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诗社吧 关注:2,256贴子:338,781

偷得一个好帖,苏轼的生平,与吧友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初在散文吧,因为我的名字叫蒲柳的帖子有抄袭嫌疑,引起了一场很大的抄袭大辩论,最终我的名字叫蒲柳被定性是抄袭,永远封号。
每每想到此事,我不寒而栗,那么多的好帖子,竟然是抄袭的;抄袭别人的文章,说是自己的,被识破时,岂不很难看;后来,我建了恒星诗社吧,也担心有人抄袭,为此还闹出了一点小风波,本人失误,错封了一吧友的号,本人在此再次向那位被错误封号的吧友道歉。
好吧,其他话,不说了。直接贴帖子。
此帖是复制的,原是我的名字叫蒲柳发在散文吧的,此处不便艾特本人。


IP属地:陕西1楼2013-12-07 23:36回复
    原帖题目——天锻奇才,华冠古今----个人解读一代文化巨人苏轼
    发帖者,我的名字叫蒲柳


    IP属地:陕西2楼2013-12-07 23:37
    回复
      【题记】
      奸佞小人明轼心,艰难奇志锻成金。
      文章扬尽眼中美,飘响时空天籁音。


      IP属地:陕西3楼2013-12-07 23:42
      回复
        【翩然入世】
        北宋,湖北黄州(今黄冈),一个翩翩而含些许忧郁的儒士,手执毛笔,望望天空那铅云黑雨,再望望桌上洁白的笺纸,心潮澎湃,沉郁而悲愤。那飞扬的思绪,透过笔尖,荡起被灼伤、遏阻的一腔致君尧舜的激情清波,在素笺里游走,渐渐地如宁静的江面,泛起微澜,进而风卷波涛,向天边急泻奔去……
        笔尽而心不静,他仿佛穿过时空,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那遥远的故乡,看到了自己来时激起的那份欢乐、那份期冀,一份温馨,一份甜蜜悄然的弥漫在心间。
        1037年1月8日,天光朗朗,月色融融,星辉熠熠。暮然,一颗明亮炫目,拖着多彩光芒的超星星,划破天空,向四川眉山疾驰而去,而此时,苏洵家响起了新婴啼唱,清脆高婉,直上青天,飘云洒雨;直落山川,点绿飞红。那啼音,时而如大江东去,豪迈洒脱;时而如小溪流涧,空明婉转。苏洵兴奋之余,给儿子取名轼,字子瞻、和仲,希其如车把,巧为外饰有利观瞻,有方向,能高瞻远瞩,能和善处事。后苏轼谪居黄州,躬耕于东坡,爱白翁东坡诗的那份淡然与闲静,故自号东坡居士。
        出生书香世家的苏轼,初在母亲程氏的教导下读经诵史,并与同镇的商人和农民的孩子一起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师,这三年的庶民私塾教育,培养了苏轼亲民和交民之心,接受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后又在其父的教导影响下博览群书,发奋苦读,饱览蜀中山水,这蜀国或豪健挺拔、或温婉雅秀的山水和悠悠广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苏轼以灵性以美感,给他超凡的韧性,给他卓越的敏锐观察力与表达力,以及超俗超然的哲理性思考。


        IP属地:陕西4楼2013-12-07 23:43
        回复
          【坎坷政治路,万丈华光行】
          学有所成的苏轼,1056年,他与其弟苏辙随父赴京参加科考。1057年两兄弟同登进士,苏轼的考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他误认为是其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偏袒之嫌,取其第二,无意间曾巩反成第一。才华横溢的苏轼光华四射,殿试时的文章很得仁宗皇帝喜爱,让欧阳修也惊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之后不久其母病逝,回老家守孝三年。1060年,苏轼苏辙又在恩师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的制科考试,苏轼获宋朝史上最好成绩,制科三等、苏辙为四等。他们表现的才华震惊仁宗皇帝,让他忘乎所以的对皇后曹氏说,他为子孙选得两宰相。这一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知事。
          1064年他任职史馆。1066年,其父病逝,守孝三年。1069年又复任职史馆。此时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也正大力推行,而苏轼在返京途中,看到了官吏在新法实施中,利用变法之名盘剥百姓,再加上此时苏轼的思想倾于保守,对变法认识不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新旧党争矛盾渐渐深结,尔虞我诈,相互攻击毁损,正直清澈的苏轼又怎容于朝廷。因此他在1071年,自求外放,任杭州通判。1074年——1079年,苏轼又先后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知州。


          IP属地:陕西5楼2013-12-07 23:45
          回复
            苏轼外放期间,一边勤于政绩,一边闲游山水,开怀畅志在文字海洋里。他在杭州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在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东栏梨花》,在徐州写下《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等传世名篇。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轻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幅光影迷幻、山色缥缈的西湖美景,有如西施美人般飘然而至,靓眼迷心。该诗开始两句就写出西湖的湖光山色和晴姿雨态的空明与美妙,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自有一份奇,自带一份妙。后两句诗人弃貌写神,把西湖比成绝色的西子,对西湖,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淡妆也罢,浓妆也好,都不损其美,都恰到好处的彰显她的真她的美。诗人的这一巧妙传神的比喻,极尽西湖的神姿妙态,伍衍大赞:“除去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从此西子湖之名之美更广扬天下,遍传四海。
            在《东栏梨花》里,轻吟“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一种淡淡的愁绪爬上心头。起笔写出了仲春梨花柳叶的特征,第二句又对前句进行回复,以“柳絮飞”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应“梨花淡白”,但读起来并无重复之感,反而有别一番情致的飞絮扬白,隐有一种惜春春去的伤春之感。后两句诗人以梨花畅怀心中之感慨,看见东栏边如雪盛开的梨花,就顿生一份春将去之惆怅失意,感叹人生短促,说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个清明节?或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天朗气清,草长莺飞的清明日子(世界)?使诗的蕴意蓄理发散开来,弦外之音,题外之旨,令人品味。


            IP属地:陕西6楼2013-12-07 23:46
            回复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份豪气直上干云。该词上阕一开始就纵情放笔,一个“狂”字豪气顿生,“左牵黄狗,右擎苍鹰”好一个出猎雄姿!紧着一个“卷”字,道尽随行的花帽皮衣的武士们疾驰千骑,在平缓的山岗上飞沙扬尘的壮观与气势。豪情之下,其狂态毕露,要报知全城百姓去看他打猎,看他亲自射虎的雄姿,看他可有当年孙权之风采?下阕意境由实而虚,但豪情不减,诗人借着酒酣,高唱鬓边添几根白发,又何妨?而此时西北边境,西夏正挑起战事,真希望自己如那汉朝的云中太守魏尚,能收到使臣冯唐的符节,让他在边陲如魏尚抗击匈奴般,拉开雕弓如满月,箭指西北,射溃豺狼!至此,豪气至极致,词的韵味却不止。全词场面热烈,气势宏伟,豪迈狂放,大有“横槊赋诗”之气概。


              IP属地:陕西7楼2013-12-07 23:46
              回复
                他又在《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中,浅吟“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一种暮秋景致里,离愁依依,风寒雨冷,凄美中却豪情翩至。诗人站在徐州的城楼,看着点点滴滴的细雨,看着烟雨重重下,平静如斯的江面,苍茫而凄凉,就连当年英雄豪杰大会宾客,饮酒赋诗的戏马台,而今却在送别兄弟之处,愁怨凄凄、孤独地暗自神伤。接着诗人在下阕荡开笔触,以劝导自勉的口吻写道,在这阴雨绵绵的九月九,没有菊花,不能登高,也没有众多的朋友赋诗畅怀,只有兄弟二人喝闷酒,酒醉了,唯有侍女红颜相扶。词意又一转,说其兄弟朋友相聚饮酒,不必在乎什么时间有什么事物(茱萸是古人在九月九这天,兄弟亲朋一起相聚祈福之物),只要下可俯对地,上可仰对天,驰骋于古今历史风云,就无愧于心,无愧于世。可见诗人虽有常人心,伤离愁,叹人事,但不沉沦,而是以豁达乐观、豪放向上的心境去对待人事,悲而不堕,有越挫越勇之志之气概。


                IP属地:陕西8楼2013-12-07 23:47
                回复
                  苏轼每到一地为官都尽心尽职,为民办实事,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也正因这样,主动外放的苏轼,并没赢得奸佞之徒放心,反而激起其欲置之死地之心。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及三月,找不到他政绩缺陷的奸佞们,便以“文字毁谤君相”之罪陷其入狱,史称“乌台诗案”。狱中苏轼受尽非人酷刑,最后以李定为首的奸佞强加莫须有的“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百姓为之伤心落泪,正直官员们,也纷纷上书劝谏,其中已退休在家的王安石,也上书为苏轼鸣不平。最终,苏轼免于死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实则是作为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1080年,来到黄州苏轼,由于没有薪俸,生活困难,居无所处,只好寄居寺庙。后在老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请得城东军队废地数十亩,他这才安居耕种在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过着恬淡清心的居士生活。正直、有着清芬如莲之心的苏轼,怎会把自己纯净高雅的品性淹没在变幻的政治风云里呢?日子在凄苦中前行,苏轼也借此饱览了黄州山水,休养心志,寄情于山水,寄情于书画诗词。在此之间,他以自己起伏的人生与心境,独创写意书法,并得大成,写出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并成为书法“宋四家”之首。文学上,更是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海棠》等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IP属地:陕西9楼2013-12-07 23:47
                  回复
                    苏轼在《赤壁赋》里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一派清风朗月的秋光,读来如珠滚玉,温润而绵延,轻盈而幻渺,灵动而谐和,韵律飘飘,若月色下小溪轻潺,若星光上天音萦绕。清人方苞读此文,直叹“文境邈不可攀”也!该文,将抽象不易捕捉的光影、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并情趣翻飞,意趣飞扬,具体真实,可见、可感。在这美丽的景致中,享受诗情画意之妙趣,增悟人生天地之奇道。


                    IP属地:陕西10楼2013-12-07 23:47
                    回复
                      苏轼在《后赤壁赋》里写道“……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一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流有声的冬夜美景。与前赋一样,读来也清韵流转,律音飘飞,如诗如画,如临其境,如行其中,抑扬顿挫中也荡起悠然雅兴,在其景致中畅游流连。


                      IP属地:陕西11楼2013-12-07 23:48
                      回复
                        高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种奔泻的豪情,飘逸在身,直向凌霄。该词上阕一来就以“大江东去”,托出一个极为广阔而高远的时空背景;又以长江的奔涌之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绘出长江那奔马轰雷之气势之美感。在这动魄惊心里,仿佛闪耀着风流人物们的非凡气概,凌云壮志,超然气度。读后自然感叹:如此美丽山河,怎能不孕出和吸引无数的英雄豪杰!词的下阕,由遥想承接上阕,通过艺术化的描写,将周瑜的雄才伟略儒雅风流雕琢得栩栩如生,再用一个妙龄美人来辉映,让他更显英俊潇洒,似锦韶华,年轻有为。仪态上的描写更显周瑜的那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与自信,“樯橹灰飞烟灭”也道出赤壁之战的攻略——火攻。最后诗人联想到自己,流放黄州,心生感慨,发出自笑多情,人生如梦,唯寄情于江月美酒,虚度光阴,替自己怀才不遇而不平,也替自己的这份无奈自解自慰,使豪迈之情归于洒脱之语,言尽而意远,句浅而味绵。该词通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词境廓大,荡尽北宋词坛盛行的缠绵悱恻之调和萎靡无骨之风,尽显豪放词之风骨神韵,这种新巧奇豪给词注入了新的内容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对词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故此词被后人誉为“圣词”。


                        IP属地:陕西12楼2013-12-07 23:48
                        回复
                          浅唱《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一幅婉约雅致的初秋景致浮现在眼前。初秋时节,雨过天晴,词人拄着拐杖行走于黄州城郊,漫步于古城旁,徜徉于村舍外,看见树林时断时续,透过断口,只见青山连绵起伏,翠竹掩映着红墙,小池边草木已呈衰败,只有水中的红莲,还在最后的娇艳着,飘着淡淡的幽香;树上秋蝉的鸣叫纷乱而悲凉,而天空的白鸟仍在潇洒自在的翻飞;词人渐行在夕阳的余晖里,流连在这秋色的美景中,暗自庆幸昨夜下了一场雨,使得自己这漂浮在红尘中人,能享受到一日的清凉。全词细腻温婉,清新雅丽,意象空灵,词境宏大,意韵轻盈飘逸,不失为一篇上乘佳作。


                          IP属地:陕西13楼2013-12-07 23:48
                          回复
                            轻读《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如走进一个空蒙迷幻的世界里静享那份惬趣。前两句,描写诗人在东风袅袅,香雾弥漫中,游廊赏海棠,只见海棠花在清幽的月色下,泛着神圣高洁的光辉。后两句,诗人突发奇想,“只恐夜深花睡去”,而特意的点亮高烛,照亮红红的海棠,使她能打起精神,不致“睡去”,空留他成孤寂守花人。该诗从正面和侧面渲染相结合,使画面艳丽而幽寂,又在诗人的奇想中,灵动而情趣。由于造语之工巧,想象之妙绝,感情之真诚,构思之别致,使其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唱的名篇。


                            IP属地:陕西15楼2013-12-07 23:49
                            回复
                              1084年,苏轼改迁汝州团练副使,在上任途中,一路游行于山水之景,饱览庐山风光后,写下绝句《题西林壁》千古传唱。由于去汝州路途遥远,幼子苏遁夭折,便请奏朝廷居住常州,获准。同时神宗为他恢复名誉,改任登州(今蓬莱)知事,任职仅十余日,又奉诏回京任礼部郎中。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启用旧法派领袖司马光为相,新法派被打压排斥,此事件史称“元佑更化”。1086年,苏轼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不到一年苏轼数次升迁,可他经历“乌台诗案”后,看待社会与人事更加成熟和理智,他在贬谪期间,见到新政已取得相当成果,特别是“免役法”尤其出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故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并不分青红皂白完全废止。为此苏轼成了新旧两派都不讨好的人,后司马光病故,集理学之大成的程颐和苏轼之间的派阀之争白热化,并相互指责、诽谤。鉴于此,苏轼于1089年想离开这是非之地,再次请求外调任杭州知事。苏轼到任后,遇到了严重的天灾和病害,为此他建起了我国第一家公立医院救治于民,并修建了西湖苏堤等水利灌溉设施。在此期间,苏轼还广交朋友,其中与佛印、惠崇、参寥子和尚的交往,更是留下不少传奇佳话,并写下了《惠崇春江晓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品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轻快中,想象里,流转着不尽的曼妙。前两句对庐山全貌,作了总结性的描写,诗人采用议论,用抽象、虚写的方式,从横、侧、远、近、高、低、中七个角度对庐山的局部作了真实的再现。用“蒙太奇”似的画面,跳动飞跃,一切不作具体刻画,创造一种艺术虚境,供读者去想象。后两句,笔锋一转,利用庐山的变幻多姿发出议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情入理,把庐山的宏伟气势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转换成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超出曲隅,高瞻远瞩,才能把握事物的万千气象。诗人用眼前之景,妙寄物外之理,情理交融,从而使诗有了神韵而灵动耐读,又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IP属地:陕西16楼2013-12-07 2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