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7,459贴子:87,785,474

回复:【佛教的世界观比量子物理学还要进步,直达宇宙的根源,不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量子物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关于语言的问题,在此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讨论原子结构……但是却不能用平常的语言来谈论它。”
既然量子物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这个层面,因为它比量子物理还要深得多。还有很多东西,量子物理都没有打破;还有很多问题,量子物理也没有解决,所以,量子物理还需要发展。
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议”等等来描述空性,禅宗也说“不可思、不可言”,为什么“不可思、不可言”呢?因为,空性的境界,并没有什么可以思维、言说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说、可思维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产生了误解,认为既然量子物理与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传的,那么量子物理与空性就应当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迈进了小小的一步,离真正的空性还有天地之遥,所以,如果将空性与量子物理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但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讲空性的时候,要讲到量子物理呢?因为,量子物理是科学,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既然相信科学,那么,当量子物理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互相抵触的时候,究竟是我们的常识说了算,还是科学说了算呢?此时,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妄说:“只有我说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会明智地说:“虽然我是这样看见的,但如果科学的立场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学说了算!”
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
这不仅仅是佛菩萨说的,包括爱因斯坦都说过:“我们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发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无法感受到。”佛经里面也说了很多这样的话,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深刻。
我们每个人以前都认为,在眼睛没有毛病的情况下,所见到的东西不会有错,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过量子力学得知微观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以后,就会思维,为什么我的常识与科学的结论是矛盾的呢?原来是因为我的眼、耳、鼻、舌有问题,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当中,它们才会起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并不是真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结论,不但是怀疑,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些都是错误的。从此以后,我们的自尊心就开始降低,而不会墨守成规,执意固守以往的经验了。


17楼2012-01-20 11:36
收起回复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强的,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因为佛是这样说的,根据龙树菩萨的逻辑也可以判定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词滥调,这种落后观念早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就不一定愿意去思维,即便愿意思维,也不一定能思维出什么结果。
    但量子物理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而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结果,就已经接近于佛教的观点了。
    当然,我说过很多次,你们不要搞错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更不是佛法,它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利用量子力学,就可以间接地让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神论、无神论等等,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愿意往外去争论,从来不提倡我们去与他人斗争,既不与其他的教派或者学说辩论,也不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辩论,唯一要斗争、辩论、挑战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当中的执著。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与内心挑战的胜利。
    比如说:在宏观世界当中,一个闹钟的分针、秒针的位置和速度都测得准,因此能表示一个精确的时点,可以给我们明确地指出二十四小时的任何一个时间,所以测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观世界当中,这些都是测不准的。比如说:时钟秒针的顶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又是测不准的。这样一来,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出一个准确的时点呢?在微观世界里面,时间是测不准的。
    当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时间还是测得准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出飞机、轮船的出入港时间,或者是汽车出发的准确时间,这样所有的生活都会乱套的。
    同样,如果不观察,则周围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有这栋楼房,所以我们可以住在这里;如果没有这栋楼房,我们又怎么住在这里,又怎么进入这个房间呢?在宏观世界当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是量子场,不存在什么你我的分别,都是弥漫在整个空间当中的,互无差别,无法区分的一体。
    打个比方,在沙漠里面,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却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组成的,没有什么沙丘、沟壑等形状,只是在风力的影响下,才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同样,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房子,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全部都是一个整体的量子场。所谓“场”,就是一个波动的、无形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物质实相,只是一种能量。但是,在我们的眼里,就像风力吹动所形成的沙丘一样,从量子场当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质,大家就把它们分别认定为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等。


    18楼2012-01-20 11:37
    收起回复

      要知道,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其实,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切,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或者是了解佛教中观宗的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惊奇:“这就是以前学过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结论,本身就是佛讲过的,只是他们用仪器测量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利用什么仪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证悟,便通达了这一切。随后,又把自己的证悟境界,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了后人。
      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佛教的深奥理论,但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对西方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学是一个天灾——几千年的所谓成果,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后,全部都变得摇摇欲坠——但对佛法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扣手的伙伴,就像西方尖端的科学家所说的一样。
      大卫•玻姆,是伦敦柏克贝克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三十年以来,他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权威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出这些结论以后,认为它与东方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当媒体——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BBC RADIO)采访他的时候,就曾经问道:“你所说的东西,听起来非常像是东方哲学。或许禅宗的学生们会找到这些非常类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这个主题领域内的想法,支持了东方神秘主义?”大卫•玻姆回答说:“嗯!也许如此。但是,我认为这种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说道:“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戴维斯和布朗合编的《原子中的幽灵》中写道:“量子物理学这种整体性特征,在东方神秘主义信徒中找到了极大的支持。神秘主义哲学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之中。实际上,在量子理论的早期,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发现:部分和整体的量子概念跟东方关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的传统概念,十分相似。”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也写道:“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和因果关系等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他们的意义。可是,这样的认识却与东方神秘主义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中,这种相似性变得明显了,并且在亚原子物理学的‘量子相对论’模型中变得甚至更为明显,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在这种模型中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与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极为相似。”
      当然,佛教当中还有很多更深广的领域,量子力学却根本帮不上忙,只有佛教自己去告诉别人。
      


      21楼2012-01-20 11:40
      收起回复
        【为什么量子力学帮得上佛教的忙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相信科学的,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承认周围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科学,但量子力学就打破了这一观点,这样一来,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们引向空性的境界。 】
        之所以我们这次要简单地介绍量子力学,就是为了推翻我们心中粗大的错误观念,虽然佛教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因为量子力学是被普遍承认的观点,虽然物理学家之间也有一些争论,但从科学界的主流思潮而言,量子力学已经被公众所接受了。既然公众都已经接受了,我们就更不可能推翻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的观点,而只有承认——我们日常的所见所感都不成立,都站不住脚。
        凡夫都希望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心里会踏实一些,但经过观察以后,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让自己踏实的东西——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粗大物质,最后都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以前物理学喜欢讲什么“物质不灭”,但现在的科学结论却不一定是这样,物质可以灭,在物质的下面,只是一种能量,它可以不灭,但能量的说法还是很不可思议的噢!它意味着,这栋楼,包括我们这些人,都可以消散、融入到虚空当中,什么都不存在;当密度足够的时候,通过挤压,这栋楼,包括我们这些人,又可以在虚空当中出现。
        们可能会认为匪夷所思:从诞生到死亡,我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栋楼在没有修建的时候就不存在,在建成之后直至毁灭之前,它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这栋楼和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在空中消散呢?绝不可能!
        当然,在宏观世界中,不可能一栋楼或一个人的身体突然间消失和诞生,但宏观世界是虚幻的,我们看不见它的真相,这是有科学证据的,我们能不接受吗?我们不得不接受!如果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话,就能依靠它来推翻我们以前的陈旧观念——顽固的执著。
        量子力学刚刚诞生的时候,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荒谬至极的言论。很多科学家都不屑一顾:这么说,我们就不是在研究一个物体,而是在创造一个物体了?世界上没有一种科学理论是在诞生之初,就能立即被所有的科学家们接受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慢慢接受了这些观点。
        


        22楼2012-01-20 11:41
        回复

          佛告诉我们,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做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可以在空中消失,如果想去追踪它的去处,是根本没有办法的。一个这样实实在在的固体,就是在虚空中消散无余了。
          《俱舍论》,特别是大乘佛法当中还讲过:当物质,或者整个宇宙诞生的时候,就是在虚空中忽然间产生的。这种观点,与所有物质产生于纯能量的观点也是大体相同的。
          请大家好好思维思维,我们原有的观点都是不对的!不仅仅是量子力学,包括相对论里面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质能关系,是指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也即所有的质量可以完全转变为能量——所有宏大的东西,最后都可以变成没有任何物质的实体;能量也可以转变为质量,换言之,在我们肉眼观察不出任何东西的空间当中,也存在着量子场,在这样的空中,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当然,这是指在微观世界当中,在宏观世界当中,不可能天上一下子就出现一架飞机,然后又在空中忽然消失。
          这些观点,跟我们的常识都是相反的,在两个相反的观点当中,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选择什么观点呢?只有选择量子物理!无论是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还是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谁都不能说这些观点是不准确的。既然是准确的,那就必须承认我们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多年以来,大家一直以为至少有一个基本的粒子存在。通过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不仅推翻了经典物理学,以及西方哲学的观点,而且也帮佛教推翻了我们原有的观念。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无话可说,再也不能坚持这栋楼客观存在的观点。


          23楼2012-01-20 11:42
          收起回复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亲情爱情友情,各种情!
            人正是有了感情,才能演绎出各种爱恨情仇,交织出世间这多姿多彩的画面。


            IP属地:河南24楼2012-01-20 11:42
            收起回复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25楼2012-01-20 11:43
              回复
                无形的“场”也是空性
                前面我们提到了量子力学的观点,【量子力学并没有认为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没有提到无我、空性的概念,至于修法、断除我执、断除烦恼等等,就更出乎他们的预料了。虽然起初他们并没有想过空性的意思,但通过仪器测量、科学试验,却让他们无意间发现了接近物质本性的境界——量子场,但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就不能再前进了。他们至今认为,量子场是一切物质的最终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
                为什么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呢?因为,在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由于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让这种组成物质的原始粒子粉碎、分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粒子不能再分离,其实它们还是可以分离的。
                当量子力学与佛教一起肩并肩地走到这里的时候,它们两个就分手了,量子力学只有暂时停顿在这里,而佛法却可以继续前行。
                佛教认为,虽然量子场也是一种物质,但它却是可以被打破的。虽然佛经当中没有“场”的名词,但在《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却有这样的物质概念,前面介绍色法的时候,就提到过这种无形、无色的物质。佛教的物质概念是很广的——不仅仅是粗大的东西才称为物质,包括细微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物质。
                那么,量子场这种物质怎么被打破呢?虽然量子场没有颜色,不具实质,但它却有波一般的形态,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态,就可以分出东、西、南、北、上、下,这样一直分解到最后,它就会在虚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终什么都不会剩下。
                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有形、有色的物质,它的体积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既然是有限,就会越分越小,当小得不能再小的时候,它就会消失在虚空当中。什么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没有了。
                很早以前我们就认为,我们肉眼所见的,无色透明、没有质碍,没有固定形状的空间,就叫做“虚空”;而没有空气成分,也即没有氮气、氧气、水分等等的虚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后来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在真空当中,也存在着一种非常细微的能量——零点能(量子场)。所有的物质,都是在零点能当中产生,最后又消失于零点能当中。
                佛教对此不以为然,佛教认为,即使是零点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东西的虚空或者空性当中,这样的虚空,才叫做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说,所有有形、无形的东西,都会消失于空性当中;而所有的物质,又都产生于空性当中。
                虽然有些量子物理学家也会说“色即是空”,但他们所谓的“色”,只是很狭窄的一个范畴。量子力学的“物质”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等,而佛教禅定当中所出现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风、火、红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学家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因而也不会相信这样的结论,更不会把它们列入物质的范围之内。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层次低得多。他们连“场”的概念都没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们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场”以上的概念,已经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自己必须要做的,就是运用中观理论打破“场”的概念,并继而把所有的执著都彻底推翻,最后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打个比方说,这栋楼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筑设计师、建筑工人、建筑机械等等共同创造、修建的;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有形、有色的物质,是由无形、无色的量子场产生的;而佛教却进一步认为,包括量子场本身,也是从没有任何物质的空性当中,忽然间无因无缘地产生的。
                量子物理学家又说:当物质消失的时候,是消失于纯能量(量子场)当中的,纯能量是万事万物的基础;而佛教又进一步认为,包括量子场本身,也可以消失于空性当中,最后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观逐步分解的方法就可以证明。
                其实,【包括量子物理学家,也不敢十拿九稳地肯定他们的答案是最究竟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肯定不是最终的答案,离物质的究竟本性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从研究物质本体的角度而言,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已经比经典物理学往空性的方向迈了一大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
                那么,量子场如何是空性呢?量子力学在这个时候是无能为力了,他们至今还认为这是所有物质的基础,但是,也没有人敢说量子力学是最究竟的答案。因为历史告诉他们,很多曾被认为是最究竟、最顶峰、最无可挑剔的观点,最后都被驳得体无完肤。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在两百年当中都没有被动摇过,所有人都认为它是非常准确的真理,直至相对论的出现,所以,【很多人都坚信,将来还会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许其中的某些理论也能推翻量子力学的观点。】


                26楼2012-01-20 11:44
                收起回复
                  佛教只看到了世间各种苦难的灰色一面,却没有看到世间真情丰富多彩的一面。我们爱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世间自有真情在。


                  IP属地:河南27楼2012-01-20 11:45
                  收起回复
                    难得的好贴!有时间用心坝读!!!


                    28楼2012-01-20 11:46
                    回复
                      现在世界的人们真是具有大福报啊!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任何想要的佛经佛理就可轻易读到!!!


                      30楼2012-01-20 11:47
                      回复

                        不管是量子力学的“量子场”,还是佛教的“无分极微尘”,我们怎么去破呢?有很多的观察方法。
                        不过,如果你只想日子过得好一点,而不想有其他需求,就不需要去观察什么了,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只是想日子过得好一点,是包括动物都有的想法。仅仅满足于此,就缺乏了人类应有的尊严。人是高等动物、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就不应该苟且偷生,不能过动物式的生活。动物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吃喝玩乐,没有思想,没有追求。也许我们会断然否认:动物的吃喝玩乐和我们的吃喝玩乐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吃喝玩乐算不上是什么。但是,也许从动物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吃喝玩乐也算不上是什么。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观念,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去过动物式的生活,而是想活得比动物更有意义的话,就应当去详细观察。
                        佛教的中观理论,以前基本上都讲过了。本来中观应成派有五种与自续派共用的逻辑,还有四种不共的逻辑可以抉择出空性,但此处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个推理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因果当中的因法来抉择空性。
                        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都认为,在田里播下稻种以后,如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过了一段时间,就生出了稻芽,稻芽一定是由稻种产生的,这是最正常不过的道理。从我们的常识看来,稻芽就是从稻种产生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现在我们就去观察,如果这个结论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的话,那它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否则,我们就不能毫无理由地认为它是什么“千真万确的事实”。下面开始观察:
                        有的人认为:在稻种产生稻芽的时候,稻种和稻芽是像左右手一样同时存在的,就像当两个人同时存在的时候,才可以互相说话,如果两人没有同时存在,就无法说话一样,正因为同时存在,所以才能相互起作用,这样稻种就能让稻芽产生。
                        其实,在这个观点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漏洞。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稻种和稻芽同时存在,那么稻种又对稻芽起什么作用呢?不可能。因为稻种对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让稻芽产生,既然稻芽已经与稻种同时存在了,那么稻种就根本不必对稻芽的产生起作用,而成了毫无用途的多余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要在墙上画一幅图画,则只有在墙上没有图画的时候才能够去画,如果墙上已经有了图画,怎么又要去画呢?如果已经有了还要去画,就是重复浪费、多此一举!就永远都没完没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种和稻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因果同时存在的观念是错误的。
                        此时又有一些人认为: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并不存在。我们在农夫的口袋里面,只能看到现在准备播下去的种子,而看不到以后将要长出的稻芽,当农夫把种子播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每一粒正常的种子都会发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种和稻芽不是位于同时,而是先有稻种,后有稻芽。
                        当然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这样说,先有种子,后有苗芽,这是对的,但是宏观世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相对而言,真正能够成立的,却是微观的结论。
                        从微观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不能说先有稻芽,后有稻种,不能打乱“稻种在前,稻芽在后”的,世人公认的先后顺序;也不能认为稻芽在稻种里面,因为当我们打碎稻种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稻芽的影子;那么,稻芽是不是藏在很远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把它迎请过来,让它与稻种碰头,就像把树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重新栽种一样呢?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怎么让它产生呢?稻种要让稻芽产生,肯定要对它施加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怎么传递过去呢?比如说:因为有了手机,发射台才能把信号传给它,如果根本没有作为接收器的手机,信号又传给谁呢?那不是白传了吗?再比如说:如果两个人同时存在,那么其中一个人就可以写信给另一个人,但如果另一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写信的人又把信捎给谁呢?同样,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给谁起作用呢?根本没有办法起作用!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来,稻芽就无法产生了。
                        依此类推,不管微观的物质也好,宏观的世界也罢,包括量子场对物质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量子场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就应当有生,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推导,就可以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无法产生的结论。既然无法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32楼2012-01-20 11:50
                        收起回复

                          空性是不是唯一的真理呢?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在我们的观念当中,要有一个不空的东西存在,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与其相反的概念——空性,然而,从物质的本性来说,无论空还是不空,都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因为世界上有了大象这个动物,所以在人们的观念当中会有大象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概念;如果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大象,那么,在所有人的观念当中,也不会有大象这个概念,既然如此,又会不会有大象不存在、大象是空性的概念呢?绝不可能。
                          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当一个原本存在的东西没有了,它就是空了——“色即是空”就是这个意思,受、想、行、识,也这样依此类推。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空性。
                          其实,所谓的空,必须要观待一个不空,如果色、受、想、行、识从来就不存在,又怎么让它们去空呢?因此,单纯的空也不是究竟的观点。
                          虽然代表空性和大空性的名词——中观“自空”和“他空”,是由佛学家们创造的,但它们的内涵,却在古印度的经典当中早就存在。
                          在中观当中,没有任何执著,包括空和不空都放弃的境界,就是他空大中观;仅仅破除了物质的实有,而剩下一个单纯的空性,就既不叫小中观,也不是大中观,而是普通的中观,也可称之为自空中观。
                          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却不能丢开这个“空”字。佛书里面也说过:当我们有病的时候,就必须要吃药;当我们疾病痊愈的时候,就不需要吃药了。意思是说,当我们还有执著的时候,就不能把空性的观念丢掉;当我们彻底抛下执著的时候,空性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说来说去,空性也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不但不能丢开空性,而且还必须设法建立起一个坚定不移、牢不可破的空性观念。只有依靠这个空性观念,才能把我们引向一条正确的光明之路。如果现在就丢掉空性的观念,那就成了无记的见解,这样是会走弯路的。虽然实际上空和不空都不存在,但现在我们却要把空性看成是唯一的真理,看成是所有物质的基础。


                          34楼2012-01-20 11:53
                          回复
                            最后的本性
                            在上述见解之上,我们加一点三转法-的内容,或者密宗的意义。
                            依照三转法-的见解:从宏观的物质,一直分解到分子、原子……,乃至纯能量、空性,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光明,就是比较完整的观察物质的方法。
                            当物质完全成为真正的“真空”以后,真空又是怎么来的呢?刚才我们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们人为建立的概念,当我们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内的,由人的思维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后,最终剩下的,就是如来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这才是唯一的终极真理。
                            在这一点上,即使量子力学再发展一万年,也不可能接触到如来藏光明的层面,这根本不是什么仪器可以测量的东西,根本不是世间的逻辑可以抉择的东西。
                            佛教最终告诉我们的就是:所有的物质,包括有色有形的物体,与无色无形的能量等等,都是从心的本性光明当中产生的。心的本性光明,才是万事万物最终极的基础,这也叫做大空性。“色即是空”当中的最后结论,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这种观点是不是跟唯心主义一样了呢?当然不是。唯心主义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思想。唯心主义者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如来藏、光明等等,他们连做梦都不可能梦到这些。唯心主义当中比较有逻辑性的观点,我认为是贝克莱的经验论。唯物主义者们跟他辩论了很长时间,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1731-1784)曾经写到:“这种体系(指贝克莱的理论)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
                            唯心主义所谓的“心”,与佛教的“心的本性光明”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仅是唯心主义,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思想,都没有佛教这么深广。
                            《入中论》里面非常清楚地说过:在世俗谛当中,物质与精神二者都承认;在胜义谛当中,则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所以,在世俗谛中既不存在唯心、唯物的差别,在胜义谛当中,就更不存在什么唯物、唯心了。
                            前面说过,虽然西方有些人说佛教是唯物主义,但其中所含摄的物质范围却是很广的。我们以前也讲过,佛教就是佛学,对佛教来说,佛学这个名字是最恰当不过的。
                            而有些人一看到“物质与精神二者都承认”,就把它与笛卡儿的二元论混为一谈。当然,这也不是笛卡儿的二元论学说。
                            对于有些居士而言,在弄清一些必要的修法和概念以后,自己好好修就行了,不需要学那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为了消除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佛教的唯识宗也说“万法唯心造”,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啊?如果佛教也承认物质与精神二者,那又是不是二元论呢?这样就需要去了解一些大概。本来佛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真正要把它们搞明白,那是佛教专业人士的事情,我们就不用去瞎操心了。
                            心的本性光明,就是从远离一切执著的心的本性当中透露出来的光明,现在只能说到这一点,因为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语言与思维的范畴,因而是语言无法表达、不可形容的。
                            通过学习中观理论,将原有的粗大执著推翻,再修持外加行、内加行,当具备了不造作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后,再去修持前面我们所讲的中观修法,这样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心的本性——如来藏。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自然就会知道。在尚未到达这个境界之前,说了也是白说,要说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听也听不出什么名堂来。
                            “色即是空”当中的空性,就是这样一步步逐渐深入的:
                            首先,在将粗大的东西推翻以后,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切不是有,而是无,只有空性才是准确无误的;然而,当进一步思维的时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空和不空都是观待而成的分别妄念,实际上都不存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到比较好的境界了,但对诸法的究竟本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内涵。


                            35楼2012-01-20 1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