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十贰板吧 关注:43贴子:1,647
  • 11回复贴,共1

主题帖NO.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话说在文若的吧夸奉孝科学不科学?


IP属地:山西1楼2014-07-06 21:54回复
    文若表示,别的都好说,十胜十败,说了人人都知道的屁话连篇,实在功不可没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7-07 14:57
    回复
      文若表示,别的都好说,十胜十败,说了人人都知道的屁话连篇,实在功不可没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07 14:57
      回复
        关羽的性格特征上面已经讲到,而曹操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魏武帝纪》,《先主传》,《关羽传》,《张辽传》,《孙破虏讨逆传》,《周瑜传》,《宣帝纪》。《袁绍传》,《吕布传》,《张杨传》。
        做官前: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这行字,最重要的词,是机警和权数。曹操不是一般的暴发户子弟,只知道飞鹰走狗。他虽然玩,心里有数。当然,任侠放荡,参见阳光灿烂的日子,风评不好。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成长条件,会形成机警的性格?答案是:鄙视和危险。曹操的少年,离快乐两个字有点远,故而,生于忧患。
        做官之后,曹操性格出现了剧变。
        第一件事,棒打权贵。
        第二件事,上书皇帝,要求打击贵戚,言词很直白。
        第三件事,上书不用,对仕途失望,最终沉默。
        读到这里,难道不奇怪吗?一个放荡任侠,四处惹事的暴发户子弟,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海瑞?而且还是个有脑子的海瑞?
        探讨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重点是抓住他的几次性格剧变节点。
        对于曹操来说,他在举孝廉之前,一直扮演着一个合格的二世祖形象,和其他二世祖不同的是,他相对更加狡黠,对自己的利益看护的更加严密(和袁绍抢新娘事)。
        但是这个人在当官之后,突然变成了一个汉朝的骨鲠之臣。他蔑视权贵,他痛陈时弊,他除残去秽,横扫豪强,他最终悲观失望,辞官,沉默,闭关,读书,打猎。
        通过这些事件,我能够看到的是,曹操对自己少年时期的生活,并不满意,甚至,有些痛恨。他当官之后的一切行为,似乎都是要和那个风评极差的坏小子划清界限。他想向长辈和同伴证明自己已经成人,懂得荣辱,也知晓进退。
        但是,现实再一次打击了他。“治世之能臣”,但是治世即将结束。
        “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曾经的热血青年沉默了,曹操在愤怒和孤独中,结束了自己的青春期。
        乱世将要来临。
        人民活不下去了,黄巾军起义了。曹操再一次被启用,拜骑都尉。有功,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还乡里。
        不久,许攸等人,谋立合肥侯,废灵帝,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有了一些名气(不事权贵,敢作敢当),密谋集团找到了曹操,曹操拒绝,不久,密谋失败。
        当年的热血青年死去了,曹操天生的恐惧感和警惕心拯救了他,他在韬晦和忍耐中真正迈向成年。
        不仅如此,曹操可能还利用了这个事件,标榜了自己的忠心。因为,他拒绝密谋的文辞被史书完整收录,流传至今。
        西北叛乱,凉州兵祸连绵。曹操再一次被征,加入西园八校尉。这个组织是皇帝为了对抗何进而成立的,不久,灵帝死去,接着,这个组织的头目蹇硕被杀,何进掌握了实权。紧接着,京城爆发内乱,曹操再一次挺身而出,向何进提出相对温和的策略,被袁绍激进的进言和行动所妨碍,不久,何进,何苗死,宦官全灭,董卓进京,曹操逃亡。
        这一年,曹操志在报效的皇帝和朝廷都已经被毁灭,毁灭这一切的人,正是曹操小时候的玩伴袁绍本人(何进还没有决策的时候,袁绍已经散步何进要杀绝宦官的流言,并征召各路武人入京,导致宦官走险,袁术杀何进弟何苗,随即董卓入京,汉朝统治中枢被摧毁)。
        曹操再一次被挫败了。他一心维护的东西,不管是他心中的清正,还是朝廷的威严,都已经不复存在。军阀四起,汉朝已经容不下他继续打猎读书了。
        但是,曹操并没有失望,在他心中,汉朝仍然是可以挽救的,他的决心并没有被动摇。
        于是,有了诸侯讨董,曹操任奋武将军。
        在这个事件之前,有一件不太起眼的事,这件事对曹操性格的进一步转变,造成了重大影响。


        IP属地:山西8楼2014-07-15 18:23
        回复
          很多心理学研究者发现,愤怒和人们对公平的需要有关。我们感到愤怒,往往是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并不公平,打破了某种既定的规则,换言之,是「不应该发生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Ellis(这个人和这个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曾经都非常有影响力)把带有「应该」,「必须」这类词的人际规则,统统看作是一类「不合理信念( irrational belief)」,叫「绝对化的要求」,绝对化就是不允许有例外。比如,「男人就不该骂女人」,「学习好的人就必须得到尊重」,等等。Ellis认为,越有这种musturbation倾向(这是一个冷幽默,懂的自然懂)的人,就越容易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感到愤怒。
          注意,这些信念本身未必不合理,不合理的是「应该」和「必须」那种过于绝对化的态度。
          比如你可以说:我希望男人不要骂女人,或者我觉得好男人是不会骂女人的,但是,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极品男人不符合这个希望。——这样的信念,就是Ellis认为合理的,它不绝对。
          这样的人遇到了这种事件,就不会被唤起过多的情绪,顶多是有点无奈和小不爽。
          所以,如果你对愚蠢的人感到特别愤怒,你需要根据愤怒的强烈程度,反思一下你这方面的信念是怎么样的,是否某方面的公平感被打破了,让你觉得,他们的愚蠢挑战了你的秩序或者规则?
          以下几种情况,让我分别揣测一下吧:
          第一种,你看到了一条愚蠢的言论而愤怒,你也许在想:「愚蠢的言论就不该说」;
          第二种,你因为助理不能干而愤怒,你也许在想:「这么蠢的助理就不应该浪费我的时间」;
          第三种,你因为被愚蠢的人嘲笑而愤怒——啊,你自己都说出来了:「我都没拿你(土到爆)的品味开玩笑,你凭什么嘲笑我?」你瞧,你那么的计较和他们之间的公平,当然会愤怒。
          所以我猜,在你的信念体系里,愚蠢的人就应该低调,夹着尾巴做人,不懂的话就少说,不会做的事就应该抓紧学,既然给聪明的老板打工,就应该反向思考,替老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且,绝对不应该去嘲笑一个比自己品味高的人……可就连这些最低限度的要求,啊啊啊他们都做不到!
          你心里会觉得:这不公平!他们就这样天经地义地愚蠢着,照样活得很像回事儿,凭什么!
          如果你去培智学校参观,遇到真正的低能儿,你愤怒吗?
          如果你告诉我:会愤怒!会恨不得一把火把这个地方烧掉!……那好吧,也许你的信念过于不合理了,你的信念是:「愚蠢的人就不该出生在这世界上」,那就有反社会的纳粹潜质了……
          但我估计你不会。我估计和真正的笨人打交道,你也许会不耐烦,焦躁,但不会有那么愤怒。
          你会想:「和笨孩子打交道真费劲,不过没办法,谁叫他们是低能儿呢?耐着性子吧……」
          如果你发现了这种差异,那结论也就呼之欲出了:
          已经被标定为「低能儿」的「愚蠢」,可以接受;正常人当中的「愚蠢」,火冒三丈。
          ——你愤怒的并非「愚蠢」,而是这些愚蠢的人,你觉得「不该」跟你一样被当做正常人。
          不能接受他们这么蠢,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有力地证明你们的高下差距,而且他们还胆敢嘲笑你?
          不!答!应!
          需要有一个裁判,高高举起你的手:「我认为,这位先生胜利了!他的对手是如此低能,以至于世人一致裁定,他们不配和这位先生相提并论!只能被盖上愚蠢者的印戳,永远受到我们的嘲笑!」
          你的愤怒就会烟消云散,心平气和。大概,这就是你想要的「公平」吧。


          IP属地:山西12楼2014-07-16 20:46
          回复
            10L-11L是庄子。
            5L,6L是六群比丘。
            2L是郭嘉,7L-9L是曹操缘何欣赏关羽。
            12L是愤怒与公平。
            标注是习惯而已...


            IP属地:山西13楼2014-07-16 20:53
            回复
              张良和陈平是干什么的?张良兴汉四百年,陈平则是护国平乱,安宗庙,定社稷。
              贾诩干过什么事儿,可以跟陈平相提并论?
              董卓被暗杀后,王允打算清洗西凉余党。李傕等人吓尿了,打算逃亡。
              贾诩这时候告诉他们,你们要逃了,一个亭长就能把咱全办了。打回长安给老董报仇才是正路。
              李傕一拍大腿,心说对啊!攻打长安,打爆吕布,逼死王允。
              这就是在当时人眼里,贾诩最大的恶行。
              咱们思维发散一下,要是李傕真跑了,后面会咋样?
              王允、吕布这批并州人,和袁绍为首的中原诸侯会怎么相处?
              没有凉州军强大的武力作为威慑,早就不把汉室当蒜的袁绍和袁术会怎么着?
              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不和,王允自己又缺乏人望,不懂团结群众。和关东诸侯的局势会怎么发展?
              天子刘协是被董卓拥立的,如果落到早就有试图另立新君的前科的袁绍手里,会是什么下场?
              脑补太多没用,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贾诩的打算和他之后的行为,证明贾诩是想保护天子的。
              贾诩是凉州武威人,和西凉军一个出身。
              在他把李傕、郭汜带进长安后,这两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听贾诩管的。


              IP属地:山西15楼2014-07-17 12:39
              回复
                因为攻下长安,李傕想要让贾诩封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后来又要他当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
                几次固辞不受,最后终于“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献帝纪》:“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
                后来贾诩母亲亡故,贾诩很可能去官服丧了一小段时间。
                等他回来的时候,李傕和郭汜已经在长安城里打起来了。
                李傕曾经打算把皇帝拉到军营里圈养,贾诩着急忙慌地劝他:“不可。胁天子,非义也。”
                但这时候的李傕已经不听贾诩话了。
                后来张绣问过贾诩,局势都乱成这操行了,为啥不跑。
                贾诩说:“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当时李傕找了一批羌胡雇佣军来壮声势,结果把天子皇宫里的女眷许给人家当佣金了。
                刘协很害怕,就和贾诩商量这事儿。
                贾诩偷偷把佣兵头头请去赴宴,又开了一张更大的空头支票,又把他们忽悠走了。
                顺便来削减了李傕的兵势。
                甚至多次在李傕的屠刀底下救了天子臣属的小命,凡此种种。
                看贾诩的言行,根本是个大汉忠臣。
                我个人猜测,他可能真的是有心要安宗庙,定社稷的。
                董卓、李傕、郭汜这一批人,都是纯粹的军人。好狠斗勇,骁武善战,但是没什么政治头脑。


                IP属地:山西16楼2014-07-17 12:40
                回复
                  捏住天子后,怎么处理朝廷的大小事务,他们是一脑袋浆糊的。
                  就必须依靠贾诩来处理这些事物。
                  贾诩也许小看了这些军人的暴戾,或者太高估了自己对他们的影响力。
                  试图通过控制这些军人,对心怀异志的诸侯形成威慑,再利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护天子。
                  运气好的话,没准就兴复汉室了呢。
                  在后人眼里,贾诩这似乎是一件与虎谋皮的傻事儿。
                  但事实证明了,天子一旦落到曹操或袁绍这种熟悉宫廷游戏有政治智商的军阀手里是什么下场。
                  某种程度上说,比在李傕手里更糟糕,更憋屈。
                  好歹李傕好忽悠啊!董卓不也是靠一场政变就搞定了么。
                  但想用同样的手段搞定曹操、袁绍,根本是痴人说梦。


                  IP属地:山西17楼2014-07-17 12:40
                  收起回复
                    我想贾诩在那个混乱的局面里,可能靠自己的智慧判断出了一个他认为对汉室危害最小的情况。
                    并促成了他的这种设想,试图控制军人,保护天子,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惜后面发生了太多预料不到的情况,所图不成,只留下一个文和乱武的骂名。


                    IP属地:山西18楼2014-07-17 12:42
                    回复
                       夫恶欲之大端,贤愚所共有,而游子殉高位於生前,志士思垂名於身后,受生之分,唯此而已。夫盖世之业,名莫大焉;震主之势,位莫盛焉;率意无违,欲莫顺焉。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则巍巍之盛,仰邈前贤,洋洋之风,俯冠来籍。而大欲不乏於身,至乐无愆乎旧,节弥效而德弥广,身逾逸而名逾劭。此之不为,彼之必昧,然后河海之迹,堙为穷流一篑之衅,积成山岳,名编凶顽之条,身厌荼毒之痛,岂不谬哉


                      IP属地:山西20楼2014-07-29 2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