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广场吧
关注: 26 贴子: 792

心灯常明,遍照十方

  • 目录:
  • 其他
  • 0
     【佚名文章,谨慎参考】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 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
  • 13
    拜佛礼佛念佛。。 南摩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摩当来下生弥勒佛
  • 12
    晨起拜佛,吉祥每天!《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特发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与同修善友每日在此供养(表情中有蜡烛、鲜花),供养功德不可思议!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求者如愿!苦者得乐!众生安康,同证菩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15
    “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凡夫的“心识”是“有分别”的,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凡夫与圣人的分界,就在“有分别”与“无分别”。有分别妄念的是凡夫,无分别的智慧是圣人。佛教和科学的不同,也是在“有分别”与“无分别”。科学家以为无分别,就不能制造飞机大炮原子弹等。佛教认为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生死是苦报,而苦报的“因”是造恶业。有了造恶业的“因”,便得要受苦报的“果”。譬如我打伤了人,员警
    gds哦 3-26
  • 30
    谛闲法师誄(冯达庵大阿阇梨) 大教凌夷 知識難逢 法師應世 擬象擬龍 英年啟悟 三諦圓融 忽從定出 辯才唯雄 一心三觀 廣播宗風 四明以後 始見追蹤 著作等身 媲美靈峰 名公巨紳 相率景從 獅子無畏 只懼身蟲 蕩閑踰檢 師所不容 教演天臺 行慕遠公 佛號萬聲 日有常功 八旬開五 世緣告終 從容書偈 坐化觀宗 瑞應昭昭 信脫樊 一門緇素 如喪元戎 依隨俗諦 含淚撫胸 我生也晚 隱粵之東 為法惜人 悲心遙同 後起諸英 尚其紹隆 以下摘自谛闲法师《圆觉经亲
  • 11
    简说即夜间不睡觉,结跏趺坐,或念佛,或参禅,或看话头,盘踞终日,不分昼夜。乃了生脱死,速证涅槃之要行 不倒单是头陀行的一种,过去很多大师都是修不倒单的,清定上师,高僧广钦,宣化上人,和很多高僧都是夜不倒单(彻夜打坐)
  • 0
    “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
  • 3
    1) 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么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么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么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2) 下座观心
    幻影shy 4-6
  • 6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流传于南方上座部教区的菩萨道思想,下面我们将把流传于中国汉地、西藏
  • 6
     当今世界的佛教,从传播地域的分布和经典使用语言上,可以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在一般人的观念上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传着“大乘佛教”,注重菩萨道思想;而南传佛教却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阿拉汉(arahanta,阿罗汉)、趣般涅槃为目标,属于解脱道。   其实,在南传巴利语三藏圣典当中,也保存着丰富的有关菩萨道思想和实践的经典。1956年,缅甸的三
  • 0
    一境三谛,三谛圆修。 以前见识浅薄,只知二谛。 感觉自己白学了。。 遇到即是缘,新的开始 真心与担
  • 0
    圆觉经里有这几个词   01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 1
    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
  • 10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着,也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更清楚;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可是从禅的观点来看,若无佛法的指导,由静坐所产生的智慧仍然是带有烦恼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还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冲突的人、事、景物之时,他的内心就会痛苦挣扎了。
  • 29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 5
    虚云老和尚开示: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我们现在是参话头。话头就是我们应走的路头。我们的目的是要成佛了生死。要了生死。就要借这句话头作为金刚王宝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情不留。一法不立。那里还有这许多妄想来作诗作偈。见空见光明等境界。若这样用功。我不知你们的话头到那里去了。老参师傅不在说。初发心的人要留心啊。我因为怕你们不会用功。所以前两天就将打七的缘起。及宗门下这一法的价值和用功的法子。一一讲
  • 0
    唯识宗对于行菩提心的教诲非常严格,特别是积德行善时不能有八种染污之心。若是沾染八种染污心,去发菩提心也好,去积德行善也好,修炼任何的佛法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行菩提心行者一定要消除内心的八种染污。 唯识宗对于行菩提心看作水晶球一样的,有了行菩提心一切功德都能显现出来,若是有一点染污沾染水晶球的话,就显现不出来它清净的一面,同样,内心的染污沾染我们菩提心的功能,也就显现不出来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水晶球一
  • 5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藏教,又称三藏教。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为经
  • 3
      前几日同学聚会,我狠下了一番工夫。做头发,买衣服,折腾了好一阵。怎么着也算小有薄名,何况大学毕业十年了,谁都想让自己看起来仍旧玉貌朱颜吧
  • 2
    【延参法师】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沧海桑田难为水,繁华落尽成悲凉。偶尔的一转身,一回眸,我们会发现往昔中那些曾被自己执著过的人和事,在滚
    夏凤阳wan 10-12
  • 0
    天台宗所立之三惑,何谓三惑?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名为三惑。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尚未证成无上佛道,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
  • 0
    佛者,心也。 魔者,心也。 正法,心也。 末法,心也。 看一眼乱象,不如观一刻自在。 道一句浮言,不如念一声佛号。 插一柱高香,不如点一盏心灯。 辩一句是非,不如静一分清闲。 心平则正法久住,心迷则末法即现。 善自护念,心佛不二。 一念之差,心魔不远。
  • 0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楞严经节选> 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
  • 9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上面讲过的话,都是教我们如何安心。安心实际上就是讲的安心法门。修学安心法门,一是要有善知识开导,另外也要自己善用其心。自己从修行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经验,所以说“其中善巧,出自方寸。”善巧也就是方便,善巧就是智慧。安心不是盲目就可以做到,有善巧方便才
  • 3
    破迷开悟,悟即雾也!即无量劫以来之无明习气,像雾中无数的小水滴样阻挡了我们的“眼”,看不清世
  • 2
     一、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      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
  • 0
    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在闻法的时候,自己的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当专心致志倾听说法的声音。否则,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但恐怕连一句正法也不会听清。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者单单听听以敷衍了事而没有铭记于心,那就会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
  • 8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如是我... 10-29
  • 0
    问: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 问:无念者无何念?答:无邪念,非无正念。 问:云何为邪念?云何为正念?答:念有念无,名邪念;不念有无,名正念。念善念恶,乃至苦乐生灭取舍名邪念;不念善恶苦乐等,名正念。 又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惟念菩提。
  • 0
    生者皆归死 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 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尽皆坏散 大海深无底 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 上至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镇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循环三界内 犹如汲井轮 亦如蚕作茧 吐丝还自缠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
  • 0
    持戒是末法众生住持三宝、住持佛法的重要条件,叫佛教的幢相,佛法、佛教的寿命。四众弟子能够奉持戒律,就是在住持佛法,令佛法在这个世间发扬光大。如果佛教的四众弟子不持戒,就会令佛教在这个世间提前消亡。
  • 7
      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有益。以世法说:“年老者静坐,可以减少头痛腰痛、眼花心乱、血压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轻者静坐,可以减少欲念,静定有智,遇事不太冲动,避免与人争斗。所谓‘血气未充、戒之在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实可从静坐体得其好处。      以佛法说,佛教有经律论三藏,旨在戒定慧三学,而三学尤以定学为中心,定水不波,妄浪平息,智体澄清,见理分明,则是非明辨,邪正判然,由正
  • 1
    原 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
  • 1
    歌词 扫地扫地扫心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 无明烦恼皆远离 人人若把心地扫 乌云烦恼皆远离 一一一一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
    梵净心 4-25
  • 8
      一、修证的重要性      学佛贵在修证佛法所包含的经、律、论三藏,都是说明修证自己如何超凡人圣之理。今处未法时代.修持的人,能够真正证果
  • 1
      蝉性高洁,知了觉悟。“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蝉性借喻屈原,在禅家看来,表明古人天性中自具禅意,以蝉说禅。浮游尘埃,隐身止语;出世发声,一鸣惊人;恰如君子,震耳发聩。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因其造型和寓意,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吉祥佩饰。古有说法,生以为佩,死以为含。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
  • 8
      如何修持“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所谓三昧,又称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等。也就是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 3
      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      --晋.跋陀罗     
  • 15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
  • 1
    玄奘法师译本 观 自在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妙香99 3-31
  • 0
      电视连续剧“雾柳镇”中有一个叫花子,他被一个米店柳老板收留,柳老板把两个女儿都托付给了他。      他两个女儿都认为他是最好的丈夫。因为
  • 2
     “平常心”是什么?就是做人的一种修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人性充满贪瞋痴,性急浮躁,背信弃义,见利忘恩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沉迷人性,
  • 0
      参禅的人很容易发生的境界:      第一、就是有定。有的时候,一坐五、六天,甚至十天,也不需要吃饭,却是面色红润。      第二、能开发
  • 0
    鼎州禅师和一个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风,吹落好多树叶。鼎州将树叶一片一片捡起来,放入口袋里。      沙弥看了,说:“师父,您不必再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恭敬谦和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