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故人心吧 关注:3贴子:101

回复:盘点那些优秀的史学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璩
东晋时期史家,作《华阳国志》,是我国地方志编写的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史著作,对西南地区历史的记载,很有价值。



16楼2014-01-09 13:30
回复
    唐朝以后,中国的史学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这应该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恢弘的大唐气度,也成就了辉煌的史学作品,二十四史成于唐代的就有八部。这一时期优秀的史家有房玄龄、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棻、李延寿、魏征等,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房玄龄 著《晋书》

    李百药 《北齐书》

    李延寿 《南史》《北史》

    令狐德棻 《周书》

    姚思廉,《梁书》《陈书》


    17楼2014-01-09 13:31
    回复
      唐修的八部史书,在整个二十四史中应该是中游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隋书》因五代史志附在其中,所以成为八部史书中价值最高的之一,尤其是其中的《经籍志》,开图书分类法中“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先河。


      18楼2014-01-09 13:31
      回复
        刘知几
        唐朝史家,曾在史馆修史,后退出史馆,著有《史通》,这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也标志着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次讨论了体例、体裁、编纂方法等诸多内容。《史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提出了“史家三长”的理论,第一次对史家素养提出了要求。


        19楼2014-01-09 13:32
        回复
          杜佑
          唐朝政治家、史学家,曾官居宰相。很佩服这样当官与学问两不误的人,尤其是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有《通典》,专门记录典章制度的沿革,开创了典志体体例,在史学史上影响巨大。《通典》也成为"十通"之首,后世不断有续作。



          20楼2014-01-09 13:32
          回复
            刘咰
            五代后晋史家,著《旧唐书》,在五代那个乱世仍能著史,很让人佩服。


            21楼2014-01-09 13:32
            回复
              薛居正
              北宋史家,著有《旧五代史》


              22楼2014-01-09 13:32
              回复
                欧阳修
                政治上文学上的成就可能掩盖了他在史学上的影响力,但是,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都出自他手,足以证明他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


                23楼2014-01-09 13:33
                回复
                  司马光、范祖禹、刘攽、刘恕、胡三省
                  这五位史家放在一起,还是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搜集大量资料,称作“从目”、第二步是加以编排整理,编成“长编”、第三步是主编司马光定稿,资治通鉴同样是集体修史的光辉典范。而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此引起了后世不断的通鉴热。胡三省因《资治通鉴音注》而名垂史学,为资治通鉴的完善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司马光

                  胡三省

                  范祖禹

                  刘恕

                  刘攽


                  24楼2014-01-09 13:33
                  回复
                    李焘、李心传、徐梦莘
                    把这三位史学家放在一块完全是因为这三人在续写资治通鉴上作出的突出成就,三位都是南宋初年的史学家。
                    李焘自24岁中进士以后就立志仿资治通鉴写一部北宋的历史,在他68岁后终于完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两年后去世,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这部史书,全书共980卷,因过于浩大,最终未能全部流传下来,只保存下来520卷,却也是研究宋史必不可少的史料。
                    李心传则是继承李焘的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当代历史,最终写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门叙述南宋高宗一朝的历史,同时还著成《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加以补充,最终使南宋史料更加完备。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关于宋金和战的历史,可以与《长编》《要录》互相补充。
                    李焘

                    李心传

                    徐梦莘(未找到图片)


                    26楼2014-01-09 13:33
                    回复
                      袁枢
                      南宋史学家,他的贡献在于创立纪事本末体这一史学体裁,他因读通鉴颇感繁冗,便将通鉴所记史料按一件事一件事拿出来改写,再按年代顺序排列好,或许是无心之举,却未曾想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此书价值虽不是很高,却因开创之功为人铭记。后世相继出现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高士其的《左传纪事本末》。一时蔚为大观。


                      27楼2014-01-09 13:34
                      回复
                        朱熹
                        朱熹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一个史学家,他以理学大师为人所知,但是他在中国史学方面仍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是他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成就,将理学思想用于史书编写,改写《资治通鉴》,著成《资治通鉴纲目》,现在可能无法评判其优劣与否,但他毕竟也开创了纲目体的史书体裁。朱熹还著有《伊洛渊源录》,专门记“北宋五子”的事迹,记录他们的学术源流。也为后世的学案体史书体例的开创有启示之功。


                        28楼2014-01-09 13:34
                        回复
                          王溥
                          北宋史学家,著有《唐会要》《五代会要》。继杜佑创立典志体史书体例以来,便开始有专述一朝典章制度的的史书出现,这便是会要体史书。最早的会要体史书是唐苏冕写的《会要》记述唐高宗到唐代宗的事迹,可惜未能保存。王溥的《唐会要》有保留的第一部会要体史书,专门记载唐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很多史料都是新旧唐书所没有的的,其史料价值在这两部史书之上,研究唐史不可不读。


                          29楼2014-01-09 13:34
                          回复
                            马端临
                            宋末元初史学家,宋亡后拒不出仕,潜心著史,著有《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又一部典志体巨作,马端临崇尚“会通”思想,推崇杜佑的《通典》但却以其只记述到唐代为遗憾。于是以《通典》为蓝本,再写一部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历经二十余年,终于著成。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志体史书的记述范围,独创《经籍》《帝系》《象纬》《物异》《封建》,规模更加宏大,考证编撰也更为精详,其史料价值在《通典》之上。



                            30楼2014-01-09 13:34
                            回复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明清之际的三位思想巨擘,自然要放在一起。整个明清之际,政局混乱,但是思想界也是空前的活跃,堪称自"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这时候的历史著作以思想性强而引人注目。
                              黄宗羲
                              清初大儒,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经世而治史。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政论与史论结合的杰作,《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案体著作,对明代各个学派的学术特征、师承、思想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叙述,是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宋元学案》未成而卒,最终由其弟子全祖望完成。
                              顾炎武
                              顾炎武是清初学者中经世思想最浓厚的,在史论、历史地理学方面有重大贡献,提倡朴学,是清初学术的开山祖师。著作有史论《日知录》、历史地理著作《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王夫之最著名的当属他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同时,他的《读通鉴论》也代表着中国史论的最高峰。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32楼2014-01-09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