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吧 关注:40贴子:451
  • 4回复贴,共1

许昌学院郑直教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直,男,1967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学院特聘教授,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美国化学会会员及美国化学会《J. Am. Chem. Soc.》、《J. Phys. Chem》、《Langmuir》、《Chem. Mater.》等重要杂志特邀审稿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11 12:39回复
    郑直简历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9月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6年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10月筹建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长。2010年11月任许昌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表面及材料科学的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材料化学,表面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摩擦化学,材料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论文曾发表在《J. Am. Chem. Soc.》,《Chem. Comm.》,《J. Mater. Chem.》,《Chem. Eur. J.》,《Cryst. Growh. Des.》,《J. Phys. Chem. B》,《Appl. Phys. Lett.》,《Chem. Mater.》等国外著名杂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11 12:40
    回复
      人物成就
      郑直履历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低能氢离子束为引发剂制备表面功能性可控的交联聚合物薄膜的研究”(基金号:20574058,第一主持人,已完成)2008年,郑直团队申报的课题《硫族化合物-共轭聚合物杂化网状薄膜材料的原位制备、改性及光电转换性能研究》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资助。2008年,依托于郑直团队的应用化学学科被批准为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郑直团队参与的项目《Single-crystalline chitosan nanostructures: 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in drug delivery,biomineralization and biomineral tectonics》获得香港资助局的支持。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单晶碘化物薄膜材料的原位生长及表征”(基金号:611021900,第一主持人,已结项)。参与完成首届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2008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主持人);两次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曾参加第一届亚洲摩擦学大会并作会议报告;三次参加香港化学年会,并在2002年的年会上代表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作大会报告;参与完成3项香港科学基金项目(Grant No. CUHK4106/98P ;Grant No. 4315/98E;CUHK4106/98P;4440/99E);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11 12:42
      回复
        主要理论
        郑直提出了基于离子轰击、动量传递、以及相互作用截面等不为合成化学家所熟悉的概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Chemistry with a tiny and light hammer”的新的化学反应机制来设计和实现化学反应(高分子交联聚合反应);通过对离子剂量和轰击能量的精确控制,在低能量氢离子(质子)的作用下,成功实现了可控制的交联聚合反应和纳米级超薄聚合物薄膜的制备。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 (XPS),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表征方法确证了这种在高分子科学领域全新的表面交联聚合反应技术。此方法无须用到溶剂或任何添加剂,同时可有效节省能量,不损伤聚合物表面的原有结构,对于开发新型纳米薄膜材料、生物适应性材料以及微电子器件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开发出了一条简单易行的元素直接反应途径来原位制备各种无机氧化物、碘化物和硫化物半导体薄膜材料。这种方法反应快捷,操作方便,还可以避免其它湿法化学反应制备所造成的产品不纯的现象。同时不需要用到毒性较大的溶剂及任何表面活性剂,属于环境友好型反应,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技术推广。
        现今研究
        目前,他主要从事表面材料科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材料的设计、开发及应用。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材料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表面化学、摩擦化学、材料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他主要致力于能源材料特殊微纳米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器件组装等方面的研究,最终目的是旨在材料合成、组装及材料改性两个层面上解决新能源材料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在节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材料的利用效率。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共发表SCI源期刊论文40 余篇,分别发表在《J.Am. Chem. Soc.》、《Chem. Commun.》、《Chem. Eur. J.》、《J. Mater. Chem.》、《J. Phys. Chem. C 》、《Cryst. Growth Des.》、《Chem. Mater.》《Appl. Phys. Lett.》等国际著名化学、材料和物理类杂志上,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有7篇,影响因子大于4.0的有22篇,总的引用次数近200次,其中他引160多次;研究论文《新型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水解稳定性及摩擦学特性研究》和《由超高热质子碰撞引发的表面吸附有机小分子的交联反应及超薄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11 12:43
        回复
          主要论著
          《实用化学》副主编;1998年9月,陕西师大出版社,ISBN7-5613-1901-0。
          三、专利:
          1. 郑直等,“一种制备纳米金属碘化物薄膜的化学方法” 专利申请号:200610146056.3(第一发明人)
          2. 郑直等,“一种制备交联聚合物薄膜的化学方法”,专利申请号:200610107389.5(第一发明人)
          3. 杜如虚,黄家伟,郑直等,“制备特殊微纳米结构水合盐相转变材料的化学方法”,专利申请号:200610107390.8.
          4. 郑直等,“树枝状硒化银纳米晶薄膜材料及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52721.7(第一发明
          科研项目
          1、以低能氢离子束为引发剂制备表面功能性可控的交联聚合物薄膜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4058],2005,25万元,主持人)
          2、纳米单晶碘化物薄膜材料的原位生长及表征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611021900],2006年,2万元,主持人)。
          3、醌基(线型或树状)分子器件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首届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HANCET-17],2005,20万元,主要合作人)
          4、聚合物表面碳主链接技COOH (香港政府科学研究基金: 4106/98P,1999,主要完成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11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