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吧 关注:2,523贴子:17,115
  • 3回复贴,共1

从少做起-阿姜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少做起
——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
Starting Out Small——A Collection of Talks
for Beginning Meditators
[作者] 阿姜李·达摩达罗
[泰译英] 坦尼沙罗比丘
[英译中] 良稹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引言
Introduction
   这是一项进行中的工作。我希望继《禅定开示》、《精神食粮》、《内在力量》、及《解脱的技能》之后,最终能把阿姜李的大部分开示译成英语。不过目前与本集标题相对应,我从少做起。
   这里翻译的片段,来自阿姜李为一群正在禅定的人所作的开示。某些场合听者是他的弟子; 其它场合则为陌生人。在每个场合,阿姜李觉得有必要覆盖一些初学者的问题——为什麽禅定? 我应当怎样禅定? 为什麽非要那样? 他以自己的风格,不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直接解答,并且以生动的比喻,帮助听众把禅定与自己熟悉的活动联想起来,使他们对于正在尝试调驭的心这个未知领域,减少一些畏惧感。
   阿姜李的教导中,有一个方面或许令你有怪异感,那便是他把色身分解为地、火、水、风元素[四大,四界]时所作的分析。这个分析模式可追溯到佛陀时代,不过阿姜李以独特方式有所发展。不要以生物、化学——即我们从外界对身体所作的科学分析方式,而要以身体内部的觉受方式,来理解这样的分析。这种知觉经常为我们忽略,至少英语中形容词贫乏。随着你在禅定时对这类觉受熟悉起来,你会逐渐理解,阿姜李的分析方式何等有用。
   这里收录的开示段落自从阿姜李之口,到你的眼前,经过了相当一番曲折。他的一位弟子——梅齐阿伦·阿比瓦那在这些开示进行时作了笔记,之后整理出阿姜李当时的谈话。阿姜李对1957年之前的笔记作了审改。而1957年之后的开示,梅齐阿伦直到1961年阿姜李去世之后才有时间整理,因此这部分文字未经尊者的审核。
   这些开示固然是很好的阅读材料,然而聆听更有益。如果你与一群朋友共修,试试在集体禅定时,让一位成员读一段。那样做,可以重建这些开示的原始场景。
   坦尼沙罗比丘(杰弗里·德格拉夫)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1999年10月
美国加州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 Box 1409
   Valley Center,CA 92082 USA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6-09 21:19回复
    明辨之光
    The Light of Discernment
    1958年8月29日
       我们的明辨智好比光线,有三个层次: 低层次的明辨,好比火把; 中等层次的明辨,好比蜡烛、煤油灯; 高层次的明辨,好比电灯。
       火把取光需点用燃料。虽然发光,却有烟。这好比来自布施的明辨: 需要不少财源,有时你还得与人争执。
       蜡烛、煤油灯的光亮,好比来自守戒的明辨。你必须小心谨慎,有清净持戒的耐力。煤油灯需要油与芯、蜡烛需要芯与蜡。有蜡无芯,发不出光。蜡烛、油灯有烟有碳灰,两者都不尽好。
       电灯那样的明辨,无需油料、不造碳烟。好用,无论昼夜想用就开灯。这好比由修定达到的明辨。心在纯净、定驻时的力量,升起智识之光——即解脱的洞见,使我们明察世间与法界之事。当我们使心清洁、纯净时,会升起定力、升起明辨,好比电灯光、或者一天十二小时的日光。这样的明辨,是圣者的明辨。
       这三种形式的功德——布施、持戒、禅定,有赖于明辨。我们培养了明辨,便知道怎样自己去找功德。我们要什麽样的光——火把、蜡烛、油灯的光、还是电灯光? 死亡如黑暗; 死亡来临时,外在的灯光对我们丝毫无用。我们的言辞、手脚、胳膊、大腿,也丝毫无用。它们什麽也帮不了我们。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一点光亮。没有人听得见我们要说什麽。手脚动不起来。财产用不上。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有明辨,确保贪、嗔、痴不给激发起来,使心保持在远离贪、嗔、痴的状态。我们能够像分开蜡烛的芯与蜡一般,把这三样东西区别开来——身、心、杂染。杂染之火便会熄灭,因为芯与蜡分离,不再接触。同样地,如果我们能把身与心分开来,常规的觉知[awareness]就不得不熄灭。不过当它熄灭时,并不说明觉知湮灭了。它还在那里,但是以一种特别的觉知形式存在,它不依赖于身心,然而仍有觉知。好比蜡烛熄灭:火性并不湮灭。火的潜力多得是,就在世上。它的属性还在那里,只不涉及燃料。这样的火,胜过多少涉及燃料的火,因为它并不消耗。它依着天性就在那里。这样的功德比什麽都了不起。
       我们若能把身、心、杂染相互分开,便不会发热了。心不再发热,始终清凉。火光来自波的旋转。无波动,便无旋转。波动好比杂染。如果我们切断波动,旋转便会终止。不再有重生。贪、嗔、痴好比波动,又好比烛芯: 把芯剪去,只剩烛蜡,火无处攀缘,只得熄灭。以烛灭比喻人死: 火离蜡烛,但火的潜力并未湮灭。同样,脱离色身的那个心,并未消亡。如果它能够做到独自存在,不依赖色身,便不以任何方式、形态,在任何地方呈现。那就是涅磐的觉知。
       这样的觉知,真好比电灯之光。无论何时需要它,它在那里让我们得知。有时哪怕我们不想知道,结果还是知道。对常人来说,即使想知,也常常不知; 想看,也看不见。好比火把、蜡烛: 没有燃料,不可能有光。
       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要学会修练心智,确立定力——因为训练有素的心,才能升起不着痴迷的明辨之光: 那才是确知无疑的明辨。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6-09 21:38
    回复
      放下
      Letting Go
      1953年4月21日开示笔记
         放下。
         佛陀传法的诸多原因之一,是为了教我们放下,不抓紧事物。我们越理解佛法,越能够放下。领悟一点法的人,可以放下一点,领悟许多法的人,可以放下许多。
         首先第一步,我们学布施[dana]——要慷慨、要赠与,这是让我们学习放下的一个策略。下一步是舍弃[caga]——舍弃拥有权,是比布施更高一个层次的放下。最后在更精细的层次,学习舍弃我们的有取[upadhi],也就是内心的抓取这个杂染。我们是在这个层次上,审查、探索,直到获得最终解脱。
          布施意思是赠送物质上的东西。如果我们不送走,难以放下。多数情况下,不把东西送人,就会抓紧,把它们当成自己的。送出去了,便不称所有权了。我们抓紧的那些东西是很危险的。(1)它们会伤害我们。(2)它们会伤害从我们这里偷窃的人。(3)一旦偷了去,他们又会对那些东西称起所有权来。佛陀看见了这些危险,因此教导我们要慷慨大方,学会布施。
          培养了布施习惯的人,会得到多种果报。他们的慷慨之业,会在现世与来世反馈他们。他们有许多朋友。人们信赖他们。他们心地轻松: 把东西送人后,便没有照看它们的沈重感了。同样这些果报,还会在来世不断反馈,好比我们有一桶大米,种下去会收获十桶。我们此生培养的善德也一样。它会生出巨大的果报。有明辨的人会那样理解。
         下一步是舍弃。布施,哪怕疯子也会做,不过舍弃这种赠与,只有智者能做,因为他们在作赠送这个动作时,个人的所有感得要即刻终止。他们把一切物质财富看作公共的,既不真正属于我们,也不真正属于别人。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你的,那是耽于自肆[kamasukhallikanuyoga]。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他人的,那是耽于自虐[attakilamathanuyoga]。我们生来不着一物。死时不带走一物。那麽有什麽真正属于我们呢? 我们的所有感必须从内心消除,这样的赠送才叫做舍弃。
         第三个层次的放下,是舍弃内心之物。无论把东西送人与否,我们每天在心里把它们放下。放下那些我们有的,放下那些我们没有的。好比一个人每天吃饭后要洗手洗脸,才能够保持清洁。这个意思是,不要让任何事与心为敌,使我们吝啬起来、紧抓不放。不然就同那些饭后不清洗的人一样,不干净,永远执迷不悟。不过我们如果能这样舍弃,就可以称离欲[viraga-dhamma, 离贪]。最低层次的放下,我们只能间或做。离欲随时可以培养。
         通常情形下,杂染把我们的手脚绑起、钉在地上,很难解脱,这就是为什麽我们需要一种高层次的明辨——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ñña],即来自禅定的明辨,才得以解脱。
          离欲是一种心理素质,它实在可口、滋养。凡是不曾达到法的这个层次的人,还只是吃了果皮,不知果肉的滋味与营养。好果肉在果皮下的深处。
         心对杂染的攫取[upadhi-kilesas],是无明、渴求、执取。如果我们达到在内心亲眼看见法的层次,便会自己负起责任了。我们可以自己对付这些杂染,好比达到了法定年龄。
         如果能使心达到初禅,就可以放下五盖。
         我们多数人,好比没有经验的儿童: 吃鱼吃鸡时,连骨头带肉地吃,因为我们还不曾培养起一点直觉洞见。这种洞见升起时,比火光更明亮,比长矛更锐利。它可以消解一切 :肉、骨、米、糠、任何事物——因为它聪明,把一切砸成齑粉。它可以消化色、声、嗅、味、触、想。好坏不挑剔,全吃下。人们赞扬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人们批评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即使色身剧痛,心照样自在,因为它有加工食物的一应用具: 碾子搅棒、蒸笼锅碗。无明的迷雾会给摧毁。束缚我们的一切——五蕴之钉、三股绳(夫妻之爱、子女之爱、财物之爱)、世法八链(loka-dhamma,得失、贵贱、臧否、乐痛) ,都会瓦解。
         愚人以为住在牢狱里舒服,那就是他们继续为非作歹的缘故。他们把世界看成好地方,像个不愿出狱的囚犯。有明辨的人,好比笼中鹌鹑,不停地寻找脱逃之路。结果牢系他们的锁链会一节节落下。八世法好比捆绑囚犯的锁链。愚人以为是金项链,带著作装饰。实际上它们是心的污染物。人们受捆绑,永远逃脱不了,因为他们怕失去财富地位、怕批评与痛苦。耽于享乐、怕受批评的人,永远不会花气力来寺院修行。
         佛陀把我们看成身系枷锁的猴子。如果我们不培养解脱洞见,永远不能从枷锁中解放。我们永远达不到离欲。第一阶段,我们放下作恶,开始行善。第二阶段,我们放下恶,放下一些善。第三阶段,我们放下一切,善与恶,因为一切依其本性造作,因此不可靠。我们行善,但不执着它。你放下时,必须有智慧地放下,不要有破坏性——也就是说,不要不行善。你连你的观念也不能抓紧,更不用说物质资产了。你行善时,是为众生做、为儿孙做。你尽量把事做好,但不执取它,因为你知道,一切造作之事皆为无常。这样,你的心就如宝石一般清澈、明亮。
         如果你在毁誉中纠缠,是很愚蠢的。那样好比是在喝他人的唾液。你行事端正,会有人说你是错的。你做错时,有人说你错,也有人说你对。好与坏,没有哪个恒常,因为它们不是别的,都是造作。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6-11 09:26
      回复
        三股绳
        Three Strands of a Rope
        1959年8月19日
           如果你从来不曾作过禅定,那麽只需了解这两个简易原则。(1)想着佛陀的质量。(2)把它们带入你的内心。这个意思是,要注意把心念坚定地放在呼吸这一件事上,不要忘记它,不要让自己受干扰。
           不忘记呼吸的意思是,始终对出入呼吸有念住。不受干扰的意思是,不要抓住任何其它事去想。如果心念集中,但你在想其它事,那不叫正定。你的念住必须保持在工作范围里,换句话说,要意守呼吸。
           不要对呼吸施以压力、使它紧绷、或者屏住呼吸。要让呼吸自在、舒适地流动,好比你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棉垫上。如果不是扔下或者按下,它不会压扁开裂。这样你的禅定进展就顺利。
           呼吸是一件事,念住是另一回事,你的觉知又是一回事。你必须把这三件事拧在一起,不让它们相互分开。换句话说,你的觉知必须随着念住,想着呼吸。你的觉知与念住,同时又必须守着呼吸。只有那时你才可以说,这些是禅定的因素。
           当你把这三件事拧成一股绳时,要把觉知集中在观察出入呼吸上,看它是不是舒适,是阔展还是有限制、是宽还是窄。哪种方式感觉舒适,就继续那样呼吸。如果不舒服,要不停地改变,直到舒适为止。
           如果你过于强迫心智,它必然会弹开。如果你过于放松,它会迷失。因此试着以适当的方式照料它。重要一点在于,你的念住与警觉必须慎密,在整个呼吸过程中进行调整。不要让心流出去追逐其它念头。
           念住好比一个清醒着的活人。心失了念住,就好比我们在坟地跟尸体睡在一起。除了臭味与恐惧,什麽也没有。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要学习随时对自己在当下有念住。切断一切关于过去、未来的念头,不去抓紧、思考,因为这些事好比妖魔鬼怪,有欺骗性与迷惑性。它们浪费时间,把你往下拉扯。因此只关注呼吸,因为呼吸给我们生命,把我们引向更高的快乐。
           念住好比一块魔皂,在擦着呼吸。警觉则是另一块魔皂,在擦着心。如果你不停地随着呼吸,有念住、有警觉,你的身与心会有价值、纯净起来,只要你活在世上,会有自在;你死时,不会经受困难。
           如果心念集中,但是忘记呼吸,去想其它事,那叫妄定。如果心因为睡着而放下一部分五盖,比方感官之欲,那是妄解脱。只有心坚定地集中于念住与呼吸,才是处于正定。只有心聪明地看穿五盖的把戏,放下它们,才称为正解脱。
           如果念住与警觉在心中持久地确立起来,我们的见就会正直、我们的定才是正定,好比两道光柱相遇: 升起明辨之光。有时候,明辨在心里只升起一小会,却可以灭除巨大的杂染。譬如,它可以放下一切执取之蕴。它可以藉放下色身,舍弃自我观念; 藉放下感受,舍弃对修持与戒律教条的执取;藉放下辨识、心理造作与意识[想,行,识],舍弃疑惑。
           经里教导我们,要藉着修持正定,培养这样的明辨。即使它只升起一眨眼的工夫,也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许多的善益。好比原子弹,体积虽小,却可以给世界造成惊人的破坏。
           从内心升起的明辨是难以描述的。它是丁点小的东西,不像在学校里学了记住的知识。那就是为什麽我们不能谈论它。佛陀甚至为比库们制定了戒规,禁止他们谈论自己的修行成就。因此我们无从了解他人是不是圣弟子。这件事由每一个圣弟子独自觉知。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6-11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