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hhak吧 关注:91贴子:1,139

从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电影《游园惊梦》能看到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游园惊梦》,是一部喜剧,讲述了一不遵守社会公德游客在北京动物园的“奇遇”。该片把电影和相声结合在一起,由相声大师侯宝林主演、郭启儒主演,刘宝瑞、马季等客串出演。该片同时也展现了北京动物园的一些动物。

我为什么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本片中有大量的北京动物园当年的影像,这是非常珍贵的;而且,本片即使是在现在也还有现实意义,片中侯宝林先生饰演的无德游人在如今的动物园中也时常会看到。我今天又重温了一遍,又查阅了《北京动物园志》,就想写一写我点一点评点和影片背后的历史。



IP属地:江苏1楼2012-07-31 19:29回复
    这个影片只有半个来小时,不能算是一部正规的电影。他这个一开始的片名字幕就很特别,用动画效果勾勒出侯宝林先生的相貌,然后出现片名。这就说明这部片子有他的特别之处.

    字幕过去,舞台上出现一张说相声用的桌子,然后桌子后面逐渐显现出了侯、郭二位相声大师的身影,不是一开始俩人就站在那里,而是一点一点的显现出来的(我特别注意了这一块,越看越感觉像....像幽灵...闹鬼了!) 。

    说相声的台子,两位相声大师站在这里,那肯定是来说相声的呗。侯先生头一句就说我们今天说段电影相声,郭先生说什么叫电影相声。侯先生又说相声只能表现现实的动作、不能把心里想的展现出来,而电影就可以,要近就近要远就远,想大就大想小就小。随后侯先生让“摄影同志”现场展示了一下,把郭先生“变”得小到从桌子底下走出来,又给“变”的“顶房立桌”。

    为什么要说这一段呢,因为这部片子有一段情节,侯宝林先生扮演的无德有人爬到狮虎山顶上,一不留神掉下去了,掉到老虎的活动场里去了...然后老虎追他,他跑...通过影片前面对于电影特技的展示,其实是告诉观众,后面侯宝林掉老虎洞里那段不是他真人和真老虎真的追来追去,而是通过电影特技完成的(要是真让侯先生和老虎在一起演,那可就...别忘了,当年北京动物园里的虎都是从野外捕捉的,野性十足,倘若侯先生得以生还,那么写《虎口遐想》的就是他老人家了...
    可是,这和北京动物园有啥关系?接着往下看。把郭先生变回原样后,侯先生就说这就是科学,然后又说不光人需要科学动物也要科学。郭先生问怎么动物也需要科学呢,侯先生就说了,你去过北京动物园没有,那里的动物都是科学管理,夏天有冷风冬天有暖气....不过就是没有食堂,动物不能聚餐,要不然大个的就把小个的给“餐”了....最后又对郭先生来了句,动物园的设施全面,比你家还好呢。郭先生说你怎么拿我跟动物比,侯先生说人也是动物、是高级动物。然后又说可是人要去拜访动物还要花钱买票(郭先生:比拜访你还麻烦呢),又说到到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还真有那样不遵守公德的,说我在动物园就看到过一个。随后进入电影屏幕,侯先生化身“鸭舌帽”无德有人出现在北京动物园的大门前...
    看看,通过电影特技讲到科学(这是科学吧),又说到动物园科学管理(这是给北京动物园的工作成果进行宣传啊,就在前两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动物园制定了更为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讲到动物园就要说到游人,游人就有不守公德的。逐步的铺垫,逐步的引出下面的内容,引出本片的主题。这些铺垫还都和影片内容有关系,如此设计真是妙啊。


    IP属地:江苏4楼2012-07-31 20:21
    回复
      再说鸭舌帽哥走在路上,吃完一个香蕉,顺手就给扔地上了。一个清洁工大姐把香蕉皮扫起来,唉,让鸭舌帽看着了,他又往扔了一个...这种人现在也不是没有,在马路上随手乱扔垃圾,旁边有清洁工他还往地上扔,故意气你,觉着自己多么了不起似的。这种人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可恶至极!等着吧,迟早你要遭报应。




      话说鸭舌帽哥来到了长颈鹿展区,顷刻间被长颈鹿的高挑优美的姿态所吸引,“情不自禁”的站在了护栏的台子上。此时,一名管理员要求他下去,开始他装没听见,后来也只好下去了。此时,报应到了——他下去的时候手没拿稳,香蕉掉了,就是这么寸,他还拆在了香蕉上。结果可想而知,一腚摔在了地上。报应啊,报应,乱扔垃圾你是要倒霉的,自作自受啊。


      清洁大姐又来了,怎么不把那戴鸭舌帽的垃圾也给扫起来

      不过,我在这特别要说的是站在护栏上的问题。现在这种行为也不少见,主要是一些个父母带着小孩,怕小孩看不见,就扶着小孩让小孩站在护栏上看,这种情况经常能看到。这要是一般的馆舍、笼舍的护栏也就罢了(当然了,给踩脏了当然不对了,不少游人还着护栏牌照呢),在猴山、熊山、狮虎山也能看到这样的,家长扶着孩子站在护栏上面,这太危险了吧。万一你一不小心手一松,孩子肯定站不住,掉下去咋办?姜昆老师趴在哪儿都让人给挤下去了,更何况您那孩子还是站在护栏上面,掉下去不更容易了?
      不说别的,单说上面到下面那五六米的高度摔下去...也够呛了吧。更何况底下还有狮子老虎和大狗熊,你侵犯了人家的“领土主权”,它们可不愿和你“共同开发”,要是对“敌人”发起了进攻......侯宝林先生和姜昆老师一个是演电影一个是说相声,都不是真掉下去,所以木事,可您掉下去了,那就惨不忍睹了...
      所以,为了您孩子的安全,为了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请把要不抱着您的孩子让他站在护栏上看老虎,那可是您的亲儿子啊(干的、后的也不行!),怎能让他有危险呢?
      另外再说两句,现在有几个动物园对猴山这样的场馆进行了改造,把护栏改成了玻璃的,这样小孩不用抱着也能看到下面的动物,这样的改造很人性化,不错


      IP属地:江苏7楼2012-08-01 12:40
      收起回复
        继续。鸭舌帽哥来到了象房,又是不知悔改,不光是踩在护栏的台子上了,这回直接越过护栏。更有甚者,还把他那脑袋伸到了栏杆里面,这不是找死吗!
        这个动作非常危险,围栏里面可是亚洲象啊,万一它要是注意到了呢,冲过来给你一脚给你一鼻子,估摸着也差不多了...所以,各位到了动物园千万不要模仿!护栏这段距离不仅仅是保护人不受动物伤害,也是保护动物不被人伤害,关爱动物、尊重动物,爱护生命,请不要翻越护栏
        好在,当时象房正在进行驯象表演,三头象没工夫跑过来收拾他,所以鸭舌帽哥安然无事。

        可是啊,鸭舌帽哥不以为然,他又得寸进尺,竟然翻过了围栏进入了象房的活动场里!这可是真真的闯入了大象的地盘。更危险的是,此时表演已结束,驯养员离开了,三头象可以自由活动了。完了,鸭舌帽哥估计就要交待在这里了...

        说到这里,这里有一张照片,50多年以后的北京动物园象馆,同一幕又出现了,不过这可不是在拍电影。这孩子(树后面还有一个,他爹?带着孩子一块玩命)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此行为是绝对不能效仿的,简直就是玩命啊!生命是自己的,切莫为了着几分钟的“过瘾”而把这一生都给“过”了...

        再说鸭舌帽哥。好在亚洲象们经过驯化,对人友好,不仅没攻击他,还在鸭舌帽哥的指挥下进行表演。电影就是电影,当动物对所有闯入它地盘的人都这样友好?拍电影的时候侯宝林先生是靠半桶胡萝卜和二斤香蕉才和大象巩固下来5分钟的融洽感情,这还是在驯养员的指导下,搁您这样,您行吗?北京动物园有只著名的大熊猫——“古古”,这些年就咬了好几次人了,那些人要是不进入它的活动场它还能跑出来咬你不成?莫要以为动物园里的动物的地盘就是你想进就进的,你当笼中兽可欺?

        


        IP属地:江苏8楼2012-08-01 17:55
        回复
          咱们再说说其他镜头。这个,鸭舌帽哥进入动物园不久,出现了以下几个画面,这时郭启儒先生说:“这还真有看头。”侯宝林先生说:“科学管理吗”。这两张图就是那一段画面中的截图。


          这段镜头纪录了1956年北京动物园鹿囿的珍贵画面。这个“鹿囿”自然不是现在的“鹿苑”,这座“鹿囿”是1953年建成的,位置在今天的火烈鸟馆附近。我还是把《北京动物园志》中关于鹿囿的介绍截一张图发上来吧,反正我也是从这里了解的

          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了,能留下一段电影镜头是不是非常珍贵?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8-02 08:39
          回复
            鹿囿的镜头过去,接下来出现另一个地方。首先是一个笼子里有几只猫和一群老鼠(郭先生问:“怎么猫和耗子关在一块?”侯先生回答:“矛盾统一嘛!”),然后出现了一排笼舍,其中一间里有一头狮子和一只狗(后面还会说到),最后还有会“水獭式”泳姿的几只水獭。




            这时哪里呢?建于1952年的小动物园,这里饲养毛皮兽为主,大熊猫也是在这里首展的。这个小动物园还有个特别之处,在哪里呢?咱们先看看下面这张北京动物园50年代后期的地图,小动物园在右下角。

            在对比一下民国时期的北平农事试验场的地图,右下角有一个黑框区域,有三个字。可能看不太清,这三个字是“动物园”。和上图对比一下

            位置是不是差不多?对!小动物园地处的位置就是北京动物园的发祥地——农事试验场附设的动物园,就是因为这一小块农试场才有了“万牲园”之称。不过感觉很可惜,原来农事试验场的兽舍因为太落后不适合动物生长,都给拆除了,要是能保留下来做别的用处还能保存一些历史遗迹。还是和上楼一样,《北京动物园志》上关于小动物园的介绍。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8-02 09:01
            回复
              看看这两张截图


              郭启儒先生问道“耗子怎么和猫关在一块”时,侯宝林先生回答“矛盾统一嘛”;后来出现了上图,郭先生又问了:“那狮子和狗呢?”侯先生回答不了了。
              开始,我以为这是北京动物园繁殖的幼狮,因为母兽弃崽所以有母狗喂养长大,所以就和“养母”住在一起了。事实并非如此,北京动物园1956年才成功繁殖非洲狮,幼崽不可能这么大。在我查阅了《北京动物园志》之后,明白了。这头狮子和这只狗的“身份”可不一般啊。
              这头狮子是雌性,名叫“里比”;这只狗呢,的确是抚养“里比”长大的,名叫“梅莉”。这一年(1956年)4月,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向北京动物园赠送了一只雌性非洲狮,它就是“里比”,也就是上图的那只狮子,人家是礼品动物;它的“养母”——奶狗“梅莉”也随它同来了,母女议题同作为友谊的使者来到异国他乡,给中国人民带来欢乐。
              影片中留下了这两位礼品动物的画面,实在是弥足珍贵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8-02 09:20
              回复
                从小动物园出来,下面来到了一个湖,画面中出现了一群群水鸟,这就是1956年的水禽湖。



                水禽湖的介绍,从上面第二张图就能看到介绍中所说的“短竹篱”

                此段画面能够让我们看到1956年的湖和1956年的水鸟。
                再继续,鸭舌帽哥捅鳄鱼这一段,这有一个问题。北京动物园爬虫馆是1958年建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单独设立饲养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馆舍,《园志》也没做具体说明,那么影片中的鳄鱼展区是哪里呢?


                看着样子像是在水禽湖附近,难道说在水禽湖圈了一块地方养鳄鱼吗?
                不管怎样,这个展区鲜为人知,连园志都没提及,但影片却留下了这里的画面,珍贵吧?


                IP属地:江苏14楼2012-08-02 12:33
                回复
                  捅完了扬子鳄,鸭舌帽哥又来到这里。在这个高大的笼子里饲养展出的是一群群猴(鸭舌帽哥:这么多猴,闹天宫了)。这是哪里呢?猴山?还别说,真有点像,可是当年那猴山可是俯视的,外面没有罩子,这大铁笼子和现在的猴山倒有几分相似。这里也是50、60年代北京动物园重要的馆舍之一——猴楼。






                  这座猴楼早已不存在了,现在这块应该是绿地了吧,位置就在狮虎山西南边。上介绍!

                  影片比较全面的记录下了猴楼的样子,让咱们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很有价值啊。


                  IP属地:江苏15楼2012-08-02 12:44
                  收起回复

                    离开了鸣禽室,下面就到了熊山,北京动物园的“三山”之一,这些镜头基本上展示了熊山的原貌。熊山也叫黑白熊山,下面是《园志》里的介绍:




                    镜头首先给了白熊,也就是北极熊,当然了,这家伙在熊山里最为珍贵了。棕熊黑熊咱国家都产,各站派人去抓就行了,可北极熊不行,咱国家没有,所以是抓不到的,于是乎,咱北京动物园用国产的动物和国外的动物园进行了交换。咱没有,咱不是有兄弟国家吗,它们有咱没有的东西,咱们也有他们没有的,大家伙互换呗!
                    说到国际动物交换,那我就多说两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是很支持动物园发展的,国务院指令拨款115亿人民币(115亿?115亿!当然了,就是115亿,不过那是旧币...)作为动物交换费用。交换的对象呢,主要是苏联、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1953年2月,从苏联中央动物处交换来5种30只动物,其中就包括北极熊,首展时间是1953年2月4日。顺便再说一下,黑熊首展时间是1950年4月,棕熊是1952年9月18日,欧洲棕熊是1954年5月12日,喜马拉雅黑熊是1956年5月20日。




                    说到了熊山和北极熊,就不得不提2006年的事。2006年10月,因建动物园路高架桥,黑熊山部分被拆除,将原展出北极熊的白熊山改造后,展出黑熊、棕熊,6只北极熊也被分别疏散到青岛、蓬莱和深圳三地的海洋世界,至此,深受北京人民喜爱的北极熊就这样离开了。原本考虑园内地方有限,不再养北极熊了,可三年来不断有游客询问北极熊的情况,因此应广大游客的要求,北京动物园决定争取在2011年底把北极熊接回来,在熊山原址东侧进行施工建一个北极熊馆,预计当年年底前即可建成。可问题是,到了2012年这北极熊馆还没建好,于是说到2012年国庆期间开放,还差一个月,不知能否建成?不过北极熊已经回到北京了,目前还在十三陵饲养场等待新家的竣工。
                    据悉,新白熊馆的面积要比老馆大两倍左右,不再遵循上世纪50年代的风格,而是更加现代化。白熊们将拥有三个大水池,其中两个在室外,一个在室内。室内池仿照大连老虎滩极地馆的建造方式,供白熊们游泳玩乐。池内所用水使用净化循环系统,以确保水质卫生。 除了观赏功能外,新白熊馆还将作为科普展厅使用。室内展厅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模仿白熊在野外的真实生活环境,提高趣味性,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听上去不错,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展示效果,也希望北极熊们喜欢这个新家。
                    每每熊山,都不得不感到惋惜。随着国外先进的理念传入国内,中国越来越多的动物园开始重视动物的福利,一些动物园改造了原有落后的兽舍,其中就有一些改造动物园改造了熊山。现今的北京动物园也是这样,动物的生活环境是越来越生态,丰容工作也越来越深入,可是著名的“三山”之一的熊山却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一片空荡荡的水泥地,也没啥玩具之类的丰容设施,比起国内一些动物园改造过的熊山,真是有着天壤之别。殊不知,那些动物园的熊山当年都是仿北京动物园熊山建的,可现在,这“祖宗”已落寞,在“后起之辈”面前黯然失色。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本人在北京动物园网站留言建议改造熊山,饲养队的答复是:“熊山的改造计划我们已经在考虑,估计不久就会动工。”真是好消息,明年就是熊山的60大寿了,不知届时的熊山能否换发新的青春,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影片在熊山有这样一个情节,以为讲解员为游客讲解棕熊,先说明了棕熊的产地,然后说棕熊凶猛经常伤人。这段能说明什么呢?首先,这说明了当年的北京动物园安排有讲解人员为游客介绍动物的知识;第二,从讲解内容上看,主要是介绍这种动物的分布和对人类是否有害。大家听了这段降解的内容可能会觉着不太舒服,这么说起不是把棕熊说成了害兽,让人们去仇恨它们、猎杀它们?《北京动物园》一书中对动物园对游客宣传动物知识是这样解释的,大意是告诉游客那些动物对人类有益,要保护这些动物;那些动物对人类有害,就不去保护它们。这在现在看来,自然是不对的,不管什么野生动物都要保护。但当年是什么年代,当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坏的远远没有现在严重,野生动物也很普遍的,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珍贵了,所以没有现在这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可以理解。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觉着熊山这段情节在影片中显得有些多余,因为主人公“鸭舌帽哥”在这里并没有发生啥事,那为什么影片要设计这样一段情节呢?嘿嘿,请待下回分解!


                    IP属地:江苏18楼2012-08-26 16:37
                    回复
                      期待继续直播!!!


                      IP属地:北京19楼2012-08-27 11:46
                      收起回复
                        上回说到,主人公“鸭舌帽哥”在熊山并没有发生啥事,为什么要设计一段熊山的情节呢?这段情节关键在于那位解说员,听我慢慢道来。话说“鸭舌帽哥”在熊山听了解说,顿时激发了他成为一名志愿者的欲望,于是他决定为游客义务讲解。可是这位仁兄地方挑错了,或者说讲解错了,在熊猫馆还在说熊山那儿的棕熊的讲解词,能不错吗?结果让一小学生指出了错误所在,“鸭舌帽哥”引来众人的嘲笑。

                        看了这一段情节,是不是也感到有些多余?在熊猫馆“鸭舌帽哥”并没干啥不讲公德的事吧,反倒是好心好意自愿担任志愿者;要是讽刺他不懂装懂这倒合理,但这和影片主题不符。那为啥非要加这一段情节来“丑化”鸭舌帽哥呢?想想这在啥地方,熊猫馆呗!加这段情节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宝大熊猫几个镜头。

                        说到熊猫馆还有要多说一句,熊猫馆是1956年10月建成开放的,本片是当年秋天拍的,所以呢片中的是一座崭新的熊猫馆。从影片中看,熊猫馆的运动场颇有几分中国园林的特点,如果就自然而言,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不适合于动物展区,但我觉着如果能在追求生态、自然的基础上,添加一点中国园林的元素进去应该也是不错的。好了,说多了,下面是熊猫馆的介绍:

                        要说一下,这座熊猫馆自从新大熊猫馆(今亚运熊猫馆)建成后便不作为展馆使用。2008年1月,熊猫馆拆除,下面是拆除时的照片。


                        说完了熊猫馆,再说说影片中的三只熊猫,它们是北京动物园首次饲养的大熊猫,由北京动物园西康雅安站(后来的四川站。听着咋跟军统似的......要觉着听着别扭就在“站”前面加“动物搜集”四个字)于1956年3月从西康省宝兴县(今属四川省)捕捉,7月在园内首次展出(饲养在小动物园内)。捕捉和饲养的过程在《北京动物园》一书中有记载:



                        上文说了,这三头熊猫分别名叫“平平”、“兴兴”和“碛碛”。听着是不是熟悉?不错,“平平”和“碛碛”是非常著名的熊猫(此“兴兴”并非赠送给美国的那只),这个“平平”是1957年赠送给苏联的礼品动物,而“碛碛”的经历更为不寻常,下面我就讲讲“碛碛”的故事。
                        1957年中国向苏联赠送了一对大熊猫,正是北京动物园的“平平”和“碛碛”,它们于同年5月8日抵达莫斯科动物园。在苏联生活了半年,可这时苏联人犯2了,就老是觉着雌性的“碛碛”她是个公的,于是乎就联系北京动物园要求调换。也是,当时那科研水平,分辨幼年熊猫的性别也是有很大难度的。中方答应了苏联的请求,1958年1月“碛碛”回到了北京动物园,把另一只熊猫“安安”给了苏联(戏剧性的是,“安安”是个纯爷们...)。
                        


                        IP属地:江苏26楼2012-08-29 15:28
                        回复

                          “碛碛”的异国之旅没有结束,1958年春夏之际,北京动物园答应了奥地利动物商海尼·德默(Heini Demmer)的请求,以3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两只河马和两只斑马为条件,交换给他一只大熊猫,选中的正是“碛碛”(后来改名为“姬姬”)。顺便说以下,自从交换“姬姬”之后,中国政府明令禁止买卖或交换大熊猫,所以“姬姬”是唯一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姬姬”离开北京后,在运输途中又回到了莫斯科动物园做了短暂的停留,后来又先后“访问”了德国法兰克福动物园、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和德国柏林动物园。德默本来是想把“姬姬”卖给美国,可是美帝拒绝“共产熊猫”入境,于是英国人就花了1.2万英镑给买了过来,1958年9月26日,“姬姬”入住伦敦动物园。
                          影片中的三只熊猫哪只是“姬姬”我可真认不出来,不过大家可以把上面的组图和最后一张图片对比一下,这个图案就是以“姬姬”为模特创作的。


                          怎么,很眼熟吗?对了,WWF的标志嘛,对,就是它!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之时,适逢大熊猫“姬姬”入住英国的伦敦动物园,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WWF的负责人认识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他们一致赞同将大熊猫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从此,大熊猫便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标志。1972年7月22日,“姬姬”病逝,享年18岁,去世后受到了公开地哀悼。
                          “姬姬”没有产下过幼崽,当时为了给它配对,英国曾与苏联经过长达一年半之久的高级谈判,最终苏方同意将莫斯科动物园的“安安”送到英国进行合作繁殖(当时新闻界将此事称之为“一次重大的外交突破”。伦敦也曾向北京发出请求,但被拒绝了。除了中国,当时只有苏联和朝鲜有大熊猫饲养)。1966年3月,姬姬乘坐她的“熊猫专机”前往莫斯科,当飞机到达谢诺梅捷沃国际机场(Sheremetyevo International Airport)时,这里已经有200多人在等待,其中包括英国驻苏大使、苏联文化部官员、动物园工作人员以及大量新闻记者。记者在当天的报道中写道:“我曾经去过世界上的很多机场,但从没有任何一位元首或国王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 3月31日,在两国动物园兽医和官员的包围之中,在遥控电视摄像机的监视之下,在世界新闻界的重重围困之中,九岁的姬姬,被引见给八岁的安安。但这两只大熊猫丝毫不理睬人们隆重而急切的心情,一见面就疯狂地打起来。亲家变成了冤家,洞房变成了战场。伦敦《每日快报》用一句最通俗的俚语,把这番情景作了很好的描述:“A watched Kettle never boils”,其意便是:“有意栽花花不开”!人们还不死心,1968年8月,安安又前往伦敦动物园与姬姬试亲,“同居”9个月后,还是“不来电”,最终不得不分开。
                          一座现在已经拆除的建筑的崭新样貌,三个首展动物、两个国礼动物、一个世界闻名的明星,这就是这段长约48秒的片段留下的真贵画面
                          


                          IP属地:江苏27楼2012-08-29 15:28
                          收起回复
                            离开了国宝,鸭舌帽哥来到了长颈鹿的展区。


                            北京动物园1956年5月首次饲养长颈鹿(本片就是1956年拍摄的),但现在的长颈鹿馆是1957年建成的。这就有个疑问了,片中的长颈鹿展区是不是就是长颈鹿馆呢?我们先看看《园志》对于长颈鹿馆的介绍:

                            有一个地方需注意,1956年6月就只剩下一只长颈鹿了,而本片是当年秋天开拍的,如果本片在当年就拍摄完成,那么片中应该只会出现一只长颈鹿。但我们可以从片中清楚地看到,展区里是有两只长颈鹿的,如果这样说来,这个展区就应该是长颈鹿馆了,那么本片就是到1957年才拍摄完成的。

                            很遗憾,在影片中看不到屋舍的样子,因此不得而知片中的展区的屋舍是否是木板棚了。
                            鸭舌帽哥离开了长颈鹿馆,在椅子上睡了一觉,做了个梦,起来以后就到了斑马展区。



                            当时斑马在哪里展出呢?这一点《园志》中没有明确提到,但《北京动物园》一书中有提到:“鹿囿以北是1955年刚开放的羚羊馆,里面展览着大羚羊、斑马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羚羊和热带动物”。那我们就看看羚羊馆的介绍:

                            羚羊馆的位置,应该就是现在的非洲食草动物区了。


                            IP属地:江苏28楼2012-10-02 19: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