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苏轼改迁汝州团练副使,在上任途中,一路游行于山水之景,饱览庐山风光后,写下绝句《题西林壁》千古传唱。由于去汝州路途遥远,幼子苏遁夭折,便请奏朝廷居住常州,获准。同时神宗为他恢复名誉,改任登州(今蓬莱)知事,任职仅十余日,又奉诏回京任礼部郎中。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启用旧法派领袖司马光为相,新法派被打压排斥,此事件史称“元佑更化”。1086年,苏轼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不到一年苏轼数次升迁,可他经历“乌台诗案”后,看待社会与人事更加成熟和理智,他在贬谪期间,见到新政已取得相当成果,特别是“免役法”尤其出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故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并不分青红皂白完全废止。为此苏轼成了新旧两派都不讨好的人,后司马光病故,集理学之大成的程颐和苏轼之间的派阀之争白热化,并相互指责、诽谤。鉴于此,苏轼于1089年想离开这是非之地,再次请求外调任杭州知事。苏轼到任后,遇到了严重的天灾和病害,为此他建起了我国第一家公立医院救治于民,并修建了西湖苏堤等水利灌溉设施。在此期间,苏轼还广交朋友,其中与佛印、惠崇、参寥子和尚的交往,更是留下不少传奇佳话,并写下了《惠崇春江晓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品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轻快中,想象里,流转着不尽的曼妙。前两句对庐山全貌,作了总结性的描写,诗人采用议论,用抽象、虚写的方式,从横、侧、远、近、高、低、中七个角度对庐山的局部作了真实的再现。用“蒙太奇”似的画面,跳动飞跃,一切不作具体刻画,创造一种艺术虚境,供读者去想象。后两句,笔锋一转,利用庐山的变幻多姿发出议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情入理,把庐山的宏伟气势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转换成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超出曲隅,高瞻远瞩,才能把握事物的万千气象。诗人用眼前之景,妙寄物外之理,情理交融,从而使诗有了神韵而灵动耐读,又富有哲理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