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杂志吧 关注:371贴子:3,286
  • 1回复贴,共1

碌鹅的渊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专栏#【碌鹅的渊源】2014年11月15日 23:13
文/@shaogu茉莉_粤味存真 插画/@shaogua漫画布袋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人们通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为了保持节操而要付出的牺牲。其出处和原意并非如此,甚至还带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说的是“鹅事”。
昔一秀子送鹅与学官,学官曰:“我受你的鹅,又无食与它吃,可不饿死?欲待不受,又失一节,如何是好?”秀才云:“请师傅收下,饿(鹅)死事小,失节事大。”故事发生在明朝,记录者当成笑话收集。明朝人们尚食鹅,以鹅为贵,常将鹅作为赠礼的佳品。
当权者对于筵席的等级有明确的规定,未够级别的还不能吃上作为头盘大菜的鹅。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人的智慧在食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有这样的小手段:将鹅头和鹅尾去掉,换上鸡头和鸡尾。既是对赴宴者表达所谓的尊重,也饱了彼此的口腹之欲,心照不宣食鹅时,想必心底还有些许挑战皇权的窃喜。
在明朝的记载中,鹅的食法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割烧鹅、水晶鹅、小割烧鹅等,既有整只烹调后上桌才分吃的,割吃的部位顺序还按身份来定,也有切件后炸制的,可佐酒可下饭。
早在元朝,就有详细记录鹅的烹饪方法,其中有驰名的“云林烧鹅”。这“烧鹅”并不是现代用烧烤的方法制作的,虽然很多人以为是,其实是用隔水长时间蒸的方法。将用蜜汁和烧酒腌制过的鹅肉,花费差不多一两小时的时间炖至酥烂。在江西和广东部分客家地区,还残留着这种食鹅的方法。
另一款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的“熝鹅鸭”:“每只洗净,炼香油四两爁变黄色,用酒醋水三件中停浸没,入细料物半两,葱三茎、酱一匙,慢火养熟为度。”
说客家人的美食传承了中原古老的味道,此“熝鹅”可见一斑。菜单上较常见的是写为“客家焖鹅”,有些地域有“吃焖鹅,过大年”的民俗,皆因“熝”字太生僻,也有人坚持说要用“爊”字。正所谓“厨房无正字”,在广东有人坚持写成“碌鹅”,理据是在制作过程中,有持续不断地翻动鹅身的动作,故此用“碌”字比较传神生动。
饮食的潮流是一阵一阵的。清朝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崇尚食鸭,以北京烤鸭、金陵盐水鸭为代替的鸭肴备受推崇。原因呢,是说鸭比鹅容易养殖,鹅以草为食,人工饲料它不喜欢,渐渐地人们就喜欢养鸭了。但是在广东地区,仍然是鹅比鸭要矜贵得多。
粤菜中最受欢迎的鹅肴除了烧鹅,其次就是碌鹅了,卤水鹅也是潮菜的代表作之一,但是由于其选用的是体型硕大的狮头鹅,肉质口感较差,惟狮头鹅头因为难得而奇货可居。广东烧鹅和碌鹅都是以黑鬃鹅为首选,次之的也要是精心饲养的棚鹅,脂香浓郁。烧鹅吃的是脆香的鹅皮,碌鹅胜在鹅肉的酱香醇厚,其中又以东莞“塘厦碌鹅”最为有人气。地道的碌鹅比之烧鹅,肉质更柔和滋润,色香味俱全,惹味,充满肉感,这是制作精良的碌鹅应该有的品质。
“塘厦碌鹅”的调料和制作沿自古法,选用品质好、肥瘦适中的农家鹅,治净,从尾部开膛,取出内脏,抹干水分;锅内爆香姜、葱和蒜,再将鹅整只放进去,慢火煎至鹅身金黄色,均匀上色却不能有焦煳味,其间要不断翻动鹅身,这就是所谓的“碌”了;接着可进行下一步骤,加入水、生抽、片糖、醋和头抽,以慢火煮制,煮的过程中要不断翻动鹅身,令各个部位受热均匀,也能避免鹅皮粘到锅底的部位烧焦,约45分钟后,鹅肉熟,汁酱变浓稠;将鹅斩件上碟,再淋上原锅的酱汁即可食用。
鹅或其他家禽类,如果斩件后焖煮,肉汁会流失至汤水中,所以整只烹饪的话好处多多,不仅令各个部位的入味程度均等,而且纤维收缩和扩张的程度保持一致,口感恰到好处。碌鹅的方法也常用来制作碌鸡,不过碌鸭就很少见了。


1楼2015-01-14 23: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