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qy吧 关注:20,497贴子:1,993,393

【侗族文化】正在消逝的记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是一个少数民族,好像现在很少有人了解我们族,现在就珍儿自己的了解,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本贴乃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16 08:54回复
    简介
    公元6到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0-16 08:55
    收起回复
      侗族人民的聚居地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0-16 09:00
      收起回复
        讲到侗族,就不能不提到侗族的三大宝!大歌!鼓楼!风雨桥!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0-16 09:04
        回复
          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侗寨就必有鼓楼,鼓楼是模仿杉树的形式建造。
          据史料记载,鼓楼用于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是依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存的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1987年,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根据现存的主鼓形状,复制了两面鼓。
          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于2001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主鼓面径1.60米,鼓高2.40米,群鼓面径1.12米,鼓高1.60米,如此壮观的定更鼓群是非常罕见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满足了定时功能及扬威的需求。
          现在鼓楼的击鼓表演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项目。每天鼓楼的开放时间里,一到正点时分,二十五面鼓就按着新编的鼓点奏响起来,供游客们欣赏。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0-16 09:11
          回复
            好漂亮啊,特羡慕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歌善舞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3-10-16 09:15
            收起回复
              风雨桥我们这边也有哦。。想看服饰呢?楼楼平时穿民族服饰么?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0-16 09:56
              收起回复
                风雨桥
                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
                风雨桥
                物。桥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也是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桥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桥的长廓避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廓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
                风雨桥
                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建造: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0-16 10:31
                回复
                  接下来到侗族银饰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0-16 11:31
                  回复
                    求美食,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美食一直是我口水窥视的对象啊


                    20楼2013-10-16 11:38
                    收起回复
                      银角
                      落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绸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凤颤动,跃然譬项。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银角似角似羽。两
                      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经实地考察,排调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邸共148种。
                      银帽
                      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干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帽顶正中,银扇高耸。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重安江型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步摇出现于战国时期,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释名·释百饰》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具有两个特征,一为垂珠,二为颤枝。重安江型银帽凡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革东型银帽,半封顶,是银围帕和银替的组合体,较为简单。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10-16 11:42
                      收起回复
                        银角银帽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10-16 11:44
                        收起回复
                          银帽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3-10-16 11:46
                          收起回复
                            银围帕
                            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厘米高的红布上,排间缀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整体为银制的以施洞苗族银马围帕最为精致。其分三层,上层为二十九个芒纹圆形银花;申层正中镶嵌圆形镜片,镜片两侧各有十四位骑马将士;下层为垂穗。银马围帕以骑马将士为主纹。兵士们披盔戴甲,队列整齐;骏马蹄踏银铃,威武雄壮。贵州凯里舟溪苗族的银帕中间宽,两端窄,系于额际,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3-10-16 11:49
                            回复

                                 ——失去了你的人生,我只剩下半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3-10-16 1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