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gela吧 关注:907贴子:39,008
  • 21回复贴,共1

论苏联的农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祭天。


1楼2013-03-07 20:59回复
    我的那几张资料的来源是《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也可以参考一下。


    IP属地:美国2楼2013-03-07 21:18
    收起回复
      顺便一提,1980年代初期官五学界对自留地问题尚有研究,但到1982年之后就不再讨论这个问题了。原因很简单,学者们的研究是有导向性的。当土鳖的经济已越过这个阶段之后,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人再关心这个问题了。
      于是我们只好来看看1980年代初,也就是勃列日涅夫最末期、安德罗波夫尚未上台的时候,苏联农业的状况。
      《苏联的“第二”农业》(【英】鲍里斯.鲁默,1981)一文中提到:
      1979年,城市自留地的数目又增加了大约2.5倍。
      在克麦罗澳省【1】(西伯利亚最大的一个省,也是工业最发达的一个省) 的工厂、工地、矿山和企业里普遍成立了菜地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组织集体的种植、耕作和收获活动,并帮助居民购买农具和化肥。
      【1】通译“克麦罗沃州”。
      托木斯克是西伯利亚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和科学文化中心。1979年,在它的50万居民中,约有10万人放弃固定的工作不干而去从事个体农业。
      “随着独立经营的农业的发展,市场贸易也在它的刺激下兴旺起来。”——相关事实如下:
      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单单是苏联的大城市在1979年就新辟了650个集体农庄市场,其年销售额高达60亿卢布。
      在食品供应方面,市场所起的作用正在迅速增大……乌克兰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1979年,该市居民所消费的食品有一半是来自集体农庄市场。其中有一个市场,它在1979年的销售额即达1亿卢布,占了该市食品销售总额的10%。
      此外,这篇文章还提到,苏联的工业企业和军队也纷纷开始自办农场。这说明,苏联的农业危机已迫使所有人开始农业生产,以便自给自足。
      根据《苏鼓励农民发展自留地经济》(1981):
      苏联1980年的谷物产量(包括谷类、玉米、向日葵)已下降到14000万吨左右,低于计划约4600万吨。而同时人口却在上升,因此引起很大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勃列日涅夫政权取消了大部分对自留地农业的限制(包括1969年对家庭饲养畜牲数目的限制【2】)和对自留地规模的限制(过去限制每人最多半公顷,平均每人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公顷)。同时还下令银行、农庄/农场积极提供必要的贷款和物资。
      【2】过去只有蜂、禽、兔的饲养不受限制。
      然而,这并没有导致苏联粮食总产量的上升,反而导致苏联农业的解体(在集中的同时解体,也算是一大奇迹):
      1990年苏联谷物产量为21150万吨,土豆产量约7000万吨。
      1991年苏联谷物产量为15630万吨,土豆产量约5400万吨。(这从侧面说明32000万吨的数字是错误的,实际粮食总产量只有21000万吨左右,比前一年下降7000万吨)
      ——《苏联人面临饥饿》,1992(当然这一年也就没苏联了)
      根据《苏联自留地》(1980)的说法:1980年的谷物总产量为18920万吨左右。不清楚为什么两者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难道相差的5000万吨是土豆?
      这篇文章还说,苏联自留地的产量,去掉自己消费后,有一半被消费合作社收购后拿到国营市场上出售,剩下的则拿到农贸市场上自卖。
      农民之所以愿意将自留地的产品卖给消费合作社,主要是因为“懒惰”及希望能够廉价购买到化肥、种子。
      另外,1980年的自留地面积已增加到800万公顷(虽则仍只有全苏耕地的百分之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3-07 22:51
      收起回复
        总的来看,全民种地并没有挽救苏联农业,苏联的谷物产量依旧维持在15000—20000万吨的规模,看老天的脸色而上下浮动(毕竟小农经济虽然单位耕地面积投入劳力较高,但却更加靠天吃饭了)。而大批职工不务正业回家种地虽然解决了他们自己基本的温饱问题,但却更进一步导致了苏联其他经济部门的崩溃。最终苏联也就在全民种地潮中自我瓦解了。
        苏联解体后,露西亚的农业生产每况愈下。
        以固定价格计算,1996年农业产出是1989年的63%,1999~2002年农业产出分别相当于1990 年农业产出的57.3%、62%、68.5%、69.5%(Csakietal.,1998,2001,2002,2003,2004)。
        近年的数字则是:2000—2008年年均粮食产量8300万吨,2011年粮食产量9540万吨(一说9420万吨),2012年则暴跌至7070万吨。
        对此,精英归之于集体农庄、国营农场换了马甲没解散。至于这些效率低下(这倒是事实)大型农业企业为什么不解散?精英对曰:露西亚农民痴迷村社传统(这时精英们怎么又想起集体化是露西亚农民的传统了?怎么不说露西亚农民渴望自由经营呢?),而《醒狮》哀叹“露西亚农民不会单干了”(这倒是给出了一种说法)。
        但实际上不然,官方砖家在《俄罗斯农地改革:软预算约束与结构转型》中揭示——不是露西亚农民不会单干,而是他们一面在农业企业挂名、一面利用这些企业提供的资金/技术/资源“单干”。“单干”的具体方式就是自留地农业。
        事实上,这也就是改开之初我国农民的经营模式(当然,我国农民当时能从当局手中获得的资金、农技、农机、农资等方面的支持是极度有限的,与这些露西亚农民又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能忽略,毕竟现在我国供销社还近乎垄断着农资农药的供给、农业部门还近乎垄断着种子的供给,没有这些支持事实上农民是很难经营下去的)。
        到2003年各种农业组织所占有的耕地份额及它们的产出份额:
        农业企业【1】——80.8%——43.2%
        私人农场【2】——11.7%——5.9%
        自留地——6.3%——51%
        而1992年这三种组织的情况如下:
        农场企业——91.7%——65.9%
        私人农场——3.6%——1.1%
        自留地——3%——33%
        【1】包括集体农场、国营农场(如军马场等少数幸存者)、有限责任制合伙农场(!合伙还能有限责任)、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农业生产者合作社等。他们大部分是在改制后通过农场/农庄职工手头的股票重新组合而成的,被官五认为是“马甲企业”。
        【2】据官五统计,三分之二是城市市民下乡兴办,其数目在1996年达到巅峰,之后因相互兼并而下降。
        官五给出的对策(不惜社会动荡,牺牲农民利益,以减少补贴的方式强行搞死农业企业而扶植私人农场)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去认真对待(纯属隔岸观火,当然普京都上台十几年了也没用这条对策),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事实:靠这种小农经济“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即便存在也是极度有限的,它不可能支撑农业的持续增长。
        PS:有些人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粮食产量下降归结为苏联造假,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根据俄罗斯自己统计的历年数据,其粮食产量在1990年代也是大幅下降(见Csakietal.的数字)。但有人归结于“饥饿换出口”,这也有失公允。事实上,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肉类产量从1990年的1010万吨下降到440万吨,这样饲料用粮需求也就大幅度地下降了。换句话说,俄罗斯人只不过是“不吃肉,换出口”而已,大约相当于“苏修逼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3-07 23:24
        收起回复
          集体化时期,也就是1930年代的十年间,谷物总产量(不包括土豆)从7000多万吨上升到9000多万吨。经过战争的打击,产量下降一半,1945年仅为4700余万吨。经过8年恢复,到1953年恢复到8200多万吨,这就是所谓不如“沙俄巅峰时期”(1913年8600万吨,这还是往高里估计呢!)的水平——这些人眼里,完全没有任何“战争”的概念。如果能够用这种愚蠢的比较方法,那么是不是也能拿“大空位”时期(也就是伪季米特里的时代)沙俄那点可怜的粮食产量来说事呢?
          之后,50年代,虽然勃列日涅夫指责赫鲁晓夫瞎胡闹,但农业倒是惯性地增长着。当然,主要是斯大林去世到赫鲁晓夫瞎胡闹之前的那几年,谷物产量突破了1亿大关(1956年12000万吨达成)。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3-07 23:46
          收起回复
            根据《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以下情况值得注意:
            1、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前期,私人副业在农业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1961—1965年,百分之三十三(种植业22%,养殖业44%)
            1966—1970年,百分之三十一(种植业22%,养殖业38%)
            1971—1975年,百分之二十八(种植业21%,养殖业34%)
            1976年,百分之二十五(种植业18%,养殖业32%)
            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到1992年终于恢复到了百分之三十三的水平。
            2、1953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于1940年,为117(1940年=100)。
            但是,1950年的农村人口比1940年减少了2000多万(总人口减少了1500余万)。
            3、斯大林去世前的1952年(他1953年初就死了,总不能为秋收负责),谷物总产量为9220万吨,已接近了战前的1940年。而1913年沙俄在1940年疆界内的谷物总产量是8600万吨。
            但是斯大林时代土豆较多,1952年6920万吨而沙俄1913年只有3190万吨。
            4、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农业比较稳定。1955年谷物突破10000万吨,到1962年之前都还比较稳定,大致上是稳步提高到14000万吨的水平,1963年暴跌3000多万吨。
            5、勃列日涅夫时代起起伏伏,总体上看1960年代后半到1970年代初头发展还比较顺利。16000—17000万吨左右的谷物总产量维持(包括减产1300万吨之后,也维持在这个区间——可以认为是前一年产量较多)。
            6、1973年达到22000万吨的巅峰之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农业开始出现危机。整体水平徘徊不前不说,年际差距也开始扩大。并且,一个震荡周期(10年左右)中,最丰年与最欠年之间差距可达5000万吨以上(即丰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前代未闻。现将谷物总产量抄录如下(单位—万吨):
            1973年,22250
            1974年,18570
            1975年,14010
            1976年,22380
            1977年,19570
            1978年,23270
            1979年,17900
            【1980年,18920】
            到1982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仍仅为18677万吨。
            这种波动维持到苏联解体。
            与斯大林时代不同的是,同期土豆的总产量也呈停滞不前之势,维持在8000—9000万吨的水平,无补于谷物的欠收。
            【按】这里不得不说《复辟纪事》运气不好,它所记录的“农业危机”比起1975年的大危机来说真都是毛毛雨了……“卖金买粮”也是那以后达到巅峰的。


            7楼2013-03-08 08:49
            收起回复
              禁止挖坟。


              9楼2016-05-12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