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群侠论坛吧 关注:2,083贴子:195,072

中医以毒攻毒的道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云南1楼2014-12-10 19:01回复
      武侠小说里常有“以毒攻毒”的桥段,说是中毒以后,用另一种毒物去应对,达到解毒的奇效。在现实中,“以毒攻毒”是中医一种特殊的疗法,即针对致病邪毒的偏性和病机,利用某些药物或疗法的毒性来抑制或消除,常用来治疗肿瘤、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等疑难疾病。


    IP属地:云南2楼2014-12-10 19:02
    回复
        以毒攻毒疗法源远流长,《淮南子·修务训》就记载了古人用乌头、附子等毒性药物救活濒死者的实例。以毒攻毒疗法有两层含义:
        其一,凡是能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的药性均泛称为“毒”。明代张介宾说:“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中医正是利用药物本身各种各样的偏性来治 病的。药物的偏性包括四性、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例如,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就是用药物的寒凉之“毒”来治疗热病。人参、黄芪甘温益 气,可以纠正肺脾气虚等症状,也是利用其甘温益气之“毒”起到治疗作用。

      无毒不成药


      IP属地:云南3楼2014-12-10 19:04
      回复
          其二,特指利用药物的有毒成分或药物的“毒副作用”来治病。例如乌头、附子中的乌头碱,蟾酥中的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均有强心作用;雷公藤中的雷公 藤多甙,马钱子中的士的宁碱均有抗风湿作用;麻黄里的麻黄碱,罂粟中的吗啡有解痉平喘的作用;斑蝥中的斑蝥素,长春花中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有抗肿瘤的作 用。

        斑蝥


        IP属地:云南4楼2014-12-10 19:09
        回复
          蝮蛇咬人后能立即致人中毒,出血因子是其毒液的主要成分之一,会导致咬伤部位流血不止乃至全身广泛出血。但人们对蛇毒进行分离和提取,利用其活血化淤的作用来治疗血管栓塞,取得了显著疗效。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IP属地:云南5楼2014-12-10 19:14
          收起回复
              当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在治病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意思是说,使用毒性药物治病,要适可而止,以免防治耗伤正气,得不偿失。


            IP属地:云南6楼2014-12-10 19:16
            回复
              一、药就是毒,慎用药物
              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毒”来说明药性,《周礼·医师》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文中将毒与药并称,把二者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这段经文中,也是毒与药并称。联系上下文来看,东方治病用砭石,南方治病施九针,北方治病常用艾灸,中原治疗多用导引按摩。这样说来,西方治病尽管经常使用“毒药”,也是毒与药不分,二者可以相提并论。如果有区别的话,勉强可以解释为毒是猛烈的意思,“毒药”也就是药性猛烈的药物。
              《素问·移精变气论》有一段讨论“毒药”起源的论述,可以为上述“毒药不分”的观点作注解。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文中说上古的时候,治病不需要毒药(当时也没有毒药),只用自我保健锻炼、心理调整,就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来,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了,就发明了“毒药”治病的方法。在这个早期用药物治疗的阶段,由于服药经常中毒,所以“毒药”并称,也是毒与药不分。古人这样“毒药并称”,暗含着慎用药物的思想,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使用药物。
              《内经》中“毒药不分”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
              “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
              “其于毒药何如?”
              等等,都是不加别白地把“毒”与“药”等同看待,说明了古人对于药物的慎重态度。
              《论语》记载了孔夫子对于服用药物的慎重态度,他收到季康子赠送的“保健药”的时候,真诚而慎重地说:“丘未达,不敢尝。”因为那时,尽管服用某些药物,也许会有《神农本草经》所说的“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会造成“服药不成反成毒”,伤害身体,有碍生命。


              IP属地:云南7楼2014-12-10 19:19
              回复
                三、六淫太过则成毒
                毒是一种危害人体的因素,因此凡是危害人体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毒;根据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毒性。
                风是自然界里最为普遍的客观存在,《易经》里就用巽来代表风,代表春天,也就是代表万物的生机。张仲景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害万物的风,肯定是太过分的风;太过分的风,就是属于六淫的风。“淫”就是太过分;太过分,就是邪,就是害。《左传》中,医和所说的“天生六气,淫生六疾”,就说明了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都可以因为太过分,而变成致病的六淫。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风气是古人很早就观察到的自然力,因此对于风的研究和认识,也就形成的早,看得深刻。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受风气的伤害,无论冬天里的寒风,还是夏天里的热风,都不会伤害健康人。甲骨文里,“祸风有疾”的记载很多见,写上日期的“祸风有疾”,都在冬天。甲骨文里,把“杞侯热病”的病因,归结为风邪引起的,可见其认识甚早。
                《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文中把“或伤于毒”当作致病的四大因素之一,可见毒邪的致病作用,已经引起了古人的高度重视。
                颈部、腋下产生了一串一串的结节,古人称之为瘰疬。当瘰疬引起恶寒发热的时候,他们追索这种疾病的原因,就归结为毒气留结于脉而引发本病。所以《灵枢.寒热》说:“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通过脉象的判断,也可以诊察出来体内有无毒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脉“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
                对于六气太甚产生的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得最系统:“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知。”文中提出来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的概念,不仅是“五毒俱全”,而且指明了“五毒”都是从寒热燥湿转化而来。
                对于六气转化而来的“五毒”的治疗方法,文中提出:“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由此不难看出,治疗“五毒”,不仅可以使用针刺,在经脉上下内外取穴治疗,而且可以用药物调治。调治的原则,是用气味比较足的药物,治疗五毒较甚的病情;而气味比较淡薄的药物,只能用来治疗五毒比较轻浅的病证。


                IP属地:云南10楼2014-12-10 19:25
                回复
                  四、毒害延伸出预防思想
                  既然五毒是由六淫转化而来,那么,避免毒气的伤害,也就是避免过分暴露于六气、六淫之中。《灵枢.九宫八风》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这是一般的避免六淫的伤害。同样的道理,传染病的传播,也是由邪气引起来的,也需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论语》里记载“伯牛有疾”。孔夫子作为他的老师希望前去探望,又怕被他的疾病所传染,就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窗户里看看。事到临头,孔夫子不仅看见了他的学生伯牛,而且还“执其手”,感慨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古人为了预防疾病,因此建立了“疫室”,进行隔离,以防传染。
                  《素问.刺法论》说:“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古人要“避其毒气”,自然不会主动地接近病人,不是“无知者无畏”地蛮干,而是要积极预防。“避其毒气”是一种措施,服用药物预防也是一种措施,制作疫苗更是一个伟大创新。
                  然而,疫病来临之际,中国没有像古罗马那样把整个城市变成一座死城:患传染病的人,要么死亡之后被人们抬出来,要么自己康复之后走出来,其他的人是不要进去的。中国的中医要进入病患之家进行治疗,中国的患者家属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也要进入“疫室”关心患者。怎么办呢?有什么措施可以预防?
                  《素问.刺法论》说:“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显然这种思想上的准备动作,是一种精神准备,也是与气功导引一样的一种做法。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有了“五气护身”的思想准备,再加上一些呼吸吐纳的健身措施,一些服药预防的避毒方法,中医医生们、患者家属们,终于可以进入“疫室”了。整个的过程之中,尽管有一些措施,是那样原始,是那样有些欠妥当,但是他们都是积极应对,都属于主动探索,因此是可贵的,是值得尊敬的。由他们积累出来成果,像发明人痘疫苗那样的世界奇迹,也不足为怪。


                  IP属地:云南11楼2014-12-10 19:25
                  回复
                    五、治疗过程也可以简称为毒
                    辩证地说,既然药物就是毒物,药物的治疗过程,可以称之为“以毒攻毒”。那么,“毒”也就可以代指“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重身”就是怀孕。对于孕妇,我们现在强调尽量不用药,以免药物引起对于胎儿的伤害。古人更是不把药物推荐给孕妇,《内经》把对孕妇的治疗说成是“毒之何如”,可见古人对于孕妇用药是格外小心的。
                    智慧的医师岐伯,并没有说孕妇绝对不能用药,而是说“有故无损,亦无殒也。”只要病情需要,就可以使用药物。精明的黄帝也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一定要刨根问底:“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不敢隐瞒不告,就把自己的经验讲出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内经》对于毒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也是很深入的,因此,黄帝与岐伯讨论了多次。《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中医所使用的武器,针刺可以伤人,因此要讲求针道;药物有毒性的一面,所以要深入研究、不断体验。逐渐地,人们在实践之中发现,配伍起来的复方,其中的有毒性的药物可以减缓毒性,可以避免副作用,可以增加治疗作用。也就是说,按照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组合效应”,远远地胜过了使用单味药的“个体疗效”,为安全有效使用药物开辟了一条道路。无论是“制之”小与大,都有君与臣,是一个有序的组合,而不是随意的“鸡尾酒”疗法。有序的组合,就能“整体涌现”出来新的效应,不是“简单加合效应”。所以,中医学“有实无名”地最先运用了“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安全有效、复杂高效地解决了很多临床复杂问题。甚至直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还远望着中医学的背景,既看不明白其中道理,更无法把它最为一个普遍可行的技术方案加以推广。比如,中医对于SARS的良好疗效,中医对于艾滋病复杂病情的控制,都不是还原论方法能够研究明白的。
                    中医把“以毒治病”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难免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会被当做糟粕。
                    比如《灵枢.官能》说:“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
                    上面这些话是很重要的,因人施教,扬长避短,有关中医学术的传承,不会引起误解。但是下面的一些话,有的就很容易让一些人诟病。“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中医也是人,是人就有不同的性格、禀赋,而不是千人一面。有些人相貌使人生畏,也有些人出口、出手伤人,这些人不做其他职业,偏偏要做医生。怎么办?“分科执业”,有的中医学子就被分派到了“咒由科”,有的则进了“按摩科”。这其中绝没有高低贵贱的“歧视”意味,而是量才使用“各得其能”。
                    值得提出的是,古人判定“手毒”,不是想当然的决定,还可以实验验证,有数据,有标准。假如你用手按乌龟,50天就把它按死了,难道不是“手毒”吗?假如你充满爱心,爱护一切生命,即使不是乌龟那样坚强的动物,你按它50天、100天也不会让它死亡,而是极有可能你成了它的朋友,它天天盼着你来给它按摩,它快乐地活着。这样的手,《内经》说是“手甘者”,用这样的手对待病人,就是一双回春的妙手,不仅是甘,更是一种爱。
                    治疗是痛苦的,古人甚至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毒之”。如果能够把治疗的痛苦,转化为一种享受,就是把毒转换成了一种甜药。这也是中医善于“化毒为药”的大智慧之所在。


                    IP属地:云南12楼2014-12-10 19:29
                    回复
                      这就和被蛇咬了需要蛇的血清一样……


                      IP属地:辽宁13楼2014-12-10 19:31
                      收起回复
                        总结下。
                        中医讲究的治疗未病之病,所以生病了,中医讲究治本。
                        中医讲究阴阳。
                        阴阳,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所有的基础都是从上面几句话出来的。
                        其实就是说的,人体本身阴阳平衡,而阴阳失衡的时候,就需要利用东西来调整平衡,这个东西就是药的偏性,而药有偏性,多了少了都会影响平衡,毒,就是指的药的偏性。


                        IP属地:云南14楼2014-12-10 19:34
                        回复
                          一句话——无毒不成药


                          IP属地:云南15楼2014-12-10 19:39
                          回复
                            五毒不丈夫……镇楼图挺漂亮的。
                            以我的理解,毒攻之法,应该相当于西医中的疫苗,用毒理激发生理克服前毒,毕竟毒性相克到目前还是一个不科学的说法。


                            16楼2014-12-10 22:03
                            收起回复
                              @只喜欢网文
                              以毒攻毒本质为:1号毒药偏性(毒性)—— 导致人体内平衡被破坏,——就医——2号毒药偏性(毒性)
                              ————调整被1号毒药破坏平衡的人体———人体归于内平衡
                              表面上是“2号毒药”克制了“1号毒药”,其根本则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毒性)来纠正生病的人体(内平衡被破坏的人体)


                              IP属地:云南17楼2014-12-10 22: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