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吧 关注:16,085贴子:17,467
  • 12回复贴,共1

【HRR】帝国百科昔日辉煌----神圣罗马帝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神圣罗马帝国版图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


IP属地:福建1楼2015-07-08 14:57回复
    圣罗马帝国历届统治者加洛林王朝
    ▪ 查理一世 ( 加洛林王朝) ▪ 路易一世 ( 加洛林王朝) ▪ 洛泰尔一世 ( 加洛林王朝)
    ▪ 路易二世 ( 加洛林王朝) ▪ 查理二世 ( 加洛林王朝) ▪ 查理三世 ( 加洛林王朝)
    ▪ 阿努尔夫 ( 加洛林王朝) ▪ 路易三世 ( 加洛林王朝) ▪ 贝伦加尔一世 ( 加洛林王朝)
    斯波莱托家族
    ▪ 圭多 ( 斯波莱托家族) ▪ 兰贝托 ( 斯波莱托家族)
    萨克森王朝
    ▪ 奥托一世 ( 萨克森王朝) ▪ 奥托二世 ( 萨克森王朝) ▪ 奥托三世 ( 萨克森王朝)
    ▪ 亨利二世 ( 萨克森王朝)
    法兰克尼亚王朝
    ▪ 康拉德二世 ( 法兰克尼亚王朝) ▪ 亨利三世 ( 法兰克尼亚王朝) ▪ 亨利四世 ( 法兰克尼亚王朝)
    ▪ 亨利五世 ( 法兰克尼亚王朝)
    苏普林堡家族
    ▪ 洛泰尔二世 ( 苏普林堡家族)
    霍亨斯陶芬王朝
    ▪ 腓特烈一世 ( 霍亨斯陶芬王朝) ▪ 亨利六世 ( 霍亨斯陶芬王朝) ▪ 腓特烈二世 ( 霍亨斯陶芬王朝)
    韦尔夫王朝
    ▪ 奥托四世 ( 韦尔夫王朝)
    卢森堡王朝
    ▪ 亨利七世 ( 卢森堡王朝) ▪ 查理四世 ( 卢森堡王朝) ▪ 西吉斯孟 ( 卢森堡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路易四世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理七世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
    ▪ 腓特烈三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马克西米连一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查理五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斐迪南一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马克西米连二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鲁道夫二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马蒂亚斯 ( 哈布斯堡王朝) ▪ 斐迪南二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斐迪南三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利奥波德一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约瑟夫一世 ( 哈布斯堡王朝) ▪ 查理六世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 弗朗茨一世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 约瑟夫二世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 利奥波德二世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 弗朗茨二世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IP属地:福建2楼2015-07-08 14:58
    回复

      神圣罗马帝国国旗
      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各地开始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IP属地:福建4楼2015-07-08 14:59
      回复

        约1000年左右的神圣罗马帝国
        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图一世和后代的不断使其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份,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
          帝国皇帝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是皇帝在与教会决裂而失去权威前这些士兵是皇帝军队的多数。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庄园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一部分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国分予土地的自由民、军户、农民、骑士也有义务服从号召。之外帝国内所有的部队皇帝理论上皆有权指挥,各公国在皇帝的请求下也会提供军役的号召。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帝国内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政争,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
          在奥托王朝与萨利安两朝,皇帝还有实际的权力,帝国军的指导权让皇帝在具掌控帝国内成员的实力。
          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间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来命运。这项对抗是关于皇帝对主教职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内其他教堂神职人员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对这项措施,因为如此一来导致教堂神职人员的职位买卖,成为主要的贪污腐化来源。神职人员的职位常常落到出价最高的竞标


        IP属地:福建7楼2015-07-08 15:01
        回复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的帝国徽章
          者手里。在长期数位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竞争,教皇赢得选择主教的权利。在这场争执中,帝国就在日耳曼爆发了内战。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
            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占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布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意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
            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
            16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但因欧洲各国和德意志诸侯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帝国首都
            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明定的首都,只有日耳曼国王与皇帝的皇宫所在地,例如:马格德堡(奥托王朝)、施派尔(萨利安王朝)、布拉格(卢森堡王朝)与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亚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皇室宝物保管地)。
          拜占庭帝国关系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的罗马帝国应与神圣罗马帝国加以区别。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现在为做历史区分常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当时的拜占庭人仍自称为“罗马人”)
          朝代变更康拉德王朝
            康拉德一世(911-918年),曾任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家族是和加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王国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选举为东法兰克国王。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IP属地:福建8楼2015-07-08 15:02
          回复
            韦尔夫王朝
              奥托四世(1198-1215),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巴伐利亚公爵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长子,从小生活在英国,由其舅舅狮心王理查抚养。1198年,萨克森和巴伐利亚贵族推选奥托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并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发内战,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为其加冕为帝。但此后奥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两西西里王国,英诺森三世将其绝罚。 1211年,德意志诸侯在纽伦堡会议中,废除了奥托四世的国王称号,并选举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为国王。但奥托拒绝退位,1214年,他和英国约翰国王组成的联军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会战中击溃,1215年,奥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奥托四世统治时期开始,德意志骑士开始了持续200年的向东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形成了称为东勃兰登堡(东普鲁士)的国家,日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龙兴之地。另外,由于内战不断,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组织也开始形成于这一时期。


            IP属地:福建12楼2015-07-08 15:05
            回复
              大空位时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混乱, 荷兰伯爵威廉二世,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三世,英格兰康沃尔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诸侯推举为国王,但整个德意志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而意大利则陷于法国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战之中,此时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选侯制度,罗马人民的国王从此由七大选侯选举,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


              IP属地:福建14楼2015-07-08 15:07
              回复
                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1、鲁道夫.冯.哈布斯堡(1283-1291),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哈布斯堡伯爵、奥地利公爵、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和卡尼奥拉公爵。他是哈布斯堡伯爵阿尔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诸侯选举毫无势力的其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鲁道夫一世”,目的显然是为了不愿选出一个强势的国王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但受到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的反对。鲁道夫一世不顾自己六十高龄,亲自讨伐奥托卡二世,并在1278年将奥托卡二世击败并杀死。鲁道夫通过这次战争,从波希米亚手里夺取了奥地利公国,卡林提亚公国(今奥地利卡林提亚),斯蒂利亚公国(今奥地利格拉茨),卡尼奥拉(在今天的斯洛文尼亚),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间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跃而为势力极大的诸侯。并奠定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核心,此后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奥地利达六百年之久。
                  2、拿骚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拿骚伯爵。他是拿骚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选侯选举毫无势力和影响力的拿骚伯爵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取代势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间由于提出对邻近的图林根的领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其王位被德意志贵族废黜,阿道夫试图夺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战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杀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1298-1308),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奥地利公爵。1298年,阿尔伯特联合诸侯,废黜了阿道夫国王,并被选为新国王。阿尔伯特在位期间,力图使自己的儿子继承波希米亚国王,并对西北的荷兰,泽兰,西南的图林根和麦森都提出了领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无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约翰刺杀。


                IP属地:福建15楼2015-07-08 15:07
                回复
                  1346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355年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356年查理四世发布著名的《黄金诏书》,正式承认七大选侯有权选举国王和皇帝,同时承认诸侯各邦,在自己的领土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铸币权,规定各邦的民众均隶属于他们的邦君,由此从法律上确立了德意志诸邦的独立地位,并正式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联邦体制,而将其转为了松散的邦联体制,在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里,同时独立了七大选侯国,十几个大诸侯国,两百多个小诸侯国,上千个独立骑士领地。此后的500年,德意志一直处于这样四分五裂的状态下。查理四世时期,欧洲遭受了黑死病的袭击,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
                    、卢森堡家族的文策尔(1378-1400),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查理四世长子。1376年,查理四世通过重金贿赂,使其子文策尔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00年,德国贵族们以其无能和过分关注其波希米亚本国事务而废黜了其王位。此后文策尔统治波希米亚,但捷克很快爆发胡斯运动,文策尔处死胡斯后,捷克国内爆发了胡斯战争。
                    9、维特斯巴赫家族的鲁佩特(1400-1410),普法尔茨选侯,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他是普法尔茨选侯鲁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0、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410-1437),曾任勃兰登堡选侯、罗马人民的国王、


                  IP属地:福建17楼2015-07-08 15:08
                  回复
                    哈布斯堡王朝
                      1、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38-1439) ,曾任奥地利大公、罗马人民的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他是阿尔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四世的儿子, 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 西吉斯蒙德死后,1438年被拥立为匈牙利国王,同年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2、腓特烈三世(1439-1493),曾任 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是斯蒂利亚、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 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 “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马克西米连一世(1493-1519),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罗尔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玛丽去世后,法国入侵勃艮第,合并了法国东南部勃艮第公国大部分领地,但马克西米连却获取了勃艮第东部(称勃艮第伯国),尼德兰伯国的领地。1490年,他获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罗尔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罗尔领地。1486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1508年,经教皇同意,马克西米连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4、查理五世(1519-1558),马克西米连一世的长孙。他可能是欧洲历史上君主头衔最多的君主,而其绝大多数头衔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联姻的


                    IP属地:福建19楼2015-07-08 15:09
                    回复
                      历史大法好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6-01-19 18:09
                      回复
                        感觉还是起码得算上查理大帝,毕竟神罗也不是一直叫神罗,本质上就是查理曼复辟的罗马帝国,都是一个政权实体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5-04 0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