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教吧
关注: 4,320 贴子: 4,135

上海早教吧欢迎你

  • 目录:
  • 学校话题
  • 0
    没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不让孩子幸福的父母,父母的钝感力是孩子成长中幸福指数的基石。 我们看着初生婴儿天使般的微笑,父母的愿望只是单纯地希望他能幸福快乐。 慢慢地,我们就希望他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懂事、双商在线……一点一点剥夺着孩子的幸福。 父母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请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的小孩,用迟钝的温和的力量去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成长。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 长长的路,请让孩子慢慢地走。
  • 0
    越敏感的父母,孩子活得越累。而越钝感的父母,孩子过得越轻松。 当成长氛围更自由了,孩子也就能成长得更好更幸福。 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未来能够成才。 因此父母们往往都很敏锐,容不得孩子不优秀。 认为只要对孩子有益的就统统塞给他,像赶鸭子一样,一路催着孩子往前走,孩子就能变得优秀。 殊不知孩子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导致孩子内心充满了压力,毫无幸福感。
  • 0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教育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的小事情。可一件件的小事情,培育了孩子习惯的好坏。 习惯即行为,行为即性格。 我们夸一个人性格好,实质是在夸他这个人,行为作风让人舒服。而行为作风,截肢开来,就是由一个个良好习惯组成。 在职场上打拼过的父母都有这个感受,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飞多高,靠的不是学历,更不是颜值,而是性格。 什么是教育? 所谓的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 0
    那么什么时候奖励,怎么奖励是合适的呢? 没必要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给予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有进步或者表现出新的、积极的态度时可以给予奖励。 具体怎么做呢? 1. 立即。做出的行为与得到奖励的时间间隔越短,奖励就越有效。 2. 分时段进行。 对娃的大脑来说,实现长期目标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技能。 而倘若能帮助娃切割目标,每个阶段完成分阶段目标,接着帮他加油打气,让他可以再接再厉,这对他未来的学习和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 0
    具体举个例子。如果娃关掉电视,不再看动画片。我们给予两个奖励—— A:物质奖励,比如巧克力,玩具。 B:情绪奖励,陪孩子玩孩子感兴趣的事,比如拼图游戏、讲故事。 B一定是更优的选择。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一项正确的社会性活动——关电视,和另一项社会性活动——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二者属于同类型;但关电视与具体实物“玩具”却属于不同类型。所以相比较而言,前二者的结合更容易。 第二,“我们陪娃做游戏”和“奖励他们一个
  • 0
    奖励做得好,教育就成功了90% 如果你知道如何奖励孩子,如果你知道什么时候奖励他,那么你将在养育这场战斗中获得90%的胜率,同时你和你的孩子都会对亲子关系更加满意。 奖励之所以对大脑发育重要,是因为每当娃感觉到被奖励时,在大脑控制动机的区域,就会分泌出一种我们称之为“多巴胺”的物质。多巴胺是一种和人的情绪、感觉有关的物质,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它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在奖励时,分泌的多巴胺可以让娃的大脑将已经
  • 0
    当然,有时候事情不能按时进行或完成也会让我们焦虑。但为了避免紧张感,需要我们提前作好准备,给自己和家人充足的准备时间。 比如全家老少5口要一起出行,那么就给每个人15分钟的时间提前准备。这意味着想要按计划坐进车里,必须在1个小时前或者更早的时间就开始准备了。但是,没有必要对大家说:“我们必须在45分钟后出发。”这会让自己和家人都更紧张,心里总在倒数时间。不如说:“现在开始,我们要把东西装进背包了。”“现在
  • 0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会使我们的步伐慢下来。 孩子的世界单纯得没有时间概念,所有的游戏中都不包含“赶时间”这个项目。 他们玩得悠然自得,全情投入,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比当前的玩耍更重要的了,即使有他们也不在乎。 所以,建议经常加入孩子的游戏,感受时间停止或缓慢前行的幸福感,摆脱成人的急躁和独断。
  • 0
    房间一尘不染,还可以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同把家里的每个人都照顾得非常好。能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还是薪水让人艳羡的职场精英。 多么完美的女人,你真的能做到吗? 好吧,你不能! 事实上,我们越早承认这一点,就会越早受益。也许这个世界有超人,但要勇于承认自己不是! 成为妈妈之后,我们要经常重新审视“高效率”一词的含义。 比如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最好不轻易趁孩子睡觉开始一项巨大的家居工程,哪怕是彻底的打
  • 0
    作为妈妈,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而能用来做这些事的时间又太少。 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去尝试同时做好几件事。 当然,只要安排得当,几件事情一起做没有什么问题,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叠衣服。 可是,这种高效率的做事方法一旦用在育儿中,经常会让我们有崩溃感。 比如一边在厨房里想要切出细细的土豆丝,一边还想着女儿会不会没有像你安排的那样坐在客厅的地上乖乖地玩积木,她会不会爬去摸电源插头。结果,你不得不放下刀去看女儿
  • 0
    要知道,压力是会传染的。 那么,有些东西必须放弃! 虽然我们总说没有时间,但实际上赶时间在很多时候还是出于习惯。毕竟,生活中没有人要面临什么最后的期限。 所以,可以把“别着急,慢慢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口头禅,甚至贴在家里的门廊里。 也许这样可以使我们经常受到提醒,有助于改变着急的习惯。 当自己觉得被一些“立刻”“马上”的事情弄得不堪重负的时候,能迅速冷静下来。 更为神奇的是,当你习惯对孩子说这句话之后,他
  • 0
    妈妈:亨利,你可以像妈妈这样亲亲妹妹,你老戳她,她会很疼的。 亨利:好的,妈妈。我也来亲亲妹妹。 我们需要教孩子尊重他人的边界。 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当好表率,不仅尊重他人的边界,也要求自己的边界得到尊重。 有些孩子会不停地做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是因为小家伙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可做。 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 拒绝他人,又不伤害别人,对我们大人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站
  • 0
    爸爸:你这样玩儿水,会把新鞋子弄湿的,鞋子多漂亮啊。 妈妈:妈妈很伤心,很生气。看,你把鞋子弄湿了。 孩子在两岁后,会经历他人生的第一个心理反抗期 。 父母对孩子要有原则,但2、3岁的孩子毕竟不是成人,过多地讲道理是不合适的。 可以利用孩子对大人的依赖,用语言及非语言的表现,让孩子感觉到“拒绝”。 例如:“妈妈生气了。”要告诉他:“你这样做我不喜欢。” 这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
  • 0
    孩子:妈妈,我想吃巧克力。 妈妈:妈妈没办法给你买巧克力,不过苹果和草莓你也很爱吃,选一样吧。 孩子:我要吃草莓。 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选项不宜过多,二选一即可。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
  • 0
    孩子:妈妈,我要吃糖。 大人:可以,吃完饭以后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 孩子:妈妈,我可以玩儿一会儿吗? 大人:嗯,你写完作业以后,就可以玩很长时间。 当听到父母说“不”时,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对于孩子的行为,作为家长的你,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愿望和需求,而不是一开口就拒绝或指责。
  • 0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拒绝本身的成效。在拒绝孩子时,语气要肯定,态度要温和,语言简单,避免唠叨;对于同样的事,家长之间的态度也要保持一致,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规范。 一旦拒绝了孩子,就不能出尔反尔。即便发现有不妥,可以以后弥补,也不要因孩子撒娇哭泣就改变决定。否则他们就会“学会”用撒娇哭泣,来获取他们想要的。 另外,还要明确一点: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只是拒绝孩子要求的这件事,不是拒绝孩子。这样的意见,
  • 0
    不遵守规则 孩子到了2岁,就已经可以明白一些简单的规则了。他们违反规则大多数时候并非故意,而是不明白。这时父母需要坚定地说“不”,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如“红灯停,绿灯行”、“乱扔垃圾”等。 伤害别人 3岁以下的孩子,常常会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生气时,他们可能会打人或咬人。但并不知道这样,这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大人在阻止他的同时,要先抚慰他的愤怒。可以握住他的手臂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不可以咬
  • 0
    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粗暴地拒绝,是直接的方式,但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因为物质索求,被严酷拒绝的孩子,将来或将发展成内在匮乏型的人格。 因为曾经的要求被冷酷拒绝,孩子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长大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都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因为害怕遭到同样的拒绝。 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需要先弄清楚
  • 0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
  • 0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
  • 0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
  • 0
    大人:看到你打弟弟,我很生气,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烧。我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大人:看,你把鞋子、袜子、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 大人:我做好了饭,你不吃,我很生气,也很失望。 情绪具有记忆性。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清理,就会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所以坏情绪是不能积累的。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 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
  • 0
    孩子:好难过。今天老师批评了我,说我是骗子,因为我告诉她我忘了写家庭作业。她说她要打电话告诉你。 大人:是吗?你今天真倒霉。 孩子:嗯。 大人: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做骗子,你一定觉得很丢脸。 孩子:我觉得很丢脸,很难过。 大人:我打赌你一定在心里偷偷骂了她几句! 孩子:你怎么知道? 大人:当有人伤害了我们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这么做。 孩子:嘿嘿,那我感觉好多了。…… 与孩子沟通,需要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
  • 0
    孩子:这是谁画的画儿?真难看。 老师:在我们的幼儿园,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儿。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难看的画儿。 孩子:谁弄坏了这辆小汽车? 老师:玩具是拿来玩儿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这个第一天到幼儿园上学的孩子,虽然刚开始有些抵触和害怕,但他还是慢慢接受了眼前的这位老师。因为通过对话,他觉得这个老师很好,即使自己的画儿画得很难看,或者把玩具弄坏了,老师也不会生气,自己不需要害怕,待
  • 0
    大人:我看到了一个生气的小男孩儿,一个嘟着小嘴,非常生气的男孩儿。 孩子:我很生气。我非常生气。 大人:为什么? 孩子(非常小声):我想你,我从学校回家后,你从来都不在家。 大人:嗯,我现在知道了,你希望从学校回家后能看到爸爸在家里…… 孩子一出生,就有愿望、也具有能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表达自我的感受。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我们可以给予孩子重要的礼物,就是时间。因为有了时间,就可以倾听和被倾听。只有通
  • 0
    方法一. 合理满足 对孩子合理的需求,尤其是学习、探索环境的欲望要给予充分地满足。 方法二. 转移注意 对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危险的活动,应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适当采取转移注意的办法进行软处理。如打开电视机看一些有趣的节目,给他喜欢的一件玩具,或者干脆带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等等。 方法三. 故意忽视 有时,孩子会故意做一些恶作剧,以观察你的“有趣”反应。例如:你不让他打开电冰箱,他就故意当着你的面,把冰箱打开,等
  • 0
    孩子在1.5-3岁时表现得比较反抗,他们不太听话,爱发脾气,这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在1岁半以后,孩子能独立行走,可以用语言表达要求,手部动作也增强了,他们独立性的增加,减少了对大人的依赖。 2岁过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我”的概念逐步形成,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当这种想突出“我” 的强烈愿望,受到成人的约束时,就会表现出反抗的情绪。这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因此,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
  • 0
    很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愤怒地给孩子贴上“窝囊废”、“蠢货”等标签,永远一副我比你懂的脸。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他们精神内核和成长规律,他们现在慢不代表将来也慢。 现在性格内向,不代表将来社交有障碍,现在犯错,不代表他们未来就不优秀。 只要父母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和等待,他们就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发掘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受标签的制约,将来成为自己都讨厌的人。 “教
  • 0
    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孩子起床不叠被子,往往会不耐烦说:“你真是头懒猪”,看似不经意的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伤害很深。 这时可以说:“妈妈希望你每天起床能把被子叠好,你不会我可以教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应当“就事论事”,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孩子没有了心理攻击和内耗以后,他们才会有更多空间来思考和反省,以主动完善自己未来的行为
  • 0
    家庭教育的基础,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 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做事的理由,所以我们在指正孩子错误之前,一定要先听听孩子的心声。 比如可以这样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来听听吗,我们一起来面对好不好? 先倾听再沟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如果一味指责谩骂,即使孩子承认了错误,但孩子心中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想要去改正。
  • 0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对于一个如纸洁白的孩子,一旦被贴上标签,恐怕要挣扎一辈子。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否则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幼小心灵受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 在这里,我的理解是: 不给孩子贴标签,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也给他们足够的耐心,才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也是做父母最美的样子。
  • 0
    标签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像一个预定的模子,扣在谁的身上,谁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为标签形容的样子,甚至这种推动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这时也许有人会说,我给孩子贴都是好标签,那该没问题吧? 并不是。 正能量的鼓励当然没错,但一旦标签化,过高的要求就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造成精神上的巨大负担,最后得不偿失。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无论是“好”是“坏
  • 0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经常会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连上课都不敢发言。” 或者,“你怎么这么蠢,干什么都不行。” 而且很多家长喜欢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些,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我们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对孩子的个性以及不当行为抱怨几声而已,并不是要刻意去伤害孩子。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孩子的行为和个性被类化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
  • 0
    Spend---用来储存买零食和小玩意的钱 Save--- 用来储蓄买比较贵的东西的钱,或者是存到银行的钱 Share---用于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或者是买礼物送人 有了储蓄罐之后,家长可以帮孩子列一张清单,让他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财务开支。还可以写一张心愿单作为奖励,当他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比如六个月)有意识、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财产后,可以收到一件他们渴望的礼物。 为了达成愿望,在尝到劳动的果实之前他们需要尽自己的努力存更多的钱。把孩子
  • 0
    1. 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 这个计划在给钱的时候制定比较好:家长只提出原则,具体内容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要监督、检查。 2. 留给孩子支配的数额应当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 压岁钱大多超出孩子平时零用的数额,父母应建议孩子把钱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必需的大件物品,并依据孩子的年龄及其消费预算留下一部分当零花钱。 3. 带孩子购物,示范明智消费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可带孩子一起去,通过货比三家,教会孩
  • 0
    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的独特方式来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 回想一下你身边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 明明是在称赞人,但是话听起来就是有那么一点别扭;约好了一起吃饭,总是会借故迟到;每次提交工作资料,总会漏掉一些内容,提醒多次依然如此…… 而且这些人一般都和颜悦色,也不表现出生气,可是会让与他们沟通的人莫名地很生气。 这类人之所以会这样处理人际交往,很
  • 0
    很多父母都想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但是对于什么是“高情商”,多数父母自己都说不清楚。 “就是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吧,受人欢迎。”“待人接物得体大方,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情商”这个概念流行了这么多年,几乎所有人一说到孩子的教育,首先想到就是后天可培养的“情商”,但还有一个“商”最近也被对此提及,严格来说它属于“情商”的一种,有人将它成为“怒商”。 为什么说怒商非常重要,甚至应该排在情商教育之前呢? 因为愤
  • 0
    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遭受不公正,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宣泄情绪的必要手段。 你或许会说:愤怒是消极情绪,不懂得管理消极情绪,是情商低的表现。 甚至很多育儿观点里,都会强调: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管理好“低级情绪”。 这里所谓的“低级情绪”,指的就是类似愤怒、悲伤、嫉妒等负面情绪。 但这种观点一定正确吗? 我想说的是:情绪不分高级低级,情绪只分初级和复杂。
  • 0
    给孩子“赋权”,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孩子积极主动、自信笃定、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通过一次次选择的好处在于: 1、孩子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2、孩子清楚了,有些事情哪怕不太想做,还是需要去完成,但他可以选择完成的时间和方式,让这个过程更愉快一些,他学会了 灵活主动地去做事。 3、孩子清楚了,哪些是他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负责
  • 0
    比起太多的选择,有限的选择更能带来积极的效果,人们对自己的选择也会更加满意。 运用到教育上,就是要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这一点我很有体会。一天晚上,儿子玩得正嗨,眼看九点半了,还不想去洗漱。我催了一遍又一遍:“赶紧去洗漱,都几点了,天天睡这么晚,明天早上又该喊困了……赶紧的!你听没听见?我都说了多少遍了!” 儿子有口无心地答应着,迟迟不行动,直到我发火吼他,才不情不愿地去洗漱。——相信这样的场景父母们再
  • 0
    最直接的启发,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已步入老年的父母。我们通常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让他们不操心、少干活,跳跳舞、打打牌,“游手好闲”地颐养天年。 其实,在适当的范围内,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做,或者请他们为我们帮帮忙、出出主意,反倒对他们是有益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还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也由此和社会发生更多的连接,这些都有助于延缓身体和心理上的衰老。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选择
  • 0
    鼻子 鼻腔本身就有免疫、自洁、屏障等功能。如果清洗不当,反而会损坏孩子的鼻黏膜,破坏鼻腔内的生理环境和免疫功能! 所以,除非孩子的鼻子被严重堵塞,家长不要轻易给他清洗鼻子,避免“好心办坏事”。 耳朵 不少家长有强迫症,看到孩子耳朵里有耳屎,就想动手挖一挖。 但其实,耳屎具有清洁耳道、杀菌、保护耳膜等功能。经常给孩子清理耳朵,会失去耳屎对耳朵的保护,孩子外耳道娇嫩的皮肤也容易受到损伤。 一般来讲,孩子的耳屎
  • 0
    经常有家长喜欢临睡前给孩子洗澡,认为洗个澡既有助睡眠,还能省去睡前洗手脸的麻烦。 可是,睡前洗澡真的有助睡眠吗? 其实不然!临睡前洗澡会让孩子受到热水的刺激,身体循环加速,心率增快,脑温升高,反而不容易入睡。而且,如果头发湿漉漉地睡觉,孩子会很容易着凉,引起头疼感冒。 建议在睡前两个小时左右给孩子泡个澡,不仅可以洗尽一天的疲乏,还能促进睡眠。
  • 0
    有研究证明,当人体饥饿时,血糖水平会降低。这时候洗澡,大人尚且会因为低血糖而出现头晕、体力不支的情况,更何况是孩子? 饥饿时给孩子洗澡,只会进一步消耗孩子体内的能量,容易让孩子产生头晕、目眩,甚至休克等问题。 而且,孩子饥饿时洗澡配合度不高,容易哭闹,往往会导致洗澡不能顺利进行。
  • 0
    常言道:“饱不澡,饿不跑。”饭后不给孩子洗澡,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孩子喝完奶或吃饱饭后,如果马上洗澡,会使全身血液过多地流向皮下毛细血管,而胃肠道的血流量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 其次,由于进食后孩子的胃呈扩张状态,马上洗澡容易出现胃反流,引起孩子呕吐,甚至造成窒息。所以,洗澡通常应在进食后1-2个小时为宜。
  • 0
    如果孩子的皮肤有脓疱疮、疖肿、烫伤、外伤等损伤时,千万不要给孩子洗澡,否则皮肤损伤处的创面很容易扩散或受污染!实在要洗,建议采用局部擦浴的方式(避开创面)给孩子清洁身体。 另外,孩子在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也会留下微创口。如果给孩子洗澡,水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进入到针孔部位,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在孩子接种疫苗后,最好24小时之内不要洗澡。如果不小心给孩子洗了澡,要观察至少2天时间,看注射部位有没有红肿,孩
  • 0
    户外活动频繁的春天,孩子们经常会在外面玩疯了,回到家一身臭汗、脏兮兮的。这时候,如果家长立刻带孩子去洗澡,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 一方面,孩子在剧烈运动后,毛孔完全张开,脱衣洗澡时寒气会趁虚而入,孩子容易受凉;另一方面,热水会刺激孩子全身的毛细血管进一步扩张,心脏、大脑的供血量减少,容易出现头昏、胸闷、眼花,甚至晕厥等现象。如果长期运动后洗澡,孩子有可能会患上慢性的头晕、头痛等病症。 建议大家先用干毛
  • 0
    有些家长认为,发烧后给孩子洗个澡,是一种很好的物理降温方法。 但其实,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孩子体温高于38.5℃的时候!这时,孩子对冷热的刺激都比较敏感,血管和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如果给他洗澡,全身毛细血管会扩张,导致孩子体内主要的脏器供血不足,容易出现急性脑缺血、缺氧,甚至休克、惊厥等问题。 此外,退烧后48小时内,也不要给孩子洗澡。孩子的身体正处于虚弱状态,抵抗力特别差,洗澡很容易遭受风寒,引起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学校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