分判。宗大师抉择得非常清楚,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你只要有这个发心,即使你见地上功夫还不够,即刻就是菩萨了。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日为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在五道十地里面,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只要你发心就是菩萨。小乘的是
  • 6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五十一 第二分梦行品第五十六   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善现言:“若菩萨摩诃萨梦中行此三三摩地,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不?”   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昼时行此三三摩地,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者,彼梦中行亦有增益。何以故?舍利子,昼与梦中,无差别故。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昼行般若波罗蜜多,既名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梦中行般若波罗蜜多,亦名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三三摩地于
  • 94
    《楞严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幽晦难明,流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除非热爱真理,我们便不能认识真理。” 作为一个选择佛教信仰的出家人,因缘是大乘佛教,那么在现实中,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就必然是我们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94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 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 次当归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归依法。 三当归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
  • 80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大众、面对自己,虽然有
  • 31
    2017-04-26 09:34 手机新浪网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 还有一种人有腿没有眼睛。尽管他的腿很健康,一天能走很多路,由于他没有眼睛,不过是盲闯而已,毫无方向地在那里走。也许走来走去,仍在原地方,根本没有挪窝。这种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
  • 231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天亲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劝发品第一 敬礼无边际  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  救世大悲尊  有大方等最上妙法。摩得勒伽藏菩萨摩诃萨之所修行。所谓劝乐修集无上菩提。能令众生发深广心。建立誓愿毕定庄严。舍身命财摄伏贪吝。修五聚戒化导犯禁。行毕竟忍调伏嗔碍发勇精进安止众生。集诸禅定为知众心。修行智慧灭除无明。入如实门离诸执着。宣示甚深空无相行。称赞功德使佛种不断。有如是等无量方便助
  • 20
    波罗奈人身贫供养品第四 《贤愚经讲记(一)》 ︱ 智圆法师 讲述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中有大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正。既生数日,复能言语,问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复更问曰:尊者舍利弗阿难等,悉为在不?答言:悉在。】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到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国中有一位大长者,生了一个男孩,长得面貌五官非常端正。才生下来几天,就能说话,问他父母:“世尊
  • 97
    觉得死更容易,是不知道死后还有来生,所以才以为死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是,如果不去改变和对治,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死亡只是换个样子重头再受一遍苦,甚至更苦。 ——学诚法师 网友: 顶礼法师! 关于“自利利他”在《庄子》中说:“徳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也有“古之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样的说法。那么“自度度人”是
  • 43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那难陀园,在墙村柰林。 尔时,阿私罗天子名伽弥尼,色像巍巍,光耀暐晔,夜将向旦,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阿私罗天子伽弥尼白曰:“世尊,梵志自高,事若干天,若众生命终者,彼能令自在往来善处,生于天上?世尊为法主,惟愿世尊使众生命终得至善处,生于天中!” 世尊告曰:“伽弥尼,我今问汝,随所解答。伽弥尼,于意云何?若邑中或有男女,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
  • 184
    信心、恭敬心是修出来的,不是“感觉”。对佛法了解得越多,自我的修行越深刻,对佛菩萨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越强。信心离不开对佛法义理的学习和修行实践,否则只是表面的、浮浅的、一时的感觉而已。 ——学诚法师 网友: 法师您好!佛法教我们凡事随缘、不强求,可网上那么多念各种经咒得偿所愿的事情,有些经咒的功德说凡有所求,莫不成全,这些又如何解释呢? 学诚法师: 诵经持咒,依照佛法的教导做善男子、善女人,这都是善业,若
  • 96
    现代人的生活通常很紧张,如何使用真正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是非常重要的事。 放松身心不是纵情娱乐 放松身心和纵情娱乐并不相同。 有些人以唱卡拉OK 、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到缓冲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放松一下自己的目的。 不过,在娱乐的活动之后,往往也会感到很疲累。本来是工作上的疲累
  • 71
    禅是智慧的、安定的、清净的。智慧是不被环境所困扰;安定是不被环境所混乱;清净则是内心不随外境的杂乱而杂乱,不随外境的污染而污染。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的懒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过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只是为了个人糊口,或为家庭生计,或为事业打拼,少数有理想抱负的人,几乎都是为社会大众的安全幸福而忙。不仅是为目前,也为未来。 忙而不乱,享受呼吸 我是一个非常忙的人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