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吧 关注:198贴子:11,682
  • 30回复贴,共1

秦钟这个人物有何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说一部红楼,就是一条浩荡的大河,那么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涓涓细流,对整条河的流向、发展、结局,都有潜在的作用和影响。或映射、或伏笔、或见证,或直接构成、参与和演绎情节故事。这所有的人物,都分析得出他存在的道理。
但是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貌似作者横插进来的一个闲人。既无关乎主题宏旨,又没有对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但作者对他似乎非常重视,从第7回出场、到16回夭逝,凡此人故事,全都在回目中明白标出,显得非常的正大重要。
那么秦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故事呢?他相貌美丽,风流羞怯。他跟小尼姑智能儿幽会,在学堂里,与香怜、玉爱流连缠绵.....总之,此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浮恰恰”的轻薄公子模样。
这样一个人物,曹雪芹却大费笔墨,屡辟专章去写,曹公何意?这个人物有何重大意义?
本人所理解,这个人物,冠名“情种”,其实就是当时世路上、所有的所谓多情才俊之面貌,或者说,自古以来,所谓的风流重情男人,也就如此罢了。究其实,不过就是一种风月之情,情色之情。和宝玉那种“情不情”,对女孩儿那种“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之情,有霄壤之别、云泥之判。
故而,秦钟之名,犹如反讽。讽刺的,正是千古一套的皮肤滥淫、才子佳人之情,风月情色之情。
又似反衬,衬托的,是宝玉这个崭新的新人,这个“百口嘲谤、众目睚眦”的怪人,是宝玉这种真正美好、纯洁、深刻、广博之“情”。
黛玉对于宝玉的意义,是“先知先觉般地引导和升华”。宝玉是后觉的。


1楼2012-04-17 19:19回复
    再谈秦可卿和秦钟
    秦可卿、秦钟两个人物,都在宁国府。这两个人物的重要性,别的且不说,但闻其名号、便可知端倪。但他们二人,并没有像贾雨村、刘姥姥一样,千里伏线、贯穿全书、一脉承续、见证首尾。开篇不到20回,这俩姊弟便相继夭逝,不再有后续故事。
    既如此,其重大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秦可卿又名兼美,她有黛玉的袅娜风流和灵秀;又有宝钗的鲜艳妩媚和贤淑;而其城府见识、胸壑筹谋,不让探春凤姐。这个“兼美”,兼的岂止是钗黛二人,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所有红楼女儿的美,是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一种“美的凝聚和集成”。但这样一个德、才、色皆备的卓绝女子,在宁国府中的生存状况和命运遭际,却简直是令人难以启齿的悲哀惨痛,岂一句“薄命”了得!这完全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人。
    秦可卿的故事,宁国府的故事,也许、基本上就是末世贵族家庭真实的内囊。
    而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也涉一个“情”字,但他那种情,就是曹雪芹开篇所批驳的、“千古一套”的才子佳人之情。同样的批驳,在54回书中,又从贾母的口中发出了。其实书至54回,已是半部红楼,在这个大肯綮之处,贾母一番话、和曹公开篇一番话,两下关合,严丝密缝。
    宁国府,是实写,写的就是所谓的簪缨诗礼、爵禄鼎食之家真正的面貌;秦可卿和秦钟,也是实写。秦钟此人,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甚至是自古以来直到曹公彼时)的那些所谓的青年才俊、多情公子。而上溯到他们俩的父亲,名曰秦业,谐音“情孽”;秦氏一门,乃“情事一门”。此情,不过是几千年如一辙的风月情色而!曹公写宁府、可卿、秦钟,禀的乃是一支春秋史笔。
    这样的两个人物,20回不到,就戛然而止,曹公笔下,让他们一命夭亡、魂归西方。此后的洋洋百十回红楼,只见花团锦簇一群青春女儿,和一个“情不情”怪诞莫名的护花神瑛、怡红公子。可以这样理解吗:可卿死了,在她的泥土上,洁净芬芳、青春美好的红楼众女儿,吐蕊发花,在荣府的伊甸园“大观园”里,斑斓多姿,尽情开放,在一段短暂的岁月里,他们与浊世无扰地自由生存、诗意栖居。而这个洁净美丽的大观园,是在宁府的花园“会芳园”原址上诞生的。宁府的会芳园,谐音“秽芳园”吗?(得罪。)当然,最后的结局,众女儿还是死的死、散的散,残酷污浊的现实将他们吞噬、埋葬,金陵十二钗,最终也由秦可卿来作了归结和收束。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这“薄命”的宿命,这无情的现实....
    同样,秦钟死了,在他的泥胎腐肉上,一个崭新的、全新的新人贾宝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和面貌,横空出世,卓然绝立。这个人物,五千年中国的煌煌正史和段段野史中,都不曾见过;这个人物,五千年中国的堂堂须眉,都该向他低头。而他,似乎背负了、自古以来男人的罪责和忏悔,向所有美好而不幸的女儿们,俯身、低首,拜神一样的敬重她们,护眼一样的珍惜她们。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全部生命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只把自己降低、再降低,“低到尘埃里”。
    


    2楼2012-04-17 21:41
    收起回复
      是的。说得完全正确。本人深表同意。


      IP属地:江苏4楼2013-11-09 18:35
      回复
        红吧链接:
        宝玉、黛玉、可卿——天使、仙子,和女神 (个人原创,旧贴重
        http://tieba.baidu.com/p/1058187828?pid=12008346853&cid=0#12008346853


        5楼2014-06-22 15:13
        收起回复
          对于“秦可卿‘临死托家事’”的一点思考
          http://tieba.baidu.com/p/764575312?pid=8103297778&cid=0#8103297778


          6楼2014-06-22 15:15
          收起回复
            为何要写宁国府?http://tieba.baidu.com/p/1952656138?pid=25758019345&cid=0#25758019345


            7楼2014-06-22 15:31
            收起回复
              也谈可卿卧室
              http://tieba.baidu.com/p/763495298?pid=8090235517&cid=0#8090235517
              秦可卿卧室的陈设,那是相当的奢靡,玉环、飞燕、西施....一应史上最美艳风流女人,一一涉及。
              作者笔墨的夸张,铺陈渲染的刻意,倾露于字里行间。其中淡淡的讽喻,隐隐的哂笑,细心品去,不难咂摩。
              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段文字隐喻秦氏有“公主”的身份,我觉得这是作者在描绘秦氏的象征意义——象征一种古今风月情色的巅峰状态,或曰古今风月情色之花魁冠首。
              秦氏一角,就是这么一种意义,也就是作者开篇提到的“古今一辙,皮肤滥淫,才子佳人,风情月色”的窠臼俗套之中,作为女色的至美至绝,巅峰状态。
              宝玉最初受到的诱惑、启蒙,跟所有富贵纨绔公子一样,也是这种风情月色。但可贵的是,他最终没有陷入其中,成为几千年来、芸芸无数个情色男子中之一。若如此,《红楼梦》也不过是芸芸无数本风月俗滥小说中的一本。 而宝玉及“红楼”旷古未有、石破天惊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他最终完全超越、跳脱了这种俗情滥调,以一种全新的、对青春女孩“情不情”昵而敬之的形态面貌,横空出世。
              秦可卿,情可轻。此种风情月色,可轻矣。美艳风流的小蓉大奶奶秦可卿,开篇独立,倾城一瞥,有一种意义,就是为了反衬大观园青春女孩子们纯净之美,为了烘托“护花神瑛”贾宝玉,不陷于皮肤滥淫的男女情色之“情”,而对众女儿宗教般的神圣、敬仰、膜拜、怜惜、呵护之“情不情”。


              11楼2015-03-21 12: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