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论吧 关注:54,454贴子:2,706,409
  • 1回复贴,共1

归真返朴论“痰饮"——日本考证学派的研究启示

收藏回复

归真返朴论“痰饮"——日本考证学派的研究启示
戴昭宇1孙基然2
(1东京有明医疗大学 日本东京;2日本吉各国际大学 日本冈山)
一般认为,中医古籍中的“痰饮”之论,首先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而《内经》、《难经》与《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痰”字。今本《金匮要略》中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分类,但张仲景所论的是“饮”,其中的“痰”字乃是后人由“淡”字改来,亦即“痰饮”原为“淡饮”。
1越来越谈不清的“痰”
笔者曾就众多古今医家对“痰”的认识加以归纳,发现对其所论乃是因人而异,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数种观点:
①停滞于胸肺或经由气道咯出的粘液;
②因代谢异常而滞留于体内的粘稠的液态病理产物;
③以“痰”指代“痰饮”,并与“广义痰饮”相等同;
④以“痰”统领痰、饮、水、湿诸概念,泛指一切病理性水液;
⑤认为“痰”是多种病态不明、捉摸不定的病证原因。
国内孟庆云先生梳理有关“痰饮”概念至今的演变,认为主要历经3次转化:第一次是在隋唐至宋代,以痰、饮分立为其特点。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对痰病、饮病进行了区分。宋代杨仁斋《直指方》提出:以浊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第二次是在金元以至于清代,痰的概念更加泛化,出现百病兼痰之说,以及用痰赅论诸证的趋向。继张子和创痰蒙心窍理论之后,朱丹溪论“怪病多属痰”,张景岳则阐述“痰生百病”的机理,沈金鳌又提出“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之论,以致痰病界域宽阔,内容复杂,有内痰、外痰之分,又有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的区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痰病研究又有出新。一是有人倡导“痰瘀同源”或“痰瘀相关”之论;二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中医痰病的基础医学特征。有人提出从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研究痰的有关内涵,认为由于体液成分输布运化失常等因素,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变性血管内壁改变,以及组织液的异常聚集等都与痰病有关。据此,机体的非炎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肿瘤、血胆固醇增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属于痰病。
宋镇星氏汇综百家之论,将至今诸家所论的“痰”之特性罗列如下:
病因方面:多因性、隐匿性、因果性;
病理方面:凝滞性、阻滞性、夹杂性、流动性、多样性、严重性;
症状方面:广泛性、怪异性、重浊性、季节性;
诊断方面:模糊性、推测性、法则性;
治疗方面:异治性、探索性、难治性;
用药方面:随机性、臆测性、随时加减性等等。
由此可见,痰病学说历来引人注目,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是越来越混乱。“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的纠结,与“难病、怪病从痰论治”的经验口诀,再到“难病、怪病从瘀论治”、“难病、怪病从风论治”之说形成的悖论,再连同彼此都搞不清却被搅缠在一起的“痰瘀相关”病机观点的登场,令中医的病因学、病证学与治疗学认识都出现困惑。与此相关,“痰病”概念
的无限膨胀,还令化痰法及化痰药的界定也出现混乱。
正视现实,不必说目前痰饮或痰病的现代化研究迟迟难以深化,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徘徊于低水平重复,即使是论其前提,亦即“痰”与“饮”的概念、“痰病”或“痰证”的诊断标准、“痰、饮、水、湿”的鉴别诊断等等,也都已成为聚讼不已、纠结不清的问题,成为中医学术研究发展的障碍。
笔者认为,有关“痰”的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首先和尽快地从中医学立场上对“痰”的概念,对痰、饮、水、湿以及痰与瘀的鉴别诊断等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梳理和澄清,其他相关研究就无异于空中楼阁。导出几乎“无病不血瘀,无证不血瘀,无药不活血”结论的血瘀证现代研究,应视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2拨乱反正必须正本清源
在我们的中医学理论、临床或实验研究中,有不少类似于“血瘀”或“痰饮”等歧义纷纭的基本概念,由此而导致众多的研究者们长期以来各执己见、聚讼不清,令研究总处于低水平重复和徘徊的境地。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应在于我们对“痰饮”概念的源流缺乏从文献上,特别是从其发生学立场上出发的深入探讨。



1楼2011-12-02 12:10回复
    归真返朴论“痰饮"——日本考证学派的研究启示,一言以蔽之,就是令人莫衷一是。
    古人各家之言,都是猜测演绎之论,没有一个是实证论证。所以,致使概念模糊不清,各执己见。后人谁都难以取舍,判断其对错。
    “痰饮”同其它中医所有“病因”一样,本质都是病症的类比取象演绎,所谓“病因”,它与“病症”之间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故说“痰饮”是病因,莫如说“痰饮”是病症更为确切。
    中医理论的当务之急,是确立“痰饮”的辨证标准,痰、饮、水、湿以及血瘀的鉴别诊断标准。
    


    IP属地:辽宁4楼2011-12-02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