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300,371贴子:14,588,553

笑侃三国人物:蔡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常疑惑,人世间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统一的是非标准?凡夫俗子眼中的好与坏是不是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象?与人交往时,别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有多少不是因为他对你的态度?别人以一片真心待你,你即使并不认同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也会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想来要让自己的心与公共道德保持一致并不容易,因为人都是感情动物,容易被感情左右,虽然理智上不一定认同,但长期的耳濡目染已让感情产生,这也就不难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很多时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不准确,意外因素的干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现实关系变得复杂异常,真与假混杂,善与恶相伴。看《三国演义》中关于蔡邕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强烈,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行为轨迹就在诠释着这个道理。
  《三国演义》中关于蔡邕的文字是少之又少,仅寥寥数语,但只是这几行文字,就勾画出蔡邕的鲜明形象,让人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真文人。
  在中国历史中,文人往往都是没有气节没有廉耻且虚伪奸诈的,好多戏曲在表现这样的文人时都会给他们画上白脸,让人一见就生出厌恶之感。其实远离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会有失公允,现实的复杂性很难让身处其中的人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让时光倒流,让已经知道正确答案的人重置于那种历史情况下,也不见得就能做出符合人们意愿符合普遍道德标准的选择。人总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居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能有几人?就是一个人肯为别人牺牲自己,这牺牲也未必符合所有人的价值标准。大多数人的范围应该有多大?为了一个圈子而做出的牺牲算不算舍己为人?即使你为了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怕死,如果因为你而牵累与你相关的无数人,你还能不能为自己的理想安心赴死?太多的事都是局外人好做,身临其境时各种利害关系只能让你做出无奈的选择。
  蔡邕之依付董卓,就是在无奈之中所做的选择。《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宫,拜为侍中,甚见亲厚。董卓其人,不要说蔡邕这样的名流,就是市井之人,也无不切齿痛恨,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蔡邕怎么会从内心敬重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董卓“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会让“礼”字当先的读书人怎样反感?更加上那董卓的一系列恶行:废天子杀大臣,行暴天下,仁义之士无不以杀之而后快!董卓这样的人,偏偏也要附庸风雅,结交名士。但他可不是刘备,能礼下于人,他想启用蔡邕,自认为是给了姓蔡的好大的面子,还用得着请?一个“征”字很好地表现了董卓的为人。我私下里揣测董卓,觉得当时董卓就如现在某些大集团的董事长一样,觉得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阳,他想照耀谁是谁的福气,一个读书人有人用你你还不趋之若鹜?但那蔡邕就是不给他这个面子,居然“征之不赴”。这确实出了董卓的意料,这么不知好歹的东西,给脸不要,看来软的不行,得玩硬的!武夫出身的残暴无比的董卓还会怕了你一个蔡邕?招你来你还敢不来?好好好,告诉你,如果不来就灭了你的九族!董卓这一招确实狠毒无比,让蔡邕没了还手的余地。一个读书人自己死节容易,但为了自己的名声,要殃及所有的族人,这就不能不让他的观念发生动摇。况且那董卓也没让蔡邕去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只是想拜他为官,这在一些追名逐利者眼里是求之不得的事啊!董卓这一招下来蔡邕不去为他做官还能怎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谈何容易!在更大的利害关系中人往往就是身不由己,蔡邕不惧就得灭门九族,他能不怕吗?为了全族人的性命,牺牲自己的名声,这也算不容易了。
  那董卓虽说是一个残暴的武夫,但对蔡邕却是由衷地佩服。见蔡邕肯去,也不再计较以前不肯应征的前嫌,这比当下一些所谓的位高权重者似乎还要有些心胸,每想到这我就忍不住发笑,想当下的一些人竟敢对古人品头论足,其实自己比古人又如何呢?古人已不能与你争辩,你说什么也就没了关系,这才有这许多的胡说八道,自己的笑侃系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董卓见蔡邕大喜,真的喜欢,不是为了应付风景,“一月三迁其宫”,“拜为侍中”。蔡邕应该没想到董卓对自己如此厚待,虽然他很是不耻董卓的为人,但董卓的礼遇不能不让他动心。任何人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俗话都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董卓就是再坏,他真心敬重蔡邕,蔡邕如果以怨报恩,也不算性情中人了。



1楼2008-01-14 12:55回复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三国著名人物关羽。关羽屯土山约三事,不得已降曹,曹操为让他真心归降花了不少心思,简直是不惜代价,虽说什么都没有改变关公的向刘之心,但也让关公心存感激。如果不是当初曹操种下善因,也就没有关公的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也因为知道感恩而更受人敬重。
      当然蔡邕不能与关羽相提并论,因为他毕竟是畏惧董卓才去的,与关羽的为大义降曹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就能够感恩这一点来说,蔡邕比关羽并不差。虽然他知道董卓的为人,也知道自己不应该感激他,但做为一个人,仅仅是做为一个人,抛开一切现实的利益关系,感恩到底应该算是一种美德,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恩将仇报,是一个高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蔡邕竟为报董卓的恩情丢了性命。当董卓大事已去,被王允设计杀死之后,原本就憎恨他的人不用说,就是那些原来依附他的人也立刻转向,恨不得浸其皮食其肉。人们的行为也不难理解,董卓的所作所为没有让人同情的理由。但朝中乃至国中那么多人,董卓总还有平时相厚之人吧?什么叫“树倒猢狲散”?有几人不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董卓被杀,与其相厚者还恐怕自己被牵连,怎么会自己暴露?怎么会去为董卓送命?只有蔡邕不识时务,他竟然在董卓暴尸于市之时为董卓大哭,惹了众怒。也难怪王允怒叱他:“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为”!是啊,董卓这样的一个人,蔡邕竟为他而大哭,还不是昏了头!蔡邕一席话,却让人动容:“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蔡邕并不是疯了,只因他对董卓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才会为他的死而痛哭!人世间什么是理?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人世间什么是情?人应该记住什么样的感情?有些行为永远无法评说!王允自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不能理解蔡邕,也不肯原谅蔡邕,让蔡邕用生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国》中关于蔡邕的些许文字,竟让我生出不少困惑,想人世间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本来就很多,我们永远不要以自己的立场来要求别人,也许换上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位置,你的观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我们遇到悖于常理的事情时,不应该轻易否定,每一件事的出现都会有它的理由,面对不同时,不要总是企图说服别人,应该允许不同存在,这才是公平的 
    


    2楼2008-01-14 12:55
    回复
      好文


      3楼2008-01-14 19:19
      回复
        • 222.87.25.*
        好文呀


        4楼2008-01-14 22:42
        回复
          • 202.103.228.*
          非常


          5楼2008-01-16 00:36
          回复
            • 211.136.115.*
            说得很有道理;我估计没几个人看.


            6楼2008-01-16 06:20
            回复
              确实写得不错!


              7楼2008-01-16 13:17
              回复
                楼主是现世中少数几个清醒的人


                IP属地:上海8楼2008-03-29 15:46
                回复
                  顶几个 好的精品 上来


                  9楼2008-03-29 20:31
                  回复
                    • 58.240.151.*
                    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10楼2008-03-31 19:42
                    回复
                      • 61.134.11.*
                      这是个够义气的文人


                      11楼2008-03-31 21:33
                      回复
                        大道理就是那种人人都会说的道理
                        但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不算是大道理


                        12楼2008-04-01 04:05
                        回复
                          • 211.143.111.*
                          难得的好文,有见解的好文章。不顶对不起楼主


                          13楼2008-04-01 09:55
                          回复
                            • 162.105.239.*
                            顶楼主,分析的很好!!!


                            14楼2008-04-01 12:51
                            回复
                              深有感触


                              15楼2008-04-01 1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