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很多人说知识和实践合一,也很合理。可是按照王公想打破朱子天理外求的想法,这个知指良知岂不是更合理?王公将良知从内心的念头开始算实践,更能解释知行合一是良知和行动合一
-
10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
3南京谦道学堂创办于2015年,学堂以经典教育与医道为主,同时开办胎教,古琴等传统项目。学堂创办人愧心老师,号道原。曾经深入研修儒释道各家经典,尤其对南怀瑾先生著述修学深研数十年。先生擅长以经解经,经史合参,对阳明心学,老庄孔孟经典也体悟运用并致。。。。。谦道学堂现对各方公开招募义工,同时欢迎各方同仁,贤德到访交流参学。义工要求:长期义工:1,有出世之志(发大愿)或者入世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有缘人。2,对医道
-
5懒惰是最大的私欲,它甚至可以盖过食欲和色欲,例子我就不举了,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欲望是行为的根本动力,跨不过懒惰这道坎,做什么都没劲,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吧友是如何克服ld的?
-
8最近翻阅下《坛经》,感觉和阳明心学好多地方如出一辙,都是求内不求外,阳明当初应该受禅宗影响比较大吧,两者有何区别?
-
2我该何去何从?
-
19如果说阳明心学讲致良知是对的, 但如果说阳明心学是致良知之学就不对了。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
-
6很久未陷入到思想的混乱当中了,是因为以前的价值观问题,最新出现的底线问题,随机重组折叠现出自我精神的未知问题。 而当下感受到,个人的价值观与底线有着微妙的互动关系,表达一下,牧集一下灵感。 大到农业经济社会革命至工业发展社会改革直至金融社会的跃进。社会阶级分层每个个体职能的不同分工,小到个人信仰与信仰变化中,价值观和底线都在进行着微妙的变化。回想起来初中时的学习状态,初一的时候成绩很好,可以独立完成
-
20平日里,只在大事上知道分清私欲良知,在吃喝拉撒睡这等小事上大多已忽略了,私以为,正因此功力不逮,难见效果。
-
1本人1974年生,男儿身,未婚。从事国学家庭及儿童教育,中医及古琴胎教等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现居于江苏南京田园乡村。字愧心,号道原,现寻人生伴侣,共同生活,为爱而光。对女方的要求:接受中国文化及中医,无家庭挂碍。喜欢过知足少欲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享受生命的喜悦。电话及微信:15951812774-苗,加微信请备注:哈哈哈。。。感恩配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生命都喜悦自足。。。。。
-
4问:“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
2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
8这几年这零零散散学了好多东西,学习方法也没少学,但是在读完书的几个星期之后,或者说一阵热血之后总是行动不起来。我感觉我像一台机器许多零件都已经就位了,但缺乏一根将零件与发动机连接在一起的主轴。抱歉,我不想再靠毅力,把与懒惰交谈对抗后,所能利用的时间用在穷举法上了
-
84过与不及的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哪来的过与不及,哪来的私欲,会不会好多人对于私欲产生误解?
-
1我个人觉得,为人处事有“道”和“术”之分。只要你坚信“道”,保持清醒去落实它,哪怕现实处境很糟糕,你也不会感觉痛苦……下面你们补充
-
5需要时时刻刻在内心主一个天理吗?感觉心中有一个大病根、私心很重,却不知道怎么克私
-
28
-
1好面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
2我不忍心伤害别人,可是别人为什么要来伤害我?
-
10
-
1程子云:“知之而至,则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自有不能已者,循理为乐者也。非真能知性者未易及此。知性则知仁矣。仁,人心也。心体本自弘毅,不弘者蔽之也。不毅者累之也。故此理明则私欲自不能蔽累;私欲不能蔽累,则自无不弘毅矣。弘非有所扩而大之也,毅非有所作而强之也,盖本分之内,不加毫末焉。曾子“弘毅”之说,为学者言,故曰“不可以不弘毅”,此曾子穷理之本,真见仁体而后有是言。学者徒知不可不弘毅,不知穷理
-
52中国的同性恋者数量越来越多,从前这部分人群在暗地里表达,到现在两男或两女亲密游走在街上大有人在,在这个变化的前提下,各位同学结合我们的心学来
-
20但是感觉只是说超我的话,太肤浅了,像是超我本我自我三者的整合。或者说心理学中的“超我自我本我”只是可以对应大脑的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而阳明心学中的本心,另有其所归。还是说心理学中“超我本我自我”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
87任何关于心学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
-
14心学是一门哲学。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 目前对阳明先生一生经历基本了解,对明朝历史有基本了解。《传习录》读了一些但是感觉有些内容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知道用处的比如,传习录中止于至善的我懂一点点了,因为阳明先生说了对象,即对父母对兄弟对君王要止于至善。 不知道用处的比如,第一节的徐爱和阳明先生对话新民和亲民之争的意义在何处?
-
14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
15我们大部分人都在“知”这里。我认为知道后去动中求静,增加自己的阅历。阳明先生看破生死,也是在被刘瑾追杀死里逃生,在贵州龙场经历艰难险苦,基本上是死难!淡生死,悟道
-
211天泉论道, 钱王之路孰优孰劣? 阳明心学, 如何真正彻底的发扬光大?
-
36之前细读明史的时候注意到了阳明心学,觉得很有趣,但是没有深入,现在打算了解并修习心学诸位8U有无好的推荐多来点白话文的,LZ文言文不太懂
-
4众所周知,日本对阳明心学的推崇要比国内人气高很多。正因为他们被阳明心学深深影响,才让我们看到心学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读了日本阳明心学大师冈田武彦的书,发现日本的心学门派也很多,光从事上练来讲,我觉得日本更讲求知行合一!而我们还在从知上面做文章。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都很爱读《孙子兵法》,为何毛胜而蒋败其根本就是毛学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心学发扬光大的世纪,那么我们怎么学习才能把
-
7想学心学应该怎么入手,从那几本书开始看啊
-
4
-
4
-
21阳明先生说事上无心外之事,也无心外之理,我的理解就是从这句话里来的,我认为阳明先生提出要知行合一是要世人从求外在之理转而去向内索求,去致良知,而不是现在说的什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是良知,行亦是良知,始终只在良知上用功,我这样理解对吗?
-
10“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
-
1之前的帖子
-
16这是一个关于内心归属感的问题。 人,随着年龄慢慢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历经生活的种种,鸡毛蒜皮也好,悲欢离合也好,可能难免或多或少会体验到内心的迷失。 是否在你的心中有一个点,能成为你心中的归宿,或者是精神的家园?当你疲倦了、迷失了,她总能够指引你,从失落彷徨中走出来。。
-
76阳明引孟子“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夭寿不二”与《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对应联系,不甚明了: 1.孟子言“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夭寿不二”,我觉得三者意思差不多,后两者是为了实现前者,三者都是为了“至善”、“穷理”、“惟精惟一”,难道就是前者“成色”足,后者“成色”不足?所以有圣贤之分? 2.《中庸》言“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我理解为“三者都可以做到圣人之所为,行为结果都一样”,但后两
-
201在这里开个贴子。谈谈自己学习传习录的心得体会。
-
4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
5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
6传习录应该有十一年没翻过了 除了知行合一 剩余记住的也少之又少 从当年的那个高中生到现在 我贯彻的最好的是九个字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岁时沉迷哲学类书籍 现在接近30,对哲学类书籍轻而远之 也不知道下一个阶段的我 会是怎么样
-
3问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