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历史吧 关注:43贴子:562
  • 1回复贴,共1

杨国安: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国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清光绪年间,湖北武昌县樊口地区,“外江内湖”的水系特征,“内乡”与“外乡”的畛域之见,使得当地民众就是否该修建樊口闸坝,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水利冲突。并进而引发了以湖广总督李瀚章和兵部侍郎彭玉麟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支持派,双方就水利工程涉及的农业、渔业、商业、航运、水利安全等诸多领域展开争论。樊口闸坝事件,体现了晚清地方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国家与民众有关大型水利工程的决策机制问题。
【关键词】樊口闸坝;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晚清


IP属地:湖南1楼2014-03-05 09:43回复
    三、彭、李之争:樊口闸坝背后的生态、利益与政治纠葛
    伴随着湖区土地垦殖的不断扩展,武昌县的水利建设也渐次铺陈。从明中叶到清中叶,距离樊口附近沿江一线的地区已形成了黄柏山大堤。但连通长江与梁子湖的樊口,就像“水袋子”的“袋子口”,不将其束住,就难以根治江水倒灌入湖的水患。于是在清代咸同年间,邑人先后四次向官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修筑樊口大坝,但先后被督抚以种种理由驳回。有鉴于此,当地士绅一方面积极寻求在京之湖北籍官员的奥援,(19)另一方面则试图动员地方社会力量,自行修筑水坝。
    光绪年间,樊口民众自行筑坝行动有两次。一次是光绪二年(1876)冬,樊口民众在武昌县廪生郭瑞麟等地方士绅的带领下,历时五月修建而成。但当建坝者“私立埠头,抽收船厘”之时,终于引发了大冶、武昌、江夏等县商民和渔户的强烈不满,他们向官府上诉。而湖广总督李瀚章接到控告后,立即派军队摧毁了大坝,并逮捕郭瑞麟等倡导筑坝之人。
    第二次筑坝行动发生在光绪四年(1878)春,当时樊口民众受第一次筑坝所带来的粮食丰收的鼓舞,不惜推举被革职的武生胡炳卢、汪帼沅等人为首领,再次自行修建樊口大坝。得到消息的李瀚章再度派兵,刨毁了尚在修筑之中的樊口大坝。这一水利冲突事件经光绪四年六月初七日《申报》详细报道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远在京城的光绪皇帝,通过御史言官等官僚体系的信息孔道,终于也获悉此事件。
    光绪四年(1878)八月,面对湖广总督李瀚章陈述毁坝缘由的奏报,和御史李廷箫主张兴筑大坝的奏疏,光绪皇帝决定派兵部侍郎彭玉麟等前往实地调查。彭玉麟曾长期担任长江水师统帅,熟悉长江水文情况,而且以秉性耿直著称,显然是较为合适的人选。彭玉麟星夜兼程,抵达樊口,坐小船,访民情。最后给朝廷上了一道《遵查樊口情形折》,也主张修建闸坝。于是,以李瀚章为首的“反对派”,和以彭玉麟为首的“支持派”,彼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概言之,其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江湖水系之间:长江的分流、行洪及水利环境
    在反对建坝者看来,“樊口为江汉合流以后南岸泄水首区,一经筑塞,则上下堤防皆有岌岌可危之势”。李瀚章甚至以人体经络比喻之:“江水经由之道,譬之人身,湖河港汊犹四肢之脉络,所以宣行血气也。今堵塞湖口是截去肢体,仅留胸膈也。胸膈不快,头足皆病。口不能泄,则尾闾泄之,沿江各堤,虽不能指定南岸北岸。要之,川壅必溃”。(20) 同时,李氏还列举了嘉庆年间,湖北监利之水港口、沔阳之茅江口等处,因筑坝而导致上游之石首、江陵等地大受其害的事例,作为樊口不宜建坝的佐证。
    而在彭玉麟看来,李瀚章的看法有点拘泥于陈规和传统的治水观念,没有因时因势而变通。彭玉麟根据自己对长江的亲身体验指出:“臣咸丰初年从戎江上,目睹江形迁徙、浅深通塞不知凡几,未便泥昔日之成规,误目前之要务。似须因时制事、因地制宜,方称妥适”。(21) 但仅由其奏疏观之,彭氏似乎也并未将所谓的长江水文环境变化给予充分的阐释,所谓“因时制事、因地制宜”也还只是着眼于樊口一地。李瀚章的治水观念,与历史上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宇宙观相类似。而彭玉麟则更具经世致用的理念。其实双方就江湖关系争论的背后,还涉及一个现实利益问题,即在洪水来临之际,谁需要做出一定牺牲?在李瀚章等人看来,为了全局利益,为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堤防和其他地区的水利安全计,樊湖作为江水的行洪区是不能被堵塞的。而在樊湖民众眼中,不让他们筑坝,听任樊湖作为江水盛涨时
    的泄洪区,其实就是牺牲樊口民众的利益。所以当地文人范鸣龢就颇为不满地指出:“防水如防贼,岂得以彼城之受敌,责令此城之洞开哉?”(22) 这其实代表了本地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二)行业利益之争:渔业、商业与农业
    李瀚章反对建闸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建闸后会严重影响到当地以水为生的渔户利益,以及以水运为特色的市镇商业之繁荣:
    樊口内湖之民,农渔参半。渔有应完之渔课、芦课,农有额设之地丁漕粮,向系一律启 征。溯查同治元年至今年十六年中,仅止三年蠲缓,历有成案可稽。足见水小之年,湖水消泄入 江,江水不致灌入,仍可普获丰收。建闸后,江鱼不能入湖,渔利全无。即农田因积水难消,亦耕作俱废,不特正供无着,而此无数失业穷民何以为生?又沿湖市镇林立,该口帆樯上下,百货流通,厘收最旺。口门一睹,舟楫皆停,课于何出? (23)
    据前揭可知,鱼课一度在武昌税收中比重可观。而水运的发达,带来沿湖市镇林立,商业的繁荣,故从咸丰五年开始,湖北巡抚胡林翼就在樊口设有牙厘专局,抽收水道上下百货厘金。(24) 水坝的修筑对于鱼课和商业应该是有影响的。而筑坝者试图私自收取来往船只费用,更为官府以及商户难以容忍。而且李瀚章还提出,樊口—长港—梁子湖—省城一线水路,既是重要的商业通途,又是省城武昌的后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能被堵塞。此外,李瀚章还认为建坝之前,十六年间只蠲免了三年,可见对于农业影响也不大。建坝之后农田的受益面积也很小:“在樊口筑坝,仅附近西杨二畈田庐受益,而内湖积水别无消路,各邑被淹必广”。(25)
    而支持建坝的彭玉麟,对于梁子湖区农业、渔业和商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却做如下阐述:
    樊口内乃鱼米之乡,百姓谋生有二,一则有恒产者以耕田为业,一则无恒产者以捕鱼为业。耕田者惟恐江水内灌,而禾稼被淹;捕鱼者惟恐江水不内灌,而网罟失利。利本相反,势不并存,加以一筑闸坝,则商贩货物有盘坝起旱之费,此亦稍有不便处。然以人数计,则耕田者十居七八,捕鱼者不过十之二三;以国课计之,收田课则利倍千百,收鱼税不过千百之十一。至于商贩之盘坝,更属害之至轻则。况樊口入湖,生意大半皆油盐杂货,分销于江夏所属之豹子澥、山坡街、贺圣桥等处,武昌所属之谢埠、金牛镇,大冶、兴国所属之保安街、长岭街、碧石渡等处,皆有陆路可通,本不专走水路。惟梁子湖心之梁子街一处,不通陆路,然自有湖内小划可以往来转运。倘因小有损于客商渔户, 而举数百万生灵待食之谷年年付诸洪波巨浸之中,因小而误大,得少而失多,可以不烦言而解矣。(26)
    与李瀚章极力夸大渔业经济的损失,以及商业经济的凋敝形成鲜明对比,彭玉麟则将建坝之后对于渔户、商业的影响描述得微乎其微。在他看来,渔户人数只有十分之二三,税收也只占千百分之十一,根本无法与耕田者的人数和田赋收入相比。至于建坝对商业市镇的影响,除了地处梁子湖中心的梁子街之外,其余因皆有陆路可通,损失也并不像李瀚章说的那样严重。此外,李瀚章认为修坝仅仅是西杨畈地区的耕田者受益,而在彭玉麟眼中,修坝之后,其受益范围不惟很广,其粮食产量尤为可观,仅武昌县三畈地区,每年可收谷三百余万石。又加各州县所属滨湖之田亩,综计亦可收谷三百余万石。(27) 两者相加,樊口修坝之后,相关区域可以多获六百余万石粮食。
    在建坝对于渔业、农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影响问题上,双方显然都没有能够冷静、公平地进行价值评说。李瀚章和彭玉麟都极力夸大有利于己方的因素,而有意无意地低估或忽视不利于己方的因素。而且他们都还是立足于国家赋税的征收,而忽视了当地不同利益群体的日常生活。即李瀚章拒绝建坝,忽视了众多深受水患灾害的农耕者的利益。而彭玉麟则在考虑农户利益之时,似乎又置渔户群体与商铺店主的利益于不顾。
    其实在笔者看来,时至晚清,除了少数完全依靠打鱼为生的“水上人家”之外,所谓沿湖的大部分“渔户”其实也都兼种植稻谷,只是鱼产和稻谷的比重不同罢了。所以与其说是“渔业”与“农业”的矛盾,毋宁说是享有水面渔业收益的既得利益者,和未能享有水面收益的未得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三)群体意识之间:渔户与农户,谁是弱者?
    有趣的是,在争论“渔”、“农”等行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居然还涉及到了对两类人群的不同评价,即渔户和农户之间,彼此视对方为“奸民”或“讼棍”,纷纷攻诘对方,以显示自己是“弱者”,意图赢得舆论之同情。在反对派李瀚章和赞成派彭玉麟各自奏疏中,渔户与农户之间,更确切说来,是倡导修坝的士绅与反对修坝的士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形象反差。
    在彭玉麟看来,阻扰修坝的渔户及其领头人皆为“土豪”、“讼棍”之流:
    农民恒弱,渔户恒强;农民恒愚,渔户恒黠。各湖滨业鱼之处曰三山湖、月山湖、横山湖、铜山湖,惟三山袁姓、月山杨姓为巨族。该渔户最称豪强,家有举、贡、生、监,恃为护符,占夺大利。袁姓、杨姓二族所置田地皆在湖外,不患水淹。每年江水愈大,则网鱼愈多,一筑闸坝,虽不失业而利则减矣。渔户杨辛葵、杨鸣远即土棍杨光朋等,只图利己,不顾害人,勾结大冶讼棍袁甲甫即增生袁兆麟,互为爪牙,倡议敛钱包告、包准、包挖横堤,倒借名人多名,纷纷上控,肆言恐吓以耸坚听,而所有呈词实出袁甲甫一手。致令被水地方全家困于追呼,饿夫尚在缧绁,无怪各乡农民恨袁甲甫次骨,皆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也。(28)
    这里,渔户中势力最强者,一为地处武昌与大冶交界的三山湖袁氏,一为月山湖杨氏。此两大家族皆以渔业为主,但也置有田地,只不过田地都在湖外,而且有功名者甚多,势力较为强大。这些在清末民初杨廷芳的《月山乡土志》中可以得到印证。(29)


    IP属地:湖南3楼2014-03-05 0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