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古玉吧 关注:4,269贴子:10,443
  • 5回复贴,共1

祥云轩:玉器有芝麻点未必是古玉真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年读过新疆朋友著作的一部玉器专著,其中收录很多新疆和田玉新品种,新疆玉雕大师们雕塑的精品中有几件为花豹形象。豹纹巧用玉质上的天然花点,即所谓芝麻点,形纹逼真,活灵活现,奶白色玉地上布满灰黄、黑黄、黄褐色的天然花点,与豹纹融而为一,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
有些人认为,玉器上如果有芝麻点,就无疑是古玉真品。祥云轩曾收藏侵有芝麻点的古玉真品,与具有天然芝麻点状花纹的新品进行比较,二者差异甚大。
具有天然芝麻点状花纹的新品,花纹为玉料自生自有,鲜明艳丽,细节清晰,走向深沉,具有实实在在的自然特征,因此被人们误认为是古玉上天然侵蚀的特征与鉴定古玉的依据。但是新品特征很明显:1.玉器表面具有当代磨制的特征,细腻,光润;有的为掩饰当代机磨痕迹,用布轮机磨去机磨痕,但仔细搜寻,在局部低凹处或腋窝处可发现极细微的当代机磨痕迹。2.花纹与周围的地子高度同一,花纹之上既无沁凹(沁坑),也无凸棱(包浆或泌浆),即无受侵的迹象。3.花纹以及花纹周围颇似沁色之处,均无沁门。4.整件玉器上的凹窝与钻孔内无古沁痕迹或特征,有的可能有仿旧的痕迹。5.不做旧的仿品,搜寻不到任何古沁的痕迹;做旧的仿品上的仿沁醭,仿沁坑,仿沁孔,仿沁沟,仿沁色,均不具备真品古玉受侵的典型特征。6.与玉料共生的天然芝麻点,存在于玉层深处,存在于玉料的所有部位,即使受侵达不到的玉心深处都含有天然花点;古玉受侵形成的芝麻点或沁点,则均在玉表或一定受侵深度的层面之内。
古人制玉,一般不用含有天然杂色的玉种,用料要经过严格挑选,在制玉前要把原料上的皮色或杂色清除干净之后,才能施工。所以说,远高古玉上的芝麻点,即花点状沁,不会是老料上自带的;即使老料上有自带美艳皮色的,那是着意俏色(巧色)之作,皮色上的颜色不艳丽,不精彩,一般花点古人不会制作为俏色之品。古玉成器后,埋在地下,经受几千年侵蚀,风化即氧化,酸碱化,在玉表形成点状沁花或沁点,即芝麻点沁。古玉真品容易出现芝麻点沁的玉质,有白玉、浆白玉、青玉、黄玉、烟色玉等颜色较淡的玉质上。沁花呈片簇状、花点状,在放大镜下,多为星状、雪花状、簇状,花中心色凝重、深沉,四周花纹呈放射状,似花卉般精美。
古玉上芝麻点沁的特征:1.点上受侵后,沁点、沁纹受蚀而下凹,成为微小的沁坑与毛细状的沁沟。2.微小沁点与沁纹的沁色向玉体周围与深处侵渗,延展,有活性感。3.沁点与沁纹的色重处所出现的沁坑、沁沟、沁孔,明显是侵入玉体深处的沁色或沁花的沁门,明显可见芝麻点上与点内之色,具有形成其色(沁色)所渗入的通道。4.整体玉器上的腋窝、低洼处的沁色或芝麻点之上均有受侵的古沁迹象。5.如果玉表留有古磨痕,那么,磨痕不再是极细腻、极微细、极新鲜的迹象,而是因受侵而变大,変粗,变阔,变深,变长,即古代的磨痕一定有所变形(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这种种受侵状态,是由于古代玉器的表面的玉质接触酸碱物质,玉质纤维沿其结构状态发生分解而疏松,而软化,在经过水溶,水解,便出现沁点、沁沟、沁孔,沁色就沿着这些沁门(即沁坑、沁沟、沁孔)逐渐侵入玉质的深处,形成花状,人称之为芝麻点或沁花。


IP属地:山东1楼2014-10-07 17:55回复
    学习了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10-07 19:37
    回复


      3楼2014-10-09 10: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0-21 10:56
        回复
          配几张图






          5楼2014-11-04 10:13
          回复

            繁星点点


            6楼2014-11-04 1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