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界公主吧 关注:3,116贴子:29,997
  • 14回复贴,共1

修魂!修心!修威!阴符七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吧里的易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乱断卦不说,还洋洋自得,特此,奉上此篇,望有效!


来自iPad1楼2013-04-20 09:25回复
    养志法灵龟
    通过养神使人的精力旺盛,体力充沛,使人的志向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样就可以使志向得到专一,志向专一,威势才能得到散发,才能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
    不养志的话,心的精气所蕴含的思想就不能畅达(人的思想活动就不能正常的表达)。因为有了欲望,就会有所追求并不断为了得到这种欲望而思考。志向是受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多了,心思就会分散,心思分散了,志向就会有所衰退,志向衰退就会使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得不到(理想实现不了)。所以说,如果心气专一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使我们彷徨,欲望不彷徨的话则志向意志就不会衰退,志向意志不衰退就会使我们的思想理念(思路)通达。思想理念(思路)通达后,和谐的精气就会流通,和谐的精气流通后烦乱的精气就不会挠乱于我们的胸中。所以,对内要专心养志,对外要善于了解他人的志向与为人。通过养志可以使我们的思路通达,了解他人就不会有所偏差(职责分明)。如果要将某种欲望用于他人,首先要了解他人的志向并通过培养他人的志向而实现。了解他人志气的盛衰状况,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志向,并不断地观察他的动态和进展情况,来了解他所具备的才能和养志的成果。
    如果不培养志气,那么他的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则思路就不通畅,思路不通畅,意志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应对问题时就不会猛烈有力。应对不力就会失去信心,丧失志向,从而使自已的心气衰弱,导致精神颓废而萎靡不振。精神颓废、萎靡不振的话,人就会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能专心地领会和理会各类事情。所以,在养志的起始之初,一定要安分守已(需要镇静专心),自已安定心静,志向意愿就会坚定,志向意愿坚定了,威势就不会分散,就能长久地做到身轻神明(精神状态最佳,身体功能畅通),从而使自已的威势得到散发。#title


    来自iPad3楼2013-04-20 09:27
    回复
      实意法腾蛇
      思想充实,在于气的运动推动心的思考活动(也就是大脑的思想活动)。心越是安静,大脑思考问题就越是深远。心安静的话则精神会更加欣欣向荣(充沛),思考问题深远的话则会谋划出成功的谋略。精神充沛的话志向就不会出现变乱,成功的谋略实施起来就不会有任何阻碍。思考的意志坚定后心然后才会安定,心里安定之后,所采取的行动就不会出现差错,这样的话精神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与愉悦感,这种成功的感觉会作为一种宝贵的经验而凝结在脑海中。如果我们的思想活动受到某种因素的萦绕的话,奸邪小人就会趁机侵入,欺诈阴谋就会显现并趁机迷惑成功的谋略,说出的话也就力不从心(表达的意思也就不是很清晰)。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就要专守一个道而不动摇改变。对待他人的思想顾虑时要懂得领会,之后再与之交流,好的建议要积极听取或是等候其它更好的建议。计谋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不会深谋远虑的话就会将听到的建议不加审查,即使再等候下去,也不会有好的计谋产生,这样计谋就失去了其关键作用。如此的话,思想上就没有可以诚信的内容,内心就会变的空虚而不实在。
      所以,考虑的计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思想内容,实在的思想内容必须从心术开始,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来求得内心的安静,这样的话,五脏会互相和谐,六腑内的气也会顺畅通达,精气神、魂与魄就会紧密凝结在一起,就可以看到一切,听到一切,从而使志向更加坚定。思考的问题就不会不切合实际,空虚的任由上天来安排,反而会有所争取并积极加以娇正使之充实。实意就会用心去体会自然的客观规律的演变以及万事万物受规律的制约的内在原理,以及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还可以探究出人类济世安邦平天下的方法要理。实意就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之事,头不出窗就可以知道天理运行的状况,没有见面就知道对方的来历原由,没有行动就已经达到了目的,这就是所谓的“道知”,也就是凭道来了解一切,可以通达神明,应对万物的变化不会没有方法,而是在神的掌控之中归于神的运势。


      来自iPad4楼2013-04-20 09:27
      回复
        分威法伏熊
        分威的人需要强大的旺盛的精神作支撑才能将威力发挥出来。首先,分威时思想要安静(头脑冷静),其次意志要坚定,第三精神要高度集中,这样威力就会更加强大。当威力更加强大时,那么自身就会更加充实而又坚定,内部更加充实坚定的话,威力发出时就没有谁可以抵挡;没有谁能够抵挡,就能够通过发出的威力来撼动别人的威势,就如撼动他的天一样。在实践中,发挥威势时,乘虚而入,就要用自己的坚实去对抗他人的虚弱;出其不意,以有准备对付他人的无准备,这样就好比拿“镒”与“铢”作比较一样,实力悬殊会太大,威力发挥会太强。如此,你一动就会牵动对方也跟随着你动,你若是一开口,对方就会跟着你一起附和;你若是动一动手指,就会看到其它的手指也会跟着动起来。这就有如威势一动,就会改变天下的形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样。在发威的同时,要不时地审验唱和的状态,并根据审验的结果来辩明间隙来自哪里,或是故意暴露一些间隙来观察对方出现的间隙,等待对方的动态变的明朗后就可以将威势分开运用。因此,在这一步里面,要想根据对方的动态来随机应变的话,就一定要先养志,通过隐藏自已的意图来伪装自已,才能窥见对方的间隙,防止被对方运用此法来迷惑自已上当受骗。如果对方志向牢固不可破,思想很充实也很实在的话,这个时候就要自我养志,让自已的志向更加坚定,以超过对方才能去发挥威势的作用取得成效。(一解)如果对方有意承让我方,这个时候就要去培养他人的志向来为我所用。这就是通过保存自已的精神实力来消亡他人志向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依据这种方法来辩明天下形势,并根据天下的形势来发挥威势。(二解)如果对方强大,自已就要退让,这是保护自已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保存实力的一种方法,因此,那种保存精神实力让士气消亡的做法,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根据形势的要求来确定的。


        来自iPad5楼2013-04-20 09:28
        回复
          散势法鸷鸟
          根据形势来发散自已的威势,需要精神的指使。散发威势时,一定要遵循对方的间隙(也就是抓住有利时机)来采取行动。当威力严肃集中的话,锐势就更加强盛,之后才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来采取行动,将威势发散出去。要发散威势时,要心境虚空(专心对待猎物),志气高扬(张开大翅,高空俯看),才能有所决断(才会有所收获)。如果意志衰退的话威势就会失去大半,加上精神不集中,不专一的话,那么他说出的话就会不得要领而飘忽不定。因此,在散发威势之前,就要先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做到自已心中有数,然后才可以运用揣摩之术来游说他或是与他谋划相关的事情,但一定要做到圆转灵活,取长补短。如果没有有利的时机,就不要去散发威势,等待时机而定,一有有利的时机马上就将威势发散出去。所以,那些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的人,一定是在内部善于精心调养五气的,对外善于观察形势的虚实,一旦采取行动就不会使威势的效果散失,一行动就会牢牢把握他人的意志,了解他人的计谋。威势,决定着你的成败,关系到你的利害,因此,要根据权术的变化来发挥自已的威势。那种发散威势失败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能够集中精神去详细审察事物而造成的(就像鸷鸟没有看清猎物就俯冲下去一样,结果空手而归,得不尝失)。
          这里主要阐明了一个道理,就是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对方,做到知已知彼,了解对方的思想意志、谋略、虚实(寻找时机)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自已也要意志坚定,然后才可采取行动,一旦采取了行动,就要牢牢钳制住对方,不能失手,也不允许失手,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来自iPad6楼2013-04-20 09:28
          回复
            转圆法猛兽
            那些聪明敏捷,善于灵活自如,从容应对复杂事情或局面的人,有着高深莫测的智谋和超人的智慧。这类人,一定是心怀圣人仁厚之心的人(不能是那种奸邪之辈),并具备站在原地不动来应对各种不测的智谋(即以不变应万变)。用这种高深莫测的智慧来通晓他人或自已的心术,就可以将精神与道(规律)混合在一起融于一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万物,来谈论万物,从而使自已的说服技巧和思想计谋层出不穷。智慧与谋略,有各种表达方式,有的时候灵活圆转,有的时候方正直率,有的时候公开直言,有的时候私秘婉转,有的时候可以说好听的话,有的时候可以表达痛心的言论,这个要根据事物性质的不同或所处状态而有所区别对待。所以,圣贤的人怀着这种用意(圆活自如),根据这种情况运用智谋,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圆活的方式方法来求取他人的志同道合。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谋划各种计谋时,都要以追求出神入化为目标,为起点,然后,将你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都要包涵在大道理之中,才可以验明你所具有的精神与智谋的境界达到何种地步。
            天地是没有极限的,为人处事也是变化无穷的,都会按照自身的性质归于其中的一类。了解到一个人的计谋,就会预测到其中的吉凶与成败的利害关系所带来的结局。那种善于圆转灵活的人,就可以运用他人的计谋转化为吉利的结局,也可以运用他人的计谋转化为凶祸的结局。圣贤的人运用这种大道,就要先认识了解其中存亡的道理(或关键),就可以确立一种原则之后再来依据这种原则灵活机动地行事;要做到圆活的话,就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或是符合他人心意的话语);要方正直率地行事(或执行某一任务)时,就要坚持原则公正地处理事情,防止犯错误。这所以要这样运转变化,就是为了跟我们的计谋相适应;接触、接受某事某物,就是为了让别人的进退取舍符合我们的意图。那种大家都能看得见且能体会得到的事情(大家心领神会的事),就要结合事情的要领(要点)接着他们的话说下去。


            来自iPad7楼2013-04-20 09:29
            回复
              损悦法灵蓍
              损悦就是减少私情杂念、排除外部干扰,运用这种法则就要像蓍草一样灵验。减少私情杂念、排除外部干扰,,是为了在事物隐微变化之中能作出正确的决断。事情有偶然和必然的联系,做事情就会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一点微小的变化,就可关系到事情的成败与否,所以不得不认真考察。所以说,圣贤的人用无为之道(顺应规律)来对待一切包含有道德的事物或从事有道德修为的行动,并不时地反复地在语言表达上关注考察措辞,通过精练的言辞表达来与所游说的事情相吻合。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私情杂念表现在什么地方,外部干扰表现在什么地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来减少这种杂念和排除外部干扰。
              经过这种减少私情杂念、排除外部干扰的损悦后的言辞来游说对方之后,在事理上还有不认可的方面,圣贤的人是不会强行理论辩解的。因此,聪明的人不会因为自已的主张被排斥而找寻别人言论上的过错,自已的言辞始终不会出现烦乱,心情也不会受到影响而空虚,志向不会受到扰乱,思想也不会产生邪恶的念头。
              要知道事情当下的难易程度,之后才可以因事而制定相应的谋略,谋略制定后还要根据自然的规律来采取实际的行动。圆活的计谋施行不了,方正的计谋就要不停地施行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大功。增加修辞还是减少修辞,就要从言辞的本身去考虑。综合运用分威、散势之后,才能真正权衡利弊,发觉出隐藏在对方内心深处细小的威势变化,从而依据这些小细微的变化来作出决断。所以说,那些善于抓住对方内心深处些小细微变化来作决断的人,就要果断地象在千丈的大堤上决堤,又如在万仞山谷中转动圆石一般当机立断。之所以去这样做,是形势所决定的。


              来自iPad8楼2013-04-20 09:29
              回复
                @易界公主 ,此篇原作为鬼谷子先生。


                来自iPad9楼2013-04-20 09:30
                收起回复
                  好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4-20 10:21
                  回复
                    好帖。收藏了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4-20 14:02
                    回复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O(∩_∩)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4-20 20:31
                      回复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04-20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