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吧 关注:198贴子:11,683
  • 21回复贴,共1

试比较林黛玉的三首长诗(2014/3/1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真正的诗人。
诗时时刻刻熨帖着她的生命,抚慰着她的内心,表达出她全部的感情、性灵、节操和标格,她从不抑制自己美丽的才情、多愁多思的性情,从不以为诗于自己闺中女儿的身份有什么疏隔不妥。女夫子宝钗的敦敦教诲和引导,亦如袭人劝宝玉那般,不过是耳旁风吹吹过,黛玉就是黛玉,诗是她的灵魂,诗就是她这个人本身!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有那么多自发自觉赋就的美丽诗篇,学养渊博宏富、才情不下颦儿的宝钗姐姐,却只有在众人齐聚的活动中才一展诗才。诗于她,不是本务,反而可能一不小心“移了性情”。诗无入世之用,无非旁学末技。


1楼2014-03-12 15:36回复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有那么多自发自觉赋就的美丽诗篇,学养渊博宏富、才情不下颦儿的宝姐姐,却只有在众人齐聚的活动中才一展诗才。诗于她,不是本务,反而可能一不小心“移了性情”。诗无入世之用,无非末技旁学。
    恪守礼教,深深膺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训的正统淑女薛宝钗,是不会自发自觉地用诗作去流露真性情,去表达自己曲折丰富的内心的,她的独处闲暇时光,是以针线纺织这些“本务”去充实的。
    这些“轻狂事”,唯颦儿常为之。在诗社活动之外,林妹妹有三首长诗,分作于不同的时期。


    2楼2014-03-12 15:52
    收起回复
      27回《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え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楼2014-03-12 15:55
      收起回复
        45回<<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投涕*,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4楼2014-03-12 15:57
        回复
          70回<<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5楼2014-03-12 15:58
          回复
            三首诗无一例外地印刻着“黛玉式的多愁善感、婉转风流,但细细品去,区别却也显而易见。


            6楼2014-03-12 16:09
            收起回复
              《葬花辞》不乏生气,字里行间,虽有缕缕'愤怨"之绪若隐若现,一脉生机却也流转始终。它的基调,还算明朗有力,诗中之人,也不失青春活力。
              起首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扑面而来的漫天花雨,落红气势,虽则令人感叹,却没有一丝颓唐萎靡,这个场面,是美的,这一双看花的眼睛,也是清澈明朗的。而到了后来的《桃花行》中,诗中人儿看去的花儿,却已然是“雾裹烟封”,一片“红模糊”,那是因为隔着流不断的泪水,一双泪眼看花,眼前春色,早已混沌莫辨了.....


              7楼2014-03-12 16:34
              收起回复
                三四两句“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明媚灵动的春事春物春色,惹人爱怜。《葬花词》的诗眼,就是“怜春、惜春、恼春''啊,闺中女儿一腔伤春愁绪、风雨怨愤,和爱春之情,是饱满的、郁勃的,她”手把花锄出绣闺“,走进那暮春的榆柳桃林间,来来回回,收葬落花。她和这暮春景物,是融为一体的。而在《桃花行》中,主人公却连恼春的激情愤怨都没有了,更别说走进春色之中去看花、怜花、葬花。她懒卷帘拢,隔着泪眼,远远地、疏离地看着,


                8楼2014-03-12 16:52
                收起回复
                  而在《桃花行》中,主人公病体憔悴,人比花瘦,她倦意沉沉,帘拢懒卷,隔着黯然的泪眼,远远地、疏离地看那桃红模糊、春色将阑。她没有了“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的激越愤怨,也没有了”闺中女儿惜春暮,手把花锄出绣闺”那收拾落英的情绪,她不再走进浩缈的春色之中去惜花、怜花、葬花,只是在庭院一隅,傍树凭栏,默默哭泣。《桃花行》的基调,是颓唐的、无力的,气息奄奄,弱似游丝,是洞穿了结局的虚空寂寞,是快走到尽头的无奈无助,是蜡炬熬干了血泪的憔悴残芯,是春酣欲醒的收稍归结。“天机烧破鸳鸯锦”,就是黛玉对自己一生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终将破灭的预感。“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沉落到底的无望,杜鹃凄凄啼唤,也唤不停春归速速,冷月收葬花魂的时候,就将到来,我泪已尽,梦已醒,该“自取路,家去歇息了”........


                  9楼2014-03-12 18:00
                  回复
                    请问你是如何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12 18:16
                    回复
                      而中间第45回的<<秋窗风雨夕>>,气氛压抑,纠结,满纸的秋风秋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缠绵转侧,回还不已,叫人好不厌烦!好像蚕儿在作茧,好像天地间一张无法挣破的网络缠绕包围着你,令你透不过起来。这是怎样逼迫狭仄的生存空间,这是怎样徒劳的挣扎煎熬!如果说《葬花词》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还只是触物生悲的联想感喟,到了这里,那无边无际的风雨,就已然是实实在在地包裹在身边,令人倍感寒冷凄凉,不堪应付,无力撑持了。


                      11楼2014-03-12 18:29
                      回复
                        红吧链接:http://tieba.baidu.com/p/2916979653
                        天涯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06-544398-1.shtml


                        13楼2014-03-12 19:07
                        回复
                          别的都算不得“诗人”,只是“也作诗”罢了。唯黛玉,诗就是和她生命灵魂息息相联的。就这样。


                          15楼2014-03-12 19:50
                          回复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
                            【为酬狼兄细细品,不辞拙文絮絮叨】:
                            黛钗这两首诗,其实都是以海棠自喻。诗风的纤巧风流或含蓄浑厚,就是两个人性情气质、人格追求的不同写照。
                            在黛玉的诗中,冰为土、玉为盆,梨蕊之白、梅花之魂,都是极尽高标清洁之物,字字句句,都有一种不染一丝俗尘的孤高桀骜之势。
                            而宝钗诗通篇,绝无这种孤高凛凛、不合群俗的气息。她低调而内敛,有势而不发,确实是“含蓄浑厚”,沉重有分量。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平淡低调,而身份自重,既接地气、又不失自己的分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照样只用平平淡淡的“洗出、招来”这样的动词,而黛玉诗中,却不惜用了李贺般奇谲纤巧的“偷来、借得”,性情中人,性灵之人,不惜呕心血而吐一己!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略带点揶揄嘲讽,自秉着中庸沉着,你可以说是通脱大气、看透人事,但也未尝不是冷漠无情、刻意压制。
                            收尾两句,黛玉是“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诗言情、言心,在黛玉的诗词中,她从不掩饰自己在喧哗人世间追寻知音的执著芳心----无论是这里的“娇羞默默同谁诉”,还是菊花诗里的“孤标傲世偕谁隐”,短短的一生中,这个羸弱而执拗的生命,始终在问、在寻,在呼唤和探求,在用唯一可以奉献的泪水试探、报答----那另一颗心。而“倦倚西风”的动作,则明明白白是一个主动等待的姿势啊。
                            再看看宝钗的结尾两句,“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不同于黛玉小小女儿式的“娇羞默默”寻求爱情、知音,宝钗的心志,是“欲偿白帝”,她要报偿的“白帝”,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信念吗?作为忠实拥趸主流道统的端端淑女,她有她岿然不动的道德坚守和信念追求,她绝不会轻易“移了性情”,宝钗之所谓的“山中高士、无情牡丹”之“高”,之“无情”,本质就在此吧。
                            不同于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的怨嗟、试探、询问,“倦倚西风夜已昏”的苦苦等候、执著主动,宝钗是沉稳安静的,以不变应万变。她内心笃定,坚如磐石:但禀自身总“清洁”,世间万事如流水,随它去、自会来。
                            我自安静清洁,镇日不语婷婷,掩门自重身份,白帝定不负我,世界自己走来。这是我对宝钗海棠诗的翻译。


                            20楼2014-10-28 13: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