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吧 关注:73贴子:79
  • 2回复贴,共1

王树民: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人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而有一种亲切自豪之感。这句话在加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上,确有很大的作用。因而考察探明黄帝和炎帝实际的和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地位,有助于说明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坚实的事实基础的。
  




  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有二种含义。其一为实际的历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起的历史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为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亦即传说中的历史地位,其性质是幻影式的。从原则上说,二者应是一致的。实际上二者常有很大的距离,而前者常为后者所掩蔽,不过传说究竟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对未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历史,不能不从有关的传说中分析探求。远古时期的人物,常常仅能留传下来一些名号,或有标题式的事迹,如重大战争,水旱天灾等,在传说中,活动事迹便大为丰富,且随时代不同而有发展,虽为幻影式的,而更能深入人心,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幻影式的活动事迹,有一个时期被全部否定,斥为伪史,但又说不出真史的本相;于是某些人转以为古代流传下来的传说,虽不是古代历史的全部真相,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真的,进而认为这些传说是不容置疑的。这个问题,牵涉的方面甚广,不是一二篇小文能够解决的。现在试从古代的传说中,就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略作初步的探寻。
  黄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时期的人物。“五帝”一词是战国时人首先使用的。我国古时的朝代,有虞、夏、商、周四代,在春秋时,说到最早的时期称为“自虞以上”①。当朝代尚未形成或半形成的时期,是万邦林立的状态,其中较为强大者,逐渐发展成为各邦的共主,他们多以帝号自称,黄帝和炎帝就是这样的人物。到战国时候,便将未有朝代可称的时代泛称之为“五帝”时期,“五”是虚用词,并非限定只有五个②。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转变成为前后相承的五个帝王,并和后起的“三皇”一词结合,称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其实这在古代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所称的帝王名号并不假,所以其说容易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战国时实事求是的学者,他很明确地指出:“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说的是“五帝”一词的本义,在经学占学术主要地位的时候,荀子是被视为外道的,他的话自然不受重视,其影响至今不绝,我们应正确对待之。
  




  有关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最早为春秋后期郯子所述。《春秋经》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左传》详记其事,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谓“以某纪”者,应为其族之徽号。共列举了五个帝名,也就是五个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黄帝居首,炎帝次之,说明二族之时代与关系皆较近。
  《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把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又说:“昔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这是符合“法施于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黄帝首先以云纪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诸事者,为黄帝所创立。

  汉代石刻黄帝(轩辕氏)像
其实当时尚无官称,不过指定某些族人专司某事而已。经过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都是由特定的族人专管其事。郯子又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即到颛顼时,方按其职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而后世便以官制为黄帝所定,逐渐扩展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被视为古代文明的创始者。这是后世传说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实情况。
  《越绝书》虽编定于东汉,其中保存的古代史实,有为他书所不及者。如《越绝外传记宝剑》篇所记春秋末年风胡子对楚王之言:



1楼2006-06-17 14:50回复
    d


    IP属地:湖北4楼2006-10-25 20:32
    回复
      haodpngxi


      IP属地:河北5楼2009-03-13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