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吧 关注:4,372贴子:29,163
  • 6回复贴,共1

拳意述真—孙禄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 序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
民丶国十二年岁次癸亥直隶完县孙福全序



IP属地:四川1楼2011-02-17 16:38回复
    八 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 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十 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十 一 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十 二 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2010-3-5 23:22 回复  
    


    IP属地:四川5楼2011-02-17 16:41
    回复
      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三 则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
      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息调。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
      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
      ,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 第五节 车毅斋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
      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起初所学,
      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
      纯熟,再贯串统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
      ,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
      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
      有八卦也。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
      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
      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
      ,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
      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所以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法而
      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
      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
      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的颇
      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
      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至
      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
      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
      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间皆有间断
      ,不能连手变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练拳之人,
      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余此时正洗面,且吾
      洗面之姿势,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脚望着余之后腰用脚
      踢去。彼足方到予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予并未预料,譬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
      心中之神意知觉,即速又望北接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觉腰下有
      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有余,平身躺在地下。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无从知以何法
      应之,此乃拳术无意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
      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
      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
      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
      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
      第六节 张树德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予初练之时,亦只疑无有枪刀剑术之类。予练枪法数十年,访友
      数省,相遇名家,亦有数十余名,所练门派不同,亦各有所长。予自是而后,昼夜勤习,
      


      IP属地:四川9楼2011-02-17 18:12
      回复


        19楼2012-07-21 21:24
        回复


          IP属地:广东20楼2012-11-14 19:20
          回复
            至理真言。


            21楼2012-11-14 20:14
            回复
              好深刻


              IP属地:河南22楼2020-06-15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