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献身吧 关注:51贴子:76
  • 5回复贴,共1

《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主要介绍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品简介,创作背景,主题,内容梗概,小说结构,作品影响,书评,历史版本,作者简介,93版电影少年维特之烦恼,76版电影少年维特之烦等..
内容简介
  绝大部分的情节是在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中叙述的。
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维特离开了市民的世界,来到了W城。在那里,他从在自 然中游荡和练习绘画中获得享受,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一天他被邀请参加舞会,在这次舞会上,他认识了公务员的女儿绿蒂,绿蒂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着八 个兄弟姐妹。维特先前就知道她已经订过婚,却不顾这些,立刻爱上了她。舞会期间下了一场暴雨。两人想到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同一首诗,并由此意识到了两人间深 深的灵魂的亲和力。从此,绿蒂和维特一起度过了很多时光。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出 差回来的时候,维特的感情渐渐产生了变化。绿蒂未婚夫的存在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尽管阿尔贝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心肠的人,他和维特之间的 关系仍是紧张的。当维特意识到他对绿蒂的感情因为这种棘手的局面不能继续下去时,他离开了这座城市,以避开绿蒂。维特为一座大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 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毁了他的希望。他不能认同社会的上层和贵族的生活。他失望地回到了W城。这时绿蒂已经和阿尔贝特结婚了。
圣诞节之前,维特在阿尔贝特不在时拜访了绿蒂,并为她朗读了莪相(Ossian)的作品,他们情不自禁,相互拥抱、亲吻。但是绿蒂挣脱了,还发誓永远不再见维特。这次事件后,维特彻底绝望了。他写了一封诀别信,并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尔贝特借了两把枪开枪自杀。次日早晨,人们发现他身着他标志性的蓝-黄衣服死去了。莱辛的 作品《爱米丽雅·迦洛蒂》翻开着放在他的桌上。由于是自杀,人们无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埋葬他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德国“狂 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1楼2011-04-02 17:59回复
    作品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这本书会获得世界性的成功。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现在在韦茨拉尔, 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但这本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 象,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的正是时候。(《诗与真》)


    2楼2011-04-02 18:00
    回复
      书评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 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 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特别 是小说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格调,文字洁净明快,很值得称道。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 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 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针对这部小说对自杀的赞美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因为,据说许多 青年模仿了自杀行为。实际上的确有模仿性的自杀行为,但其数量远远低于教会宣称的数量。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 禁。歌德的反驳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还给出了最好的例子:人们必须写出内心的痛苦。歌德对指责自己诱惑他人自杀的冯?戴尔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讽刺的回应:现在你却把一个作家托来盘问,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3楼2011-04-02 18:01
      回复
        “维特热”
        正当歌德经受着来自教会和市民方面的愤怒和批评的时候,这部小说也拥有着热心的追随者。首先在 年轻人中间爆发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维特热”,这场热潮使得维特成了一个偶像人物。当时出现了“维特装”(黄裤子、黄马甲、蓝外衣)、“维特杯子”、甚至还 有“维特香水”。小说中的场景装点着茶壶、咖啡壶、杯子、饼干盘和茶叶罐。对于那时的有教养的市民来说,喝茶喝咖啡的时间成了接触文学的美好一刻。   小说的追随者首先是那些和维特处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确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这部小说间接地反映他们的处境,并从维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4楼2011-04-02 18:01
        回复
          历史版本
          第一版出版于1774年。
          1774年出现了一部法语译本,此译本拿破仑读了七遍.
          1775年德语本重印了七次.
          此后出现了荷兰语译本(1776年),英语译本(1779年),意大利语译本(1781年)和俄语译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说的修订版。
          中文译本《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月再版,1920年代出版
          《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维特之烦恼》,韩耀成/译,译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维特之烦恼》,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我收藏的那版~就是我头像的那版)
          


          5楼2011-04-02 18:02
          回复


            6楼2012-03-27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