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飞吧 关注:31贴子:159
  • 0回复贴,共1

于小飞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于小飞,真名于金良,满族。由于家庭贫困,从小便成了全职的“放驴小子”,每天把驴儿赶到山坡上吃草。无聊之极时,他就对着天空唱歌,打竹板,要不就学驴儿马儿,鸡鸭鹅狗等的叫声,嘿,没想到竟被他学得惟妙惟肖。
公鸡母鸡相互倾心,手牵手羞答答,白鹅伸着脖子过来捣乱,鸭子急忙前去阻拦,猪、狗、羊也在旁边瞎起哄,一时间庄稼院里叽叽喳喳闹开了锅。眼前这幅鸡飞狗跳、鹅急鸭叫的乡村群嬉图,是一幅天津杨柳青年画吗?是一组充满童趣的镜头吗?大概谁也猜不到,这是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推出的新人——于小飞自创自演的口技绝活。难怪,《曲苑杂坛》编导汪文华感憾地说:“我都快托不住于小飞的绝活了。

从小与牛为伴的放牛娃在家乡广袤的田野上无拘无束地“疯长”着。是家乡的青山绿草、碧水蓝天赋予了他善于模仿的灵性;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勾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爬上高高的树梢,倾听小鸟惊慌的鸣叫,钻进高粱地琢磨蛙鸣的声音;放牛、放驴、放羊、赶猪的时候,都是他自娱自乐,学马嘶、驴叫、狗吠、羊咩咩的时候,凡是奇特的声音都能令他亢奋心动。于小飞打小还特有表现欲,总是爬上房,在不大的天地里翻跟斗、踢腿,连带喊几嗓子。乡亲们都说:“这小子随他唱二人转的爹、演评剧刀马旦的娘,有点表演才能。”
  学什么像什么,从没有进过艺术学校大门的于小飞,在广阔天地的大课堂里无师自通地练就了一身绝活:模仿农村家禽的口技,能够以假乱真;模仿霹雳舞、现代舞,灵活多变还带自创动作;模仿歌星名人的演唱、小品,惟妙惟肖;他表演的东北二人转好听,地道……  16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黑龙江富锦市剧团学“二人转”。每当演完戏,于小飞就独自在演出场练功。有好几次,他摔下舞台失去知觉,醒来后他又忍着伤痛继续练。很快,小飞成了剧团的压轴演员。

  有一天,于小飞在电视上看到《曲苑杂坛》节目中播出的《洛桑学艺》后,萌发了与之一比高低的想法:“洛桑的口技我也会呀。”还真“酒香不怕巷子深”。1999年3月的一天,《曲苑杂坛》一位编导偶然观看了他的表演,顿感这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编导兼制片的汪文华赴长春对于小飞进行实地考核。一心想上《曲苑杂坛》的于小飞和有心推出新人的汪文华一拍即合。从此,有着将分散状态的绝活串起来形成系列节目设想的汪文华将培养、训练新人于小飞的重任,交给了“聪明的剧务”兰成。师徒二人不负众望,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舞步地刻苦训练,认真磨合,终于推出了为于小飞量体裁衣创作的6集系列节目《放驴小子》。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的于小飞在荧屏上亮相后,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一次演出中,于小飞不慎摔倒导致失声。后来治疗嗓子勉强能发声了,却再也唱不出戏来。于小飞回到了自己的家,靠每天卖麻花赚得的两元钱,勉强填饱肚子。但他一直坚持练口技、练功夫。大约过了半年光景,于小飞的嗓子完全恢复了。  他是个有心人,常琢磨一些新点子运用到“二人转”中。有一次,于小飞在和同事一块儿吃饭时,费了半天劲儿也没能把啤酒瓶盖启开,于小飞用牙一咬瓶口就开了。酒至半酣,于小飞把袖子一挽,趁着酒劲竟用牙把桌子稳稳地叼了起来。后来,他又开始往桌子上加凳子,后来又站上人,这成了他演出时的拿手好戏。时间不久,他又练成了在灯管上自如翻飞的独家功夫。有了这些绝活儿,于小飞成了东三省的知名人物。

  1999年,中央电视台《曲艺杂坛》导演汪文华到吉林物色演员。看过于小飞的表演后,汪文华非常满意。2000年的“正月正晚会”上,于小飞首次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五朵金花闹京城》。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人们纷纷说《曲艺杂坛》这次推出的新人胜过了以前的洛桑。2002年的元月,《放驴小子》6集全面推出。专辑中于小飞的口技、叼功等绝活儿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以灯管为单杠,上下翻跟头、嘴叼着上面躺着一个200多斤大胖子的桌子等绝活儿令观众耳目一新,惊喜万分。
  现为吉林省歌舞剧院签约演员的于小飞有着极好的观众缘,只要他一上台唱首歌曲,跳个霹雳舞,说段相声,演个小品,再学禽鸟啼鸣什么的,台下就欢呼雀跃。经过多年历练,于小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亲切自然、返璞归真。他是集歌唱、霹雳舞、小品、口技、模仿及武功于一身的多栖演员。


1楼2015-11-26 11:31回复