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吧 关注:2,676贴子:86,723
  • 22回复贴,共1

转一篇学生作文:我的哈尼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热带雨林里的雨是说下就下的,周六又下起了雨。我冒着雨赶到车站,打算回哈尼山寨看看妈妈。
透过候车室的窗玻璃,我有意无意的看着空中洒下的雨帘。其实我是最害怕下雨的,因为天若下雨妈妈就会冒着雨去劳动,哈尼妇女的手脚是不会因为烈日与暴雨而停歇下来的。
和天下所有的哈尼妈妈一样,我的妈妈的形象就是劳作,不停的劳作。我所有的印象中都是妈妈匆忙劳作的身影。
常常在半夜两三点,家里就有了动静,我以为上学的时间到了,便起来迷迷糊糊穿衣服,但妈妈总是把我按回床上,柔声说:“还早,不急!再睡会!”
“妈,您要搞哪样?” 我问。
“卖菜,克晚了摊位会被别人占了。”
我从没去看过妈妈卖菜,不是因为我觉得没面子,相反,我为此骄傲。没有她,我的童年将是黑暗的。
忽然,几位淋着雨走进车站的哈尼妇女打断了我的思路,看着她们背篓里包得严严实实的沉重物品,我猜测她们应该是来城里卖掉背篓里的山货,换回生活必需品的,这是哈尼妇女的习惯。他们一年就下那么几次山,非迫不得已是不会丢下山上的活来城里的。但听着他们相互间的哈尼语,我知道我猜错了。原来她们都是来城里看读书的孩子的,因为孩子的电话打不通,他们只好到车站等待。看着他们满身湿透的衣服以及背篓里用塑料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我不禁热泪盈眶,因为我把他们幻化成了我的母亲,其实哈尼母亲都是一样的。
几位母亲空着候车室的椅子不坐,只是围成一圈坐在地上相互聊着,因为席地而坐是哈尼妇女在不停的劳作中养成的习惯,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不会坐凳子”。
我等的那班车来了,透过车窗我看见他们还坐在候车室里,手紧紧护着背篓,深怕有人拿走了她们带给孩子的心意。我拿出电话,打给宿舍里的伙伴们,让他们去找找哈尼族同学,这并不难,因为哈尼族孩子在我们州一中读高中的不是很多。
望着从车窗玻璃上流下的雨水,我又想起了常常冒雨劳作的母亲。母亲也是哈尼人,她常常把过年时的牛肉用我们哈尼人独特的腌制法做好了挂在火塘上空,等我放假回去再做了吃,以至于每次放假回到学校,朋友们就说我黑黝黝的脸蛋上又长肉了。
据说妈妈年轻时并不像我这样黑,还是哈尼寨子里有名的寨花呢。我看过母亲16岁时的照片:黑发飘飘,皮肤细嫩,唇红齿白,和现在判若两人,我知道这都是为了养活我才把母亲劳累成这个样子的。
命运似乎总让一个人经历点什么才满意。为了女孩的我,母亲与前爸恩断义绝。她在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带着我四处奔波,给人踩过茶,割过胶,做过饭,喂过猪,走了许多地方,在母亲艰难地打拼中我渐渐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变黑变老了。
2004年,母亲遇见了我现在的父亲,从此,我们母女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日子,有了个屋檐下的家。2013年,糖糖的降生让母亲上升为奶奶。糖糖的降生也让从前不大懂事的大姐明白了做母亲的辛苦,这样母亲才能送我到城里来读书,因为无论我家姊妹三个,还是整个哈尼寨子都没有几个孩子出来读高中。
车快要到站了,我就要见到妈妈了。宿舍里的姐妹也打来电话说,几位哈尼妈妈早就和自己的孩子见面了——这就是我的梦:认真读书,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变哈尼山寨的生活条件,让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及其子女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为了圆哈尼梦,我愿意像我的哈尼妈妈那样吃苦。
(本文作者系西双版纳州一中哈尼族学生李谦)


1楼2014-02-16 12:29回复
    虽不是吾言,但胜似吾话。特别是每到街天,母亲3点就起来,当年 我也同样问过我母亲,她也同样回答我。时过境迁,倍感母亲之伟大。可怜天下父母亲,希望天下哈尼母亲早日过上幸福生活。也希望所有哈尼儿女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2-16 15:47
    收起回复
      虽然不是很爱看文字多的文章。但是看得出来你有爱民族之心、


      IP属地:云南4楼2014-02-16 18:45
      收起回复
        版纳哈尼有志气


        5楼2014-02-16 18:52
        收起回复
          为了妈妈,为了改善哈尼山区。哈尼学子加油!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2-16 19:32
          收起回复
            很感动。转井力发表在《民族文学》(1997.2)《刻木记事民族的后代走上文坛 ——我国哈尼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评论的一段:
            由于对“吃了文字”的传说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对文化教育落后长期制约哈尼族地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深刻感受,哈尼族作家十分关注文化的主题,直抒改变哈尼族文化、教育、科技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阿朵的《亮》叙述“我”在解放后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到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解放了,“哈尼人的眼睛亮了……”通过哈尼人文化上的翻身,赞美了哈尼山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亮”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八十年代初,当时在思茅市乡(镇)中学教书的存文学,陆续发表了《哔哩声声》、《锁在山里的故事》、《山魂》、《河跳石》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哈尼人民渴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的主题;《山魂》中两个年轻的乡村教师,在看不到报纸的闭塞山乡,面对单调而沉闷的生活,努力坚定自己给渴望昂起头来看外面世界的山里孩子传授知识的信念;《锁在山里的故事》中的哈尼少女密枝,期望改变文化生活十分枯燥的环境。悄悄跟着乡电影队到外村看电影,怀里揣着外地人送给的、被父亲撕破了的、印有城市图案的画报一角,走出大山。阿罗的散文《然秋阿妈》,讲述了然秋阿妈期盼女儿成才,含辛茹苦地哺养然秋长大,吃力地但却坚毅地支持女儿上大学的故事。洛捷(杨长征)的散文《我的一家》,讲述了作家一家兄弟姐妹6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续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在教育、农科、气象、邮电等岗位为边疆建设作贡献的真实状况,“祖祖辈辈只会在野兽出没的大山里刀耕火种,渴了捧把箐水喝,饿了摘野果充饥的卡朵(哈尼族支系)人家,现在有了观天测云的,发电报的,搞农科的,拿粉笔的,化验的……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进步的象征。改革十年给边疆卡朵人家带来多少生机和活力啊!”十多年里,洛捷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作品,并和哈尼族青年作家李启学、张培锋等组织“三江”文学社,团结一批哈尼等民族作者,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IP属地:云南8楼2014-02-17 08:52
            收起回复
              感动!天佑哈尼!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2-17 23:40
              收起回复
                哈尼,很有希望的!


                10楼2014-02-19 09:44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2-19 11:08
                  收起回复
                    热泪盈眶


                    12楼2014-02-20 10:43
                    收起回复
                      我们中学那时候我们的哈尼族妈妈几乎不出门,一年四季在家劳作;她们一个字都不认识,却知道让她们的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她们的付出换来的是越来越多优秀的哈尼子女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他们的智慧


                      IP属地:塞舌尔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3-11 10:46
                      收起回复
                        热泪盈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2-12 0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