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文化历史群吧 关注:873贴子:44,459

【文化历史】美术大师在获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70年,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来获鹿劳动锻炼。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在前东毗、后东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村和西小壁村,住的都是老百姓的房屋。三年艰苦的时光,成为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同时也给获鹿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其中,就有美术大师吴冠中、黄永玉、张仃、袁运甫、祝大年等人。
  本贴将本人搜集的几位大师以获鹿为主题的作品,呈献给各位吧友,并希望了解当年情况的人士,用笔记录下来,以丰富鹿泉历史文化。


1楼2014-04-07 01:51回复
    一楼献给吧友。
    本贴预计花用半个月时间,请各位耐心,持续给予关注。


    2楼2014-04-07 02:00
    收起回复
      首先是黄永玉先生。
      黄永玉先生在获鹿的作品,俺能见到的就是这幅《1972年为李村村民的画像》


      3楼2014-04-07 02:05
      收起回复
        黄永玉先生1924年7月出生,湖南凤凰人。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湖南省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先生不但是“画坛鬼才”,同时还是少有的“多面手”,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木刻、雕塑他样样精通。


        5楼2014-04-07 02:11
        回复
          奉献先生的几幅自画像:





          7楼2014-04-07 02:26
          收起回复
            既为“荷痴”,俺就将先生的“荷画”呈上,以表达俺对先生的尊敬。


            8楼2014-04-07 02:30
            收起回复




              9楼2014-04-07 02:39
              收起回复
                预告:
                下次介绍袁运甫先生。
                袁运甫先生在获鹿的作品非常多,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场景。


                10楼2014-04-07 02:49
                回复
                  帮顶!
                  发一张黄永玉设计的金猴邮票——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


                  IP属地:河北11楼2014-04-07 10:36
                  收起回复
                    邮友俗称1980年版的猴票为‘金猴’邮票, 编号为 T46,发行的时候邮局就是按照8分钱的面值敞开出售的(不像现在的邮票非得预交全年款项后凭预定证才能领取),因为当年集邮储财的意识不强,大量‘金猴’都在通信领域消耗掉了,到现在全新品相的少之又少,加之邮市传言‘金猴’有香港实力庄家做长线,所以‘金猴’自八十年代中期邮市第一次高潮起价格一路飙升,现在单枚全品相'金猴'市场价一万二千元,整版80枚价格更是在一百二十万元!


                    IP属地:河北12楼2014-04-07 10:47
                    回复
                        袁运甫: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学生时代直接获著名艺术家林风眠、倪贻德、吴大羽、关良、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庞薰琴、雷圭元、张光宇、张仃、董希文、卫天霖等教授的指导和影响,接受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他将中国民族传统审美情感和本土民间艺术的色彩学,注入到他的水粉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色彩审美精神。


                      13楼2014-04-07 16:14
                      回复
                        《农机工棚 1972年作》
                          袁运甫:“农机工棚”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每件农机自在地散落在工棚里,好像一个交响乐队演奏前摆放在乐池中的件件乐器。我喜欢它们,不仅因为它们能替我们干很多活,更是因为它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我喜欢机器,喜欢工厂。对于那时整年生活于农村的我们来说,拖拉机的美,无以名状。

                        《太行山下的干校 1972年作》
                          袁运甫:这是太行山下的干校伙房,当年只花一天时间就建起了它,工艺美院几百师生均靠它为生。这时的太行山已变成一座屏风,好像一幕舞台布景。


                        14楼2014-04-07 16:19
                        收起回复
                          《干校养鸡厂 1973年作》
                            袁运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下放的师生共建了养殖场。养鱼、养鸡,这为改善我们的伙食出了大力,大家对此地特有感情。特写生记之。

                          《我们的养鸡场 1972年作》


                          15楼2014-04-07 16:21
                          回复
                            《公社粮站 1972年作》
                              袁运甫:公社的粮仓,也是百姓交公粮的地方。我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对主题从不挑剔。我要从这些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的规律。

                            《马棚 1973年作》


                            16楼2014-04-07 16:23
                            收起回复
                              吴冠中先生在《袁运甫的寰宇》中回忆:
                                我于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袁运甫相识,我们同系共事,相处融洽,迄今四十年矣。
                                我们更深一层的彼此理解是在文革下放农村。在李村,在巨大的压力下偷偷作画的苦乐中。我无奈中利用了粪筐作画架,第二个也背起粪筐的便是袁运甫。我们二人无愧是粪筐画派之首。
                                写生本身是一种战斗,没有这种基本的战斗经历的人要上艺术战场,难以设想。我和袁运甫是在长期写生战斗中培养的战斗友谊,我们仿佛是走过了艺术长征的老战友。


                              17楼2014-04-07 16: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