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616贴子:1,255,863
  • 3回复贴,共1

小竹里馆探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末著名文学家、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苏州曲园内有一处小竹里馆,名字取意于唐代大诗人王维名诗《竹里馆》中的诗句“独座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诗中的竹里馆是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终南山辋川山庄的一处所在。在古都安阳,亦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小竹里馆。
我遇见的这爿小竹里馆,隐于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之中,这片竹林又隐于洹园的美景之中。若不是用心寻觅,很难发现它的魅影。我也是误打误撞,与小竹里馆结缘,才发现这一处所在的。
一个周末的下午,携妻儿去洹园游玩。路上,妻说寻一处僻静的地方就好,儿子说哪儿凉快就去哪儿,想到洹园里有一片竹林,去那里赏竹纳凉,也是人生一件快事。于是进洹园东门南行,见路口西转过珪瑭桥,至拜相台,再前行三五十步,即有一片蓊郁苍翠的竹林映入眼帘。竹林位于洹园中心景点宿云阁西南,谓之“幽谷烟竹”。竹林入口处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幽谷烟竹”四个红色行楷大字,由我市著名书法家吴培泉老先生题写。竹林南侧是曲桥流水,北面是秀山高阁。此片竹林依山傍水,向阳而生。竹园中有石径通向密林深处,石径两侧波浪形、齐腰高的竹篱笆与整片竹林浑然一体。虽正值酷夏,竹林里却竹影婆娑,微风轻送,显得十分幽静。漫步其中,倍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
行至竹林的丁字路口,一块嶙峋突兀的太湖石耸立在路旁,石头中央一块较为平整的立面上雕刻着两个墨绿色的大字,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字体为行草榜书。上面是一个“听”字,下面一个字让人看起来颇费思量。儿子说是“听云”,我看像是“听了”,妻说也不大认得出,但和周遭的环境联系起来应该是“听雨”。我们观赏和讨论着这块巨石上的书法,正在争论不休时,旁边一位正在修造竹篱笆的园林老师傅过来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师傅告诉我们,观赏石上的这两个字是“听雨”,是洹园的一位老领导,号称“洹上闲人”的卢学勤先生题写的。老师傅告诉我们,他来洹园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在我们之前,还没有人读对这块石头上的题字。此时清风徐来,竹枝摇曳,竹叶发出“沙沙”地声响,仿佛细雨轻落竹梢,如仙乐一般在这静谧的竹林深处奏响。结合老师傅所讲,联系四周的修竹,我再细看那个“雨”字,越发像了,书法的奥秘之一也许就是神似,这块“听雨石”放在这里真是太妙了。
老师傅因有游客认出“听雨”二字倍感欣喜,又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这片竹林里还有一处景点,建筑物门额上方悬挂的牌匾,很多人都认不出,他想带我们去看看。在老师傅的引领下,我们向南再向西折行,又看见一个丁字路口,待要继续前行,老师傅提醒我们向右拐。转角处,抬眼望,豁然开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处有半个篮球场大小、亦是用波浪形竹篱笆围成的庭院。院内是石板铺就的地面,紧挨竹篱笆种满了各样花卉和盆栽果蔬,院内清香满溢,周围翠竹环绕,别有洞天。老师傅把我们引到院落北侧的一座面阔三间的仿古建筑前,这座建筑坐北朝南,蓝瓦红墙,仿古门窗,檐下横梁上有精美的传统彩绘,显得特别古朴幽雅。在前檐两柱之间的门头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四个行楷榜书大字,白底黑字。师傅指着这四个字让我们从右至左依次念出来,儿子说是“小竹襄馆”,妻子念成“小竹裹馆”,妻子和儿子产生了分歧,我明白是第二个字有玄机,但一时也辨不出,随即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老师傅微笑着告诉我们,这第二个字是“里”字的繁体写法,即在“衣”字的中间加一个“里”字,也就是“裏”字。有很多游客来到这里,很多人不识繁体字,把“小竹裏馆”读作了“小襄里馆”或“小裹里馆”。听了师傅的介绍,儿子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们讲,在学校背诵过唐朝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并大声朗诵起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老师傅听孩子朗诵过后颔首赞许,说这首诗正是匾额上题字的出处,我和儿子都自嘲自个儿先前太粗心了。我们再细看匾额上的字,这块匾额的落款为“癸未年长和题”,原来这是我市著名书法家朱长和先生题写的匾额,我市四大公园里有不少碑石及牌匾都出自朱老先生之手。
与小竹里馆亲密接触,纯属偶遇,却倍觉亲切。竹枝青青,竹叶尖尖,此处清幽澄净,置身其中,感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禅意与宁静。赏过小竹里馆的匾额和风景后,我们向老师傅致谢,并挥手道别。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竹林之中,看棵棵俊朗飘逸的竹子轻歌曼舞,品诗人王维在竹林里宁静淡泊的心境,畅想在月明星稀之夜,洹园里这片竹林的萧萧风声与不远处振衣亭旁琴月石的琴瑟和鸣,该是多么令人沉醉。


IP属地:河南1楼2015-08-18 10:16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18 10:45
    回复
      不历独,怎得幽。


      3楼2015-08-18 19: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